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聲音
首都花園城市建設正當其時
習近平總書記17次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多次指出“把首都建設成為一個大花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北京開啟花園城市建設篇章,這一行動不僅是對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踐行,更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關鍵舉措。
自2023年起,首都花園城市建設成果斐然,已經完成了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等標志性項目,綠道、綠地、公園數量和覆蓋率全國領先。
但不可忽視的是,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在文化彰顯層面,雖坐擁豐富文化資源,卻未能打造出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與現象;在功能融合方面,與主導產業結合不夠緊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匱乏,藝術、休閑等多元產業導入不足,對周邊人群需求挖掘不深,導致投資收益欠佳;綠色低碳領域,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應用進展緩慢,未能發揮首都在綠色發展上的引領作用。
針對這些問題,提升策略呼之欲出。
文化引領是關鍵。以三山五園片區、天壇公園周邊、金中都遺址、亮馬河兩岸等區域為示范,將優秀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科技創新文化融入規劃。特別要注重細節,在量大面廣的小微綠地、橋下空間、屋頂第五立面、公交場站等因地制宜以不同的藝術手法,提煉項目所在區域當代和歷史文化名人故居、科研特色建筑IP,把城市歷史、科技傳承等融合起來,邀請優秀策劃設計團隊和群眾一起發揮創意,實現文化血脈的傳承與創新。
營造場景,打造功能復合的花園城市也至關重要。要跨部門協作,在公園、綠地、濱水空間營造文化藝術、體育休閑、商業文旅等多元復合場景,推動“園景”向“場景”轉變。將公園綠地花園作為可運營的生態資產品牌進行建設,引入社會資本,平衡公益與商業。如朝陽區亮馬河風情水岸、成都大源中央公園的成功案例,為改造提供了借鑒。面對旺盛的健身需求,還可以以體育產業為切入點,推動花園城市與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帶動文旅、餐飲、場地租賃、健康等行業的繁榮。
此外,要突出集約高效,打造花園城市綠色低碳“風向標”。擴大綠電使用、建設柔性配電網、推廣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等,從碳回收與降碳雙角度發力,結合城市更新推廣綠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對高耗能建筑精準畫像并改造,通過花園城市建設讓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沒有美的滋養的人生必然是單調的、干涸的人生。”花園城市建設不僅是城市面貌的重塑,更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動實踐,對提升民眾審美與人文素養意義深遠。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花園城市建設提供了肥沃土壤。當下,我們應抓住機遇,補齊短板,讓首都花園城市建設成為全國典范,書寫城市發展的嶄新篇章。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海淀區委城建環境專委會主任)
編輯: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