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新春走基層>"非遺"版春節的N種打開方式
新春走基層 |非遺巡游“鬧”新春
每年珠海春節,都有鶴舞、醒獅、咸水歌等諸多非遺巡游活動,彰顯著珠港澳同根同源的文化魅力。這些非遺表演如同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文化底蘊。
在珠海三灶鎮的春節慶祝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鶴舞表演。隨著一陣激昂的鑼鼓聲響起,一群身著白色羽衣、頭戴精美鶴頭道具的舞者閃亮登場。他們動作輕盈而靈動,時而昂首挺胸,模仿仙鶴的優雅踱步,時而展翅跳躍,展現仙鶴的自由翱翔,時而俯身低頭,模擬仙鶴的覓食嬉戲。每一個動作都惟妙惟肖。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感慨說:“每年春節都盼著看鶴舞,這是我們三灶的老傳統了,看到鶴舞,就覺得這年過得有滋有味。”鶴舞起源于宋代,至今已經有700多年歷史。最初是當地百姓為紀念仙鶴拯救眾人于瘟疫災難而創造的舞蹈形式,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如今,鶴舞已成為珠海的一張文化名片,多次參加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
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非遺表演還有龍獅舞,在香洲區的街頭巷尾,十幾名身著鮮艷服裝的舞者齊心協力舞動著巨龍,時而盤旋上升,時而俯沖而下,動作矯健有力。醒獅在梅花樁上跳躍、翻騰,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還不時與觀眾互動,引來陣陣笑聲。
除了鶴舞和龍獅舞,珠海的咸水歌也在春節期間唱響了水鄉古鎮。咸水歌是疍家人在長期的水上生活中創造的一種民歌形式,它以粵語方言演唱,歌詞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疍家人的生產生活、愛情故事、風俗習慣等方面。在斗門古鎮,一群身著傳統服飾的疍家阿婆們圍坐在一起,用悠揚的歌聲唱起了咸水歌。她們的歌聲,將人們帶回到那個充滿詩意的水上生活場景。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疍家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咸水歌依然在傳承和發展著。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