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文化中國行

文化中國行丨追尋“年味”的變與不變:這個春節,你怎么過?

2025年01月25日 07:50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  題:追尋“年味”的變與不變:這個春節,你怎么過?

新華社記者楊湛菲、劉美子、鄧瑞璇

每到年關將至,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春節的變與不變:有人懷念過往,回憶兒時年味;有人滿懷憧憬,暢談過年計劃。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還原記憶中“年”的樣子。

2024年12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遺成功后首個春節到來之際,記者走訪各地,尋年味、看傳承、讀變化,探尋古老中國年綿延幾千年的基因密碼。

古老年俗漸復蘇

“一戲,鯉魚擺尾!二戲,魚騰千里!三戲,魚躍龍門!”

夜幕降臨,激昂的鑼鼓聲響起,安徽黃山歙縣北岸鎮瞻淇村沸騰起來。只見6尾4米長的“大魚”從祠堂魚貫而出,靈動游弋,栩栩如生。

春節臨近,嬉魚燈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來。作為徽州地區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農歷正月期間,瞻淇魚燈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動,流光溢彩。

瞻淇村魚燈隊隊長鄭冬蛟帶領魚燈隊在街巷上表演。他目睹了魚燈的發展變化:“過去‘頭魚’大多由村里年長者擔任,這些年,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村里參與魚燈會活動,傳承這項古老民俗。”

一度面臨傳承之困的魚燈,如今成了黃山市的“頂流”。春節前,不少村民早早回鄉組織魚燈會,魚燈表演也從正月期間的固定節目變成了常態化民俗活動。

扎龍頭、龍身、貼皮、上色……廣西賓陽炮龍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甘狄英同樣為這個春節忙碌著。每年農歷正月十一,傳承千年的炮龍節點燃縣城歡樂氣氛。

“給炮龍節制作的訂單有20多條,還不算小龍、蛇。”甘狄英說,今年訂單較多,春節前正是扎龍最忙的時期,大家都在加班加點。

熱鬧、新奇、表現力強,非遺年俗的一些特質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當代審美。

“民俗慶祝活動與年輕人追求快節奏、新鮮感的生活方式有共通之處,能讓情緒得到釋放,還‘自帶流量’。”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分析,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張力,在傳承發展中不斷獲得新的靈感和啟發。

“同時要注意避免快餐式消費的傾向,不迎合、不跟風,防止年俗活動走向異化。”林繼富補充道。

傳統習俗正發展

“脫單神器”“逢考必過”“一個億”……很難想象,這些“潮言潮語”竟出現在傳統木版年畫上,古典美中透著一絲“混搭”味兒,備受年輕人追捧。

融合新創意的年畫,出自廣東佛山木版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鐘萍之手。她覺得,非遺就是要給大家用起來,走進千家萬戶,才會有無窮的生命力。

年畫,自古以來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生各個階段的愿望。“我們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守住,然后經我們的手,讓它更好融進現代生活。”劉鐘萍說。

過去,春節仿佛給按部就班的生活按下“暫停鍵”:一桌年夜飯需要一家人早早準備,節日期間要拎著大包小包挨家挨戶串門拜年……現在,年夜飯有預制套餐、動動手指可紅包轉賬,“過年”似乎只是平靜日常中泛起的一絲漣漪。加之近年煙花爆竹放得少,讓一些人覺得“年味淡了”。

“年味的‘味’是同時代聯結在一起的。所謂‘年味淡了’,只是過年的形式更多元化,春節的核心元素不曾改變。”林繼富說,拜年形式變化,而情感交流還在;年夜飯做法有異,團圓寓意不變。這是流淌在中國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

如今,在“中國花炮之鄉”湖南瀏陽,借助無人機、天幕,同時結合AI、全息投影等技術,煙花能夠營造出流星雨、天外來物等視覺奇觀。此外,通過研發氣態發射型煙花、新型環保鞭炮等,源頭上減少燃放對環境的影響。據統計,2024年春節前后,瀏陽燃放企業在全國各地燃放大型焰火近550場。

美團旅行數據顯示,今年截至1月10日,“瀏陽煙花秀”搜索量同比增長192%。“瀏陽花炮制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預計將吸引更多游客來瀏陽過大年,持續提振文旅經濟。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陳忠烈指出,隨著時代發展,年俗傳承發展的環境出現了變化,年俗本身勢必要隨之變遷。這不代表傳統民俗的影響力在降低,而恰恰是不斷更新前進的象征。

新的年味在聚集

這屆年輕人開始“整頓”年味了!

年貨買“谷子”,新衣選漢服;美容、美甲、美發是辭舊迎新,舉家出游也是闔家團圓。一些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居家布置、新年寫真和年貨購買情況,感慨“從年味的享受者變成年味的制造者,或許這就是傳統節日的傳承吧”。

走出家門,人們踏進游園會,邁進博物館,坐進電影院,與熟識或陌生的“TA”分享過年的快樂。

蒙古族四胡音樂悠揚婉轉,傳統手工藝品巧奪天工,魚皮畫體驗趣味盎然……吉林省松原市鼎潤文化創意產業園這幾天熱鬧非凡,人們前來參加“吉林非遺過大年”活動,提前感受新春氣息。

非遺美食品鑒區香氣四溢。一名正在品嘗全魚宴的游客豎起大拇指:“這魚太鮮美了!在這里不僅能品嘗到非遺美食,還可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收獲滿滿。”

記憶中的“年味”之所以濃郁,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人們能夠參與若干與過年有關的集體活動。專家指出,文博場館、公園等公共場域如今發揮著集體歡聚平臺的功能,引領大家共聚一堂,共享、互動,沉浸式感受過年的熱鬧與喜慶,增強人們的歸屬感。

走上“云端”,“賽博年味”紅紅火火。

記者在一家主營電子紅包封面的網店中看到,店鋪所售紅包封面畫風精美,還帶動畫和音效,售價從2元多到5元多不等。店家表示,近一個月以來,最火的一款已售出1萬多單,卡通蛇、萌寵等主題很受歡迎。還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制作AI拜年視頻教程,將自己的照片、春節元素和創意動畫結合,年味十足,誠意滿滿,“家人們收到一定會很驚喜”。

“這些慶祝春節的方式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林繼富說,春節內涵的不斷發展、豐富,反映出當今中國人文化生活愈發充實。“現代元素融入傳統中構成新的知識生產,這恰是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契機。”

編輯: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免费大片 | 亚洲激情中文在线不卡 | 伊久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 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 | 综合亚洲AV图片区 |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网站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