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軍事歷史
“大中華抗日救國軍”成立始末
1935年秋,鄂豫皖紅二十八軍便衣隊在隊長汪少川帶領下,配合中共皖西特委書記徐成基派出的宣傳干事朱國棟,把30余名紅軍傷員送到皖西南宿松縣陳漢山區羅漢尖腳下的黃山村周屋養傷。當地群眾積極護理,為傷病員洗衣、做飯,幫助紅軍籌措物資、經費。紅軍便衣隊進行游擊活動,發展地方武裝。汪少川首先聯系了黃山村的地下黨員吳應典,又分別聯系了該村的廖永亮、朱賽英等,組成地方便衣隊。
羅漢尖方圓百里,群峰聳立,林木幽深,主峰海拔1015.5米,地勢峻險,溝壑縱橫,加上地處大別山南麓的鄂東蘄春、黃梅與皖西南太湖、宿松四縣交界的咽喉,所以,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初冬,第三次重建的紅二十八軍在半年多時間里,馳騁皖西鄂東,轉戰峻嶺丘陵,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多次挫敗國民黨軍的“清剿”,創建了新的小塊游擊根據地。深謀遠慮的紅二十八軍政治委員高敬亭,途經安徽宿松北部羅漢尖時,留下一個連,配合汪少川便衣隊一起展開工作。
于是,紅二四四團三連連長李發之奉命率領70余人化整為零,分散游擊。有的化裝為山民,砍柴、拉石,有的化裝為農戶,拉犁、耕地,有的配合便衣隊化裝為做小本生意的,在趙嶺摘子庵、黃山周家屋、蘄春石榴樹一帶活動。紅三連各小隊分頭發展了趙嶺村的何寶童、何寶床等十幾人,弄到五支土槍、八把刀矛、二支手槍,補充到汪少川組建的羅漢尖便衣隊。兩天內,便衣隊鎮壓了兩個民憤極大的鄉霸,沒收了一些土豪的財產。紅三連和便衣隊在黃山村周屋駐了一段時期,遂轉移到羅漢尖古廟一帶分散活動,繼續開展武裝斗爭。
11月底,客居江西九江的陳漢鄉進步青年朱國璋,回老家探親時,專門上羅漢尖拜謁早年的師傅。其實,他這次返鄉主要是受同在九江的堂兄朱育祺之托,觀察家鄉“鬧紅”之事。
朱育祺是陳漢區三合橋村人,1927年3月被組織保送到黃埔軍校安慶分校短訓班學習,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6月,朱育祺在進行革命活動時被國民黨宿松縣政府拘捕并監禁三個月;同年底,他離開羅漢尖,赴湖北黃梅、江西九江等地,轉入秘密革命活動。
朱國璋當夜住宿于古廟,巧遇也在古廟借宿的李發之連長一行。李發之主動與朱國璋聊天,得知他憎恨國民黨軍的“清剿”,支持紅軍的打土豪分田地。李發之進一步啟發幫助朱國璋認請形勢,唯有推翻蔣介石的專制統治,勞苦大眾才能翻身得解放。
李發之說,紅軍想在羅漢尖地區建立一支游擊隊,希望朱國璋積極參與。朱國璋聽后很興奮,表示贊同。談到挑頭組織,朱國璋稱自己不懂軍事,可推薦黃埔軍校出身的堂兄朱育祺回來帶兵。李發之問,你堂兄在哪里?朱國璋說,在九江。李發之說,可邀他回來組織部隊。接著,談到武器裝備,李發之表示,需請示上級,幫助解決。最后,雙方約定,三天后再見。
第二天,李發之下山與汪少川溝通了巧遇朱國璋的情況。汪少川說,從掌握的信息看,朱國璋和其堂兄朱育祺在羅漢尖一帶群眾中有一定的聲望,可以擔當建組紅軍游擊隊的重任。
汪少川、李發之統一了看法之后,即向徐成基進行了匯報,同時電報請示高敬亭。高敬亭作出指示:需要一個當地領頭的人,可成立紅軍獨立總隊,發展一個人就發給一支槍。三天后,李發之上山來,又與朱國璋見面,傳達了上級指示,進一步明確組建部隊的細節問題,并敦促朱國璋盡快回九江,與朱育祺取得聯系。
12月7日一早,已回九江的朱國璋,和朱育祺一起,簡單地打點行裝,興奮地踏上了返回故里之路。進得陳漢三合橋頭屋家里,朱育祺與母親、妻子敘及離別之情。誰知,第二天上午,來了一個班的紅軍竟將朱育祺從家中抓捕而走。
其實,這都是李發之和朱國璋事先設計并征得朱育祺同意的方案,即按古典小說《水滸傳》上描述的方式故意將朱育祺“捉拿上山”,以此來制造假象,說朱育祺是與土豪劣紳有來往的“壞人”,掩人耳目,尤其是迷惑欺騙敵人,達到保護朱家親人的目的。
朱育祺和朱國璋上了羅漢尖以后,立即與汪少川、李發之見面商議,成立紅軍獨立總隊的事宜。見多識廣、思想敏銳的朱育祺提出可否組建“抗日救國軍”,并擺出了理由。因為在不久前的11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在陜北延安發表《抗日救國宣言》,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指出:不論任何政治派別,任何武裝隊伍,任何社會團體,任何個人,只要他們愿意抗日反蔣,我們不但愿意同他們訂立抗日反蔣協定,而且愿意更進一步同他們組織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所以我們對外何不依靠這個大背景為支撐,打出“大中華抗日救國軍”的旗號,發動群眾,鼓舞人心,報名參軍,一致抗日?汪少川、李發之都覺得有道理,予以贊同,并商討隊伍領導人的擬任名單。隨后,他們向中共皖西特委和紅二十八軍黨委請示匯報,得到了肯定與批準,對內稱羅漢尖紅軍獨立總隊,對外稱“大中華抗日救國軍”。
1935年12月19日,“大中華抗日救國軍”在羅漢尖宣告成立,任命朱育祺為司令,吳炳榮為政委兼參謀長,李發之、朱國璋、梅景先為副司令。司令部設在羅漢尖山頂古廟里。同時,上級撥給活動經費數百元。
“大中華抗日救國軍”動員群眾參軍時,具體采取親串親、鄰串鄰的方式,壯大隊伍,并發放具有紀念意義的“大中華抗日救國軍志愿救國證”。不出兩個月,報名者遍及鄂東蘄春、黃梅和皖西南宿松三縣,包括大批農民、手工業者、青年知識分子,還有古廟里的和尚,甚至改邪歸正的反動武裝“獵戶隊”隊員,報名者達到一千人以上。
從此,“大中華抗日救國軍”配合鄂豫皖紅二十八軍,活躍在羅漢尖革命根據地。(歐陽青)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