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主席論壇
讓“禮讓和諧”滋潤新時代的土壤
幾百年來,六尺巷的故事如同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光芒不僅沒有因時間而褪色,反而歷久彌新、歷久彌珍
春節假期,安徽桐城六尺巷景區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往。據統計,8天長假里,共接待游客14萬余人次。其中,大年初一至初三,日接待量均突破2萬人次。事實表明,幾百年來,六尺巷的故事如同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光芒不僅沒有因時間而褪色,反而歷久彌新、歷久彌珍。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名為《家書》的詩句歷經悠悠歲月、風雨洗禮,而今依舊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熠熠生輝。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名士張英在京城身居要職,得知家人與鄰里因宅基地而起的糾紛,他沒有以權勢壓人,而是揮筆寫下《家書》,盡顯其禮讓的豁達胸懷。家人領會其意,主動讓出三尺地,鄰居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一條象征著和睦的六尺巷由此誕生,成為中華禮讓文化的永恒見證。
在生活中,人們因瑣事產生摩擦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噪音干擾、公共區域占用等問題。若雙方都能多些理解、少些計較,以禮讓之心對待彼此,就能化干戈為玉帛,讓社區充滿溫暖的人情味。從日常的工作場景,到鄰里相處,六尺巷故事中所體現的禮讓精神像一股清泉,滋潤著人際關系的土壤。“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中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禮”與“和”的緊密聯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從社會治理的視角來看,禮讓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方法。《論語?里仁篇》有云:“能以禮讓為國乎?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邢昺疏言:“禮節民心,讓則不爭。”在古老的中華智慧中,便已深刻闡述了禮讓的重要性。
法治定分止爭、德治春風化雨。在傳統社會治理模式中,法律和行政手段無疑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保障,但面對一些復雜的社會矛盾,剛性的制度常常難以觸及問題的核心,而“禮讓和諧”所蘊含的柔性智慧,卻能發揮獨特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在基層治理中,對于因歷史遺留問題或居民情感糾紛引發的矛盾,引入禮讓的德治理念,通過社區工作者耐心引導居民換位思考,以協商、調解的方式解決問題,不僅能化解矛盾,還能增強社區居民之間的凝聚力與歸屬感。
身處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六尺巷的禮讓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這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守護,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擔當。我們要把禮讓文化融入教育體系,從娃娃抓起,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讓青少年從小接受這種文化的熏陶,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同時,借助現代媒體的力量,廣泛傳播六尺巷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禮讓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激發全社會傳承和弘揚這一優秀文化的熱情。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我們要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禮讓文化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繼續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禮讓之花”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綻放,共創和諧美好的新時代。
(作者章松系安徽省安慶市政協主席)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