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立德樹人 創新書寫教育強國的答卷
施乃康(左三)與香港華僑華人總商會會長古宣輝(左五)、上海古宣輝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季偉芳(右三)交談基金會支持中小學教育資金時合影。
太陽谷華夏學校校長李顯峰(右一)與香港華僑華人總商會榮譽會長施乃康暢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基礎教育中貫徹落實的經驗。
香港華僑華人總商會榮譽會長施乃康(第二排左五)與太陽谷華夏學校校長李顯峰(二排左六)、澳大利亞中華總商聯合會名譽主席郭健強(二排左四)、太陽谷華夏國際學校校長王新濱(二排左七)等與華夏學校社團部分學生代表在“以中國式家校共育推動教育強國建設”座談會后合影。
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中關于教育的表述充滿了深情與關懷,體現了國家對教育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對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堅定追求。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建設教育強國意義深遠。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貫穿教育強國建設全過程的核心命題。只有將立德樹人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并通過不斷創新,才能為教育強國建設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答好新時代“錢學森之問”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我認為,這是答好新時代“錢學森之問”的頂層設計。
《綱要》中將“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放在九個方面重點任務的首位,明確教育強國建設要始終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確保教育事業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文件提出建立更加科學、全面、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評價和人才培養體系,激發教育發展活力,為培養創新型、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還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為培養時代新人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使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
始終心系祖國教育
2024年9月,我看到《求是》雜志第17期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之后我反復研讀和學習,認為立德樹人、建設教育強國的答案就在這里。我也把這篇文章推薦給關心教育的海外華僑……
多年來,我一直關心并支持祖國教育事業。習近平主席發表的2025年新年賀詞里提到關心人民群眾就業增收、一老一小、教育醫療等話語,讓我十分感動。國家對教育等民生問題高度重視,深切關懷,對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有著堅定的目標和追求。這些不僅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立德樹人 創新踐行教育強國理念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近期我走訪調研了一所在基礎教育改革領域辛勤耕耘、改革創新的全日制民辦學校,學校以“確保紅色江山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為己任,讓我看到了中國教育未來發展的希望。
2024年歲末,我應邀來到位于遼寧大連瓦房店市的太陽谷華夏學校考察。盡管此前對這所學校聞名已久,但在考察期間,還是不禁為華夏學校創辦者李顯峰校長獨特的創新教育理念和發展模式深深吸引,被李顯峰校長與學校老師及學生家長們自覺自愿扎根中華大地,堅持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戰略思想,全面將紅色基因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入每個孩子血脈的探索與實踐深深感動。
李顯峰是太陽谷華夏學校的創始人、“立德樹人”教改理論體系的開創者,也是現任華夏教育集團總校校長。2014年,李顯峰校長與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開始籌辦學校。歷經兩年艱辛努力,終于籌資600萬元創立太陽谷華夏學校。建校之初,太陽谷華夏學校明確提出,要擔負起“傳承中華文化 培養經世大才”的使命,致力于為黨和國家培養一批能夠學以致用的“經世大才”。
針對當代中國教育存在的瓶頸問題,太陽谷華夏學校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有針對性地在小學階段建立起以心性教育為特色的五育并舉育人體系;在中學階段以項目制教學為特色的社團育人體系,包括人文、政法、理工科技、經世商學、國際外交、軍事、藝術、醫學、教育九大社團,從基礎教育開始定向為國家培養重點人才。推出了一整套適合人才培養的優秀師資養成計劃,通過立心、立身、綻放三階段課程,打破過往固化思維,重新回歸教育本源。
迄今為止,太陽谷華夏學校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立德樹人的一張答卷”教育成果展和一屆“教育強國的一份答卷”教育成果展,線下參觀人數累計高達數萬人次,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熱烈反響,主流新聞媒體、教育界專家學者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注。
我在考察中發現,太陽谷華夏學校在杰出人才培養方面創新探索,特別是在國家需要的政法、科技、文化、商業、教育、外交等重要領域基礎人才培養方面找到一條現實可行之路,契合了國家提出的“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戰略目標。青少年身心健康、唯分數論、作業減負、內卷、厭學、師德師風、家長滿意度等當前教育諸多老大難問題,在這里都找到了整體性解決答案。在太陽谷華夏學校,我看到的是同學們矯健的身姿、蓬勃的朝氣和自豪愉悅的笑容。
創立可復制的中國式家校共育體系
家校共育,是太陽谷華夏學校的辦校特色。在這里,家長也是老師,老師也是家長,家長撐起了華夏學校的半邊天。考察期間,有一場主題為《曾經風雨皆過往,一路相惜到白頭》的家長課堂,這堂弘揚夫妻之道的課程為與會者提供了寶貴的家庭教育指導經驗,同時也是華夏學校8年來家校共育成果的生動呈現。
學生的成長、成才,與家庭影響密切相關。目前,全校600多個家庭100%實現了“立家訓,樹家風,行家道”。學校非常注重引領家長知行合一,組織帶領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做公益,回饋社會,服務大眾。如今,華夏學校志愿者義工的身影遍布全國,他們身體力行,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并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實現了家庭幸福,鄰里、企業和諧。
黨的二十大首次將“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寫入報告,家校共育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作為家校共育的開創者和探索者,太陽谷學校率先成立了由一批極具責任感、使命感和感召力的家長義務組建的“家長講師團”,成立僅半年就帶動近400位家長參與“共學成長”。他們先后應邀走出遼寧,遠赴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學校、企業、社區開展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工作。并通過全國近200家明德書院,將家校共育體系傳播到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有數百萬家庭獲益,得到教育界專家和家長們廣泛認可。遼寧省僑聯授予太陽谷華夏學校“遼寧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稱號。
經過八年的實踐探索,太陽谷華夏學校在家校協同育人方面形成了一套可復制的中國式家校共育體系。2024年12月,全國70多位校長及教育界精英齊聚太陽谷華夏學校參加中國式家校共育首屆校長論壇。論壇上,太陽谷華夏學校將中國式家校共育體系分享給更多教育同仁,實現經驗共享,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據了解,今后各地中國式家校共育服務中心將為全國55萬所學校提供相關服務,連接億萬家庭,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學校為源。在小小的太陽谷,李顯峰校長帶領這些老師、家長和同學們正在實踐著教育發展的系統工程、戰略工程。
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以分數貼標簽的做法必須徹底改變。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不盡相同,不能只關注學習好的學生,使很多學生被忽視、被遺忘,體會不到學習的成就和成長的快樂。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激勵學生,公平公正對待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材,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特長。特別是要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城鄉困境兒童、殘疾兒童和學習成長相對落后的學生。清代詩人袁枚有一首詩寫得很感人:“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教育的目光不能總是盯著花園里耀眼的牡丹花,而要更多投向墻角處不起眼的苔花。
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推進教育現代化,要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不斷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廣告)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