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新春走基層>要聞
新春走基層|那是胡楊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30日電 題:那是胡楊
王春濤、李明剛、劉冰
“像胡楊吧。”當被問到“覺得自己像什么”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四十七團一連黨支部書記、指導員張宏業思索片刻后回答道。
被曬得黝黑的皮膚、敦實的身材、長滿繭子的雙手……是他長年在沙漠勞作留下的痕跡。
“為什么胡楊能在沙漠生存?因為它找不到水源的時候,根就一直往下扎……”張宏業有些動情,“既然胡楊能在沙漠里生存,那我們也可以。”
張宏業長年工作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被稱為“進得去、出不來的地方”。
長期以來,生活在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區、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的人們,飽受風沙肆虐之苦。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包括新疆在內的“三北”地區開啟大規模荒漠化治理進程。幾十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不斷奔赴而來,與當地人一起搏擊沙海。
從山西呂梁大山中走出的張宏業,便是其中一員。
2015年3月,他來到和田地區墨玉縣,在孤懸荒漠的四十七團一連擔任副連長。“那時風沙太大了,能見度低到人站在對面都看不清。”他回憶道。
由于組建不久,當時全連只有5個人:1名書記、1名連長、2名副連長和1名會計。他們的任務,是治理約4000畝荒漠。
被風沙卷起又放下的,只有一望無際的荒涼。
“當時挖了幾口水井找地下水喝,堿性很強,長期喝對身體不好;每天吃饃饃、咸菜、烤包子,一吃就是一嘴沙……”回憶進駐沙漠之初的情景,張宏業有些哽咽,“晚上就點一堆篝火,裹著軍大衣睡在沙丘上,經常被凍醒,最冷的時候恨不得跳進火堆里……”
不僅生存條件極度艱苦,治沙進程也舉步維艱。
因氣候極旱、風力極強、沙粒極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防沙治沙是“艱中之艱”“難中之難”。張宏業對此深有體會:“風沙太大了,今天打好埂子,明天就刮平了,感覺看不到盡頭……”
張宏業陷入了絕望。
一天,他猛地大步往外走想要離開,一口氣走了好幾百米后,還是選擇了回頭。在最接近放棄的時候,他想到了還在堅持的同事們,想到了扎根新疆、熱愛新疆、屯墾戍邊的老兵精神——
1949年,1803名解放軍官兵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勝利解放和田;1954年,也是他們,就地轉業,組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四十七團,挖渠引水、植樹造林,為祖國屯墾戍邊。
“我們現在條件好多了,可以使用大型機械,而那時老兵們只能靠人力和畜力開墾土地。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張宏業說。
經過不懈努力,他終于看到親手種下的棗樹掛滿了果實。一串串小紅燈籠般的棗子,在黃沙的映襯中顯得格外耀眼。
這一刻,距離他來到墨玉縣,已經過去5年。
2024年,張宏業擔任一連黨支部書記、指導員。他的內心,跳動著這樣一個信念:讓大家過上像棗子一樣紅火的日子,為大漠邊疆引人、聚人、留人。
今年春節前,張宏業剛剛拒絕了一個待遇優厚的工作機會。與此同時,他制訂了一份3年計劃。
近年來,張宏業所在的四十七團植樹18萬余株,固沙和植樹面積達到3000畝。從空中俯瞰,這樣的綠色小模塊不斷連點成線……
經過數十萬人的接續奮斗,2024年11月28日,長達3046公里的塔克拉瑪干綠色阻沙防護帶工程實現全面鎖邊“合龍”,構筑起世界上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
新春剛至,張宏業就開始期待春回大漠。在他眼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春天,承載著萬千期待,蘊藏著無限生機……(完)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