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新春走基層>老家新事
絨花簪春色 古巷有新聲
正月初六,走進西安德福巷,石板街上蒸騰著甑糕的香氣。巷口朱漆門楣下,一簇簇嫣紅鵝黃的絨花簪子在冬日里微微顫動,穿著漢服裙的姑娘俯身挑選時,鬢邊步搖與絨花牡丹在風中相映成趣。此刻,巷子里不少游人都在一家非遺絨花的小店前駐足。店里的老板正用鑷子將染作緋色的蠶絲細細鋪開,“今年春節,這些‘永不凋謝的花’,倒成了古城的新春信使”。
作為非遺的絨花制作技藝,已有數百年歷史,曾是皇室貴族頭飾上的點綴,如今卻在古城西安街頭“綻放”。絨花由天然蠶絲和銅絲作為原材料制作而成,色彩絢麗多樣,既有傳統的嫣紅鵝黃,也有現代的創新色彩,在冬日春節的紅色中,多添一份別樣的色彩。
沿著德福巷一路向南,既有固定的小店專門售賣制作絨花,也有流動的小攤販,掛著“非遺”的牌子,不停地吆喝。攤主劉東生表示,盡管幾年前西安就已經有漢服愛好者將絨花作為配飾裝扮在衣服上,但像今年春節這樣受到廣泛的傳播,還是頭一遭。而在巷子的另一頭,一家名為“絨咖啡”的絨花制作店在街邊格外醒目,在不足20平方米的店里,展示著各種各樣的絨花發簪和胸針,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拍照。店老板表示,自己做絨花已有五六年,不少游客都會前來訂購或詢問能否定制。“《國色芳華》播出那陣子,絨花一下子就被帶火了。”她向記者展示了許多用蠶絲纏成花瓣形狀的絨花葉,“李子柒視頻里那支‘長安十二時辰’絨花發簪,也讓絨花走進了許多人的視野”。
而在巷尾“非遺·絨花記”攤主何曉蕓的攤位上,擺放著今年最受歡迎的“牡丹”系列。何曉蕓邊幫顧客試戴邊介紹:以往絨花多是婚慶頭飾,現在年輕人買去做漢服配飾、胸針甚至車掛。在大唐不夜城中,不少漢服愛好者都將牡丹絨花戴在胸前。“圖個春節的喜慶”。
“南京絨花遇上西安,就像琵琶遇上了秦腔。”何曉蕓展示著用相框裱裝起來的橘紅色牡丹絨花。在她看來,這座曾匯聚胡商蕃客的古城,天生懂得如何讓傳統手藝煥發新機:隨著2024年12月我國春節申遺成功,西安近年來持續不斷打造的“大唐文旅”不僅帶動了漢服等一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起,也間接帶動了不少非遺手工的普及,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韌的生命力。一些前來詢問絨花的游客也表示,絨花雖不像珠寶佩戴絢麗,但與西安古城的韻味十分契合,佩戴著絨花在街邊行走時,也能吸引不少艷羨的目光。
隨著西安春節文旅項目的持續火熱,在夜幕初垂時的大唐不夜城街邊一角,穿圓領袍的少年郎在“花想容”攤位前駐足。絨花藝人李建軍手持未完工的絨花牡丹,向游客演示“指尖絕技”——細細的銅絲須在30秒內繞出7個均勻弧度。“機器軋制的花瓣邊緣太鈍,只有手工才能做出這種‘呼吸感’。”他指著燈下泛著柔光的蠶絲,恍如指點銀河星子。(本報記者 張家銘)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