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新質生產力系列訪談

系列訪談之一

新質生產力系列訪談丨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和深化

2025年02月17日 08:33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全新視野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構成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進一步豐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對于深刻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具有重要意義。

即日起,本報理論研究版將刊發系列訪談,約請部分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從學理層面研究闡釋,交流心得體會,進一步全面學習領會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貢獻,以理論創新引領實踐創新。

——編者


嘉 賓

劉 偉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

劉守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原院長

李 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主持人

本報記者 王慧峰


新質生產力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記者: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局,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新質生產力理論在哪些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作出了創新發展?

劉偉: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認為,生產力是人類與客觀物質世界能動過程中的勞動生產力,是由各種生產要素集成組合的系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量和質的統一。量的方面,即指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條件下能夠投入生產的數量和比例關系,質的方面,則是指各種生產要素的稟賦和全要素生產率,包括要素本身效率的提升和要素組合形成的結構效率增進。

新質生產力理論強調創新起主導作用,強調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強調關鍵是質優。生產力的質主要取決于科技創新能力。科技作為生產力內在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并不是指在生產力的各類要素量的構成上,科技作為獨立的組成部分,與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并列成為新的一類要素,而是指科技在生產力的各類要素質的規定性上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全面深刻影響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質的稟賦基礎上,改變各類要素組合方式,影響生產函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的生產力,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要繼承和發展。

記者: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請您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的、路徑和方式等方面詳細闡釋一下。

劉守英: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力,生產力發展是人類最終從物質世界的束縛中獲得解放的前提條件與基礎。根據唯物史觀,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發展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存和進步的一般規律,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水平是衡量和判斷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標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一基本路線的要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推進和評價改革的重要標準。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根本在于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新質生產力理論,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要求,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目標要求,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進一步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強調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堅持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的系統性觀點認為,生產力發展是一個從科學發現到技術創新、生產方式變革、產業體系和經濟結構變化,由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變革,使生產要素的稟賦和組合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從個別企業創新擴展,進而推動產業革命深化和產業結構演進,最終實現國民經濟質態提升的過程。從歷史上看,歷次工業革命是生產力質變的集中體現,工業革命涌現出的新的技術體系和革新會給生產的組織形式帶來質變。經過機械化革命和電氣化革命兩次工業革命后,我們迎來了又一次工業革命——信息化革命,主要的技術變革表現在半導體、計算機和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變革結合模塊化與集成技術的發展,形成了全球范圍內基于彈性生產網絡的生產組織形式,重塑了國際分工格局。

“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新質生產力是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回應,是以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手段,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發展為特征,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躍升為核心標志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形成邏輯是:技術的革命性變革賦能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在內的生產要素,并改變這些要素的能級,進而使其組合發生變化,實現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和新的生產函數構建,即實現企業的技術和組織創新并帶來超額利潤。對更高利潤的追求和市場競爭會造成技術的擴散,帶來整個行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并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進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因此,產業變革和產業結構演進是生產力質態演變在經濟發展上的集中體現,并在很大程度上規定著國民經濟的質態。從機械化到電氣化,再到信息化、數字化,本質上強調的都是生產力質態演變形成的產業結構特征的不同。因此,經濟發展水平的本質體現于經濟結構規定的質態。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關鍵在于提升經濟質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形成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既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

綜上所述,從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的、路徑和方式可以看出,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關系原理的重要發展。

新質生產力理論深化了唯物史觀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認識

記者:經典理論都有其基本立場和方法。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認為,生產力—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我們該如何理解其內涵?

李瓊: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解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即社會歷史一般過程的性質和內在規律。這一原理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經過長期研究探索后形成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的同時,提煉出“經濟基礎”范疇,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范疇,科學闡釋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將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形成的社會聯系(生產關系)作為經濟基礎的基本內涵,把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宗教、國家、法律、道德、藝術等概括為上層建筑,并將上層建筑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政治的上層建筑(國家等),另一類是觀念的上層建筑(宗教等)。馬克思和恩格斯闡明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闡釋了生產力發展對生產關系的變化,物質生活對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作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作出了系統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說明。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創新性應用與發展。那么,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新”在哪里?

劉偉: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概括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決定作用和反作用),又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為前提。這一矛盾的始終存在,使得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由適應到不適應再到適應,正是“一定要適應”規律的生動表現。這就需要我們在認識生產力發展規律與要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完善生產關系,積極主動進行變革。并且,由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是在歷史過程中動態實現的,由此形成社會生產方式演變趨勢的客觀規律性和具體路徑形態的多樣性及復雜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對于我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如實地反映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嚴格地從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基礎。要使具體的生產關系適應具體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就要在生產關系大體統一的前提下采取多樣的具體形式。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一旦生產力發生了革命——這一革命表現在工藝技術方面——生產關系也就會發生革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形成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的歷史演進:或者是生產力的變革和發展,推動生產關系變化;或者是以生產關系的變革,沖破對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束縛,進而解放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理論堅持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基本原理,強調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而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核心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記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正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研究的核心問題。

劉偉:是的。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根據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化的時代特征,并根據其對生產關系改革和完善提出的新的歷史要求,以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要求,開創生產力發展文明和相應制度文明的新形態。

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改革和完善生產關系,客觀上需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突出經濟體制改革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點地位。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到黨的十八大后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再到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始終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為重點。

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您如何理解制度優勢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作用?

劉偉: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系才可能真正適應生產力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只能消極、被動地被決定,而是可以反作用于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定要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

在制度創新上,突出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的同時,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在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這同樣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要求。

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同時,系統協調推進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以適應經濟基礎的變革要求,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這不僅是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的迫切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

(齊昊、李直、陳偉凱等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 五月综合网免费在线视频 | 天堂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 | 日本老肥熟视频 | 宅男在线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