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網絡中國節·春節>焦點
老中青三代華僑華人——今年春節,我們這樣過
圖為近日,在美國蒙特利公園市舉辦的春節廟會上,華人表演舞獅。盧 威供圖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對海外華僑華人來說,無論身在何處,春節始終是最重要、最期盼的時刻,其中既承載著游子深切的思鄉之情,也蘊藏著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
如今,隨著“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年味全球共享,海外華僑華人深感自豪。在即將到來的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華僑華人打算怎么慶祝?本報采訪生活在世界多地的老中青三代華僑華人,聽他們講述對春節的期盼以及對春節文化的傳承。
“‘中國年’送到了我們家門口”
對出國數十年的老一輩華僑華人來說,春節承載著他們揮之不去的鄉愁記憶。故鄉的年味伴隨游子的腳步,漂洋過海,時時慰藉思鄉的心。
80歲的盧威在美國洛杉磯生活已30余年。每年春節,老家上海的“三寶”是盧威和太太必吃的美食。“一道是八寶飯,一道是紅糖水,一道是湯年糕。特別是八寶飯,我和太太每年都堅持自己做,我們會提前去超市買來糯米和豆沙,回家后將糯米蒸軟,摻上一點豬油,再和細膩的豆沙攪拌均勻,撒上一些干桂花,吃一口滿嘴香甜。”盧威說。時光流轉,熟悉的年味從未淡去,反而越來越濃。
今年春節前夕,距離洛杉磯市中心不遠的蒙特利公園市舉辦了盛大的春節廟會,200多個攤位琳瑯滿目,擺滿各式各樣的中國年貨。“現場,舞獅舞龍、歌舞表演精彩紛呈。還有不少展示中國民俗文化的攤位,比如捏面人、寫春聯,吸引許多美國當地民眾前來圍觀。”盧威說,廟會舉辦地離他家不遠,他和太太也特意去體驗了“過大年、趕大集”的熱鬧氛圍。廟會上,煮湯圓、糖炒栗子等地道的美味小吃滿足了盧威和太太的“中國胃”,不同膚色的游客穿梭其中,讓盧威深切感受到春節的“國際范”。
“我記得30多年前剛到美國時,春節期間冷冷清清,我和太太只能去當地的中國城尋找年味。而如今,華僑華人數量一年比一年多,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一年比一年大。在美國許多城市,慶祝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華僑華人社團紛紛組織各自的春晚,獲得當地政府的支持與重視,有的已連續舉辦20多年,節目質量上乘,用上海話說,蠻有腔調的。”盧威感嘆,過去是四處找年味,如今是“中國年”送到家門口。“現在,我和太太走五六個街區,就能趕廟會,真是今非昔比!”
在比利時安特衛普,比利時福建商會會長翁武旗一家也翹首期盼春節的到來。“我和太太提前兩周就去中國超市采購年貨。每年春節前夕,我們都會按照老家福建的傳統,包扁肉、蒸年糕、打魚丸,準備各類寓意美好的美食。”翁武旗說。
在海外生活32年,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翁武旗擁有一個大家庭。“這兩年,我的兒女們大多都開始談戀愛了,他們的另一半是比利時人,我很歡迎他們帶另一半來家里過春節,感受中國年味。”翁武旗說。
今年除夕夜,翁武旗打算開一場家庭茶話會,和孩子們聊聊春節的歷史與文化。“雖然春節年年過,但這個節日究竟如何起源,對我們中華兒女意味著什么?之前,我總是告訴孩子們,春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但很少深入地探討春節背后的文化意義。現在孩子們都長大了,即將成家立業,我希望他們能更了解自己祖籍國的文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翁武旗說,促使他想開這場家庭茶話會的原因,正是春節申遺成功。“聽到春節申遺成功的消息,我激動了好幾天,看到我們中國的春節正在成為世界的春節,心中的自豪難以言表。”翁武旗記得,早年,到了春節,他開的中餐廳歇業,外國客人會好奇地問他為什么不營業。這些年,情況大不一樣,臨近春節,外國客人會主動詢問他是不是快過年了。“如今,春節在海外的知曉度越來越高。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當更加重視自己的節日,在海外傳承發揚中國文化,這是我們的責任。”
“讓更多外國朋友一起感受中國年味”
在海外,不少中年一代華僑華人既是家庭中的頂梁柱,也是華社僑團里的中堅力量。每年春節往往是他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在和家人共享團圓時刻的同時,他們還積極組織各類慶祝春節的活動,致力于春節文化在海外的傳承與推廣。
出國20多年,英國湖南同鄉會會長方剛在家里始終保留著一個傳統——全家一起做年夜飯。如今,方剛在倫敦開了兩家湘菜館,各種口味的中餐廳在當地比比皆是,但他仍然堅持在除夕那天和家人親手烹飪屬于他們自己的“年味”。
“在我們家的年夜飯上,魚和湯圓是必不可少的,寓意年年有余、團團圓圓。此外,在我的老家湖南,進了臘月就會殺年豬、熏臘肉。到英國后,我們每年也會提前制作臘肉。”方剛說,每年除夕,一家人從中午就開始張羅,他和妻子準備菜肴,兩個孩子掛福字、貼窗花。
除了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方剛還會按照老家的習俗,在辭舊迎新之際,和孩子們在自家院子里點燃煙花。“我告訴孩子們,中國有句古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除夕夜的零點放煙花,是中國人辭別舊歲、迎接農歷新年的儀式,寄托著祈福、驅災的美好愿望。”方剛說。
今年春節,方剛和家人留在倫敦過年,一家人早早列下了滿滿當當的計劃:吃年夜飯、放煙花、發紅包、在網上看央視春晚、去倫敦特拉法加廣場參加新春盛典……“如今,在倫敦,我們感受到的年味一點也不輸于老家。我希望帶孩子們體驗與春節有關的各種活動,讓他們記住,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相互祝福的美好時刻。”
過了臘八就是年。按照民間習俗,過了農歷臘月初八,就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在南半球,巴西華人華僑青年聯合會會長周偉的“春節時間”從1月上旬便已開啟。
1月12日,由巴西青田同鄉總會主辦的2025年華人華僑春節聯歡晚會在圣保羅舉行,配套的美食狂歡節同步亮相,吸引了3000多名觀眾。“這臺春晚不僅匯聚了當地華僑華人演員表演的多個精彩節目,還邀請了來自中國的多位藝術家,可以說是近年來巴西僑界舉辦的規模最大的春晚之一。演出場館外的美食狂歡節也十分火爆,浙江、廣東、福建等地特色美食琳瑯滿目,很多攤位開張沒多久便銷售一空。”作為青田老鄉以及此次春晚的協辦者,周偉說起不久前的這場新春活動,話語間充滿自豪。
隨著乙巳蛇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周偉的行程表也越來越滿。除了為僑團迎接新春的各類活動奔忙之外,周偉也張羅著和家人們的團聚。“我提前三四周就在當地中餐廳訂了桌,除夕晚上和我小舅子一家吃年夜飯,大年初一和我弟弟、表兄弟兩家聚一聚。”
周偉感嘆,與20多年前初到巴西打拼時相比,如今自己在當地扎下了根,家庭規模不斷擴大,事業發展步入正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與此同時,隨著中巴關系蓬勃發展,拉美國家掀起“中國文化熱”,華僑華人在巴西的整體影響力顯著提升。“這些年,我們在海外過春節,越過越有滋味,大家對過節的形式也更加重視。”周偉說,今年他還有一個新計劃——春節期間,邀請公司的巴西員工們吃一頓烤肉,“讓更多外國朋友一起感受中國年味。”
“我們的節日正在成為世界的節日”
許多年輕一代華僑華人盡管在海外出生長大,但對春節毫不陌生。從小時候跟著父母過年,到長大后逐漸有了自己的“新過法”,年輕一代華僑華人在豐富多彩的春節體驗中對中國文化產生日漸強烈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今年春節,20歲的澳大利亞華裔女孩茉莉花將第一次在中國體驗地地道道的年味。茉莉花是一名混血兒,她的媽媽是中國人,祖籍山東。“前些年,姥姥和我們一起在澳大利亞生活。每到春節,姥姥和媽媽就會包餃子,還會給我發紅包。”茉莉花說。
2024年下半年,茉莉花來到中國,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中文。在這趟中國之旅即將結束之際,茉莉花接到一個令她驚喜的消息——作為北語國際學生團的一員,參與錄制中央電視臺一檔與春節相關的特別節目。
“姥姥和媽媽每年都看春晚,所以我知道這個節日的重要性。”茉莉花說,能在春節期間登上央視的舞臺,是一次特別美妙的經歷,她也因此有更多機會來沉浸式體驗春節文化。
茉莉花說,參與完節目錄制后,她打算在北京逛一逛,再回山東去看望姥姥。此外,她的一個澳大利亞朋友近期也將來中國旅行。“春節申遺成功之后,我身邊的許多朋友對春節的興趣更加濃厚。這個朋友特意趕在春節期間來中國旅行,想看看中國的春節究竟怎么過。”茉莉花說,她將帶著朋友在北京各處感受年味。“我相信耳聞不如一見,在親眼觀察、親身感受以及與中國人面對面交流后,我的澳大利亞朋友一定會對春節有更多了解與認識。”
在澳大利亞悉尼,13歲的華裔女孩歐陽德馨最近剛和家人去照相館拍了一張全家福。相片中,一家四口身著紅色T恤,其樂融融。
“每年春節前夕,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和妹妹去拍一張全家福,今年這張是我們一起拍的第9張全家福。每次拍照前,媽媽都會精心為我和妹妹挑選服裝,有時是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漢服或旗袍,有時是印有當年生肖圖案的紅衣。”歐陽德馨說,拍一張全家福已成為她家過年的“保留節目”。
作為在澳大利亞出生長大的“華二代”,歐陽德馨和妹妹歐陽星宇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還是中國文化的忠實“粉絲”。聊到過春節的習俗,這對小姐妹如數家珍。“在我爸爸的老家廣東,海鮮冬瓜盅是年夜飯里必備的一道菜。每年除夕,爸爸都會準備一盆味道鮮美的海鮮冬瓜盅,我和妹妹就在冬瓜皮上刻當年生肖的圖案。到了大年初一,我們一家還會去悉尼的關帝廟祈福。”歐陽德馨說,想到春節,腦海中全是熱鬧喜慶的畫面。
對于即將到來的蛇年春節,歐陽德馨和妹妹已有許多活動計劃:1月31日,10歲的歐陽星宇將作為合唱團成員,參加悉尼當地僑界舉辦的春晚;2月初,歐陽德馨將參加在悉尼達令港舉辦的龍舟賽;元宵節前夕,姐妹倆還將和中文學校的小伙伴們一起在悉尼歌劇院前為中國親人錄制祝福視頻。
歐陽德馨和歐陽星宇逐漸長大,春節在她們心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在悉尼,春節不僅是華僑華人極為重視的節日,也日漸成為各族裔民眾熟悉并喜愛的慶典。“每到春節,走在悉尼的街頭,總能看到各種和春節有關的裝飾,這讓我和妹妹感到特別自豪,因為我們的節日正在成為世界的節日。”歐陽德馨說。(記者 嚴瑜)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