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2025新春走基層>要聞

新春走基層 | 震撼升級!智能巡檢守護高鐵安全

2025年01月25日 06:36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南京1月24日電(記者蔣文茜)午夜時分,結束當天運行的高鐵列車緩緩駛入南京南站旁邊的檢修車間,夜班檢修員齊振剛啟動程序,早在下沉式股道待命的智能檢測機器人立刻開始在車底作業。
智能檢測人采用激光雷達導航及定位技術,兩條靈活的機械臂搭載圖像采集單元,自動調整高度、角度精確對準動車組車底及關鍵部件進行快速掃描檢測,并在后臺智能分析拍照結果。幾分鐘的工夫,機器人完成了車頭部分的信息采集,迅速前往下一節車廂。

1月19日,南京南動車運用所的檢修車間內,智能檢測機器人正在列車車底作業。新華社記者 蔣文茜 攝
高度復雜精密的高鐵也被稱作“陸地航母”,一列8節車廂的動車組需要檢修的零部件超過1萬個,需要檢修的項目包括螺栓是否松動、是否出現滲水滲油、磨耗件是否到限。為保障運行安全,列車連續作業最多三天就必須返回車間接受一次檢測。

1月19日,南京南動車運用所的檢修車間,結束運行任務的高鐵列車陸續返回車間等待檢修。新華社記者 蔣文茜 攝
車次加密背后離不開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以往一列8節車廂動車組的人工巡檢需要工作人員彎腰3000多次,手檢5000多次,至少要兩人協作用時兩個半小時。而智能檢測機器人只需要一個小時就可以自動掃描分析車況。”齊振剛說。
齊振剛向記者演示了人工判斷螺栓松動的方法。他從螺栓中心起筆用水彩劃出一條紅色細線延伸到面板上,以此標記螺栓緊固的初始位置,一旦螺栓發生松動,直線便會斷為兩折。但這種手畫眼看的方式不僅耗時長,高鐵高速行駛中與空氣微粒摩擦往往幾天就會把標記線磨掉,下次巡檢時還需要重新標記。
機器人能通過照片識別螺栓各個點的具體位置,進而計算凸出高度判斷緊固狀態。疑似異常圖片會傳送至檢修人員復核,系統還會依據人工標注特征自動學習,并應用到后續巡檢工作中。

1月19日,檢修人員齊振剛向記者演示人工判斷螺栓松動的方法。新華社記者 蔣文茜 攝
“夏天天氣悶熱,氣溫常超過35攝氏度,車底作業空間狹窄像個蒸箱。”齊振剛說,“智能巡檢技術提升了工作效率,減輕了我們的勞動強度。除了南京南動車運用所,濟南、北京、上海等站點也已經應用智能巡檢機器人,相信新技術會在高鐵系統進一步應用。”
凌晨時分,上鐵集團有限公司徐州供電段的工作人員正在駕駛4C檢測車巡檢接觸網。接觸網是沿鐵路線上空架設的輸電線路,電力機車通過車頂的受電弓從接觸網獲得電能,從而牽引列車運行。
盡管車窗外一片漆黑,但夜拍相機拍攝的設備圖片非常清晰,并實時傳輸到車內電腦上,工作人員可以清晰辨別吊弦斷裂這樣的顯性缺陷。
“以前每年都要反復組織接觸網巡視檢查,檢修人員要在凌晨的檢修窗口期,戴著頭燈爬上五六米高的支柱,逐個排查隱患。如今,檢測車圖像采集和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共同實現了接觸網缺陷的自動化檢測,檢修人員主要進行點對點檢查維修。根據高鐵線路每個季度周期覆蓋,一個季度采集的80萬余張圖片利用智能分析手段僅需4名技術人員,用時2天可完成分析,相較人工分析效率提升20倍。”上鐵集團有限公司徐州供電段接觸網科負責人姜馳介紹說。
“隨著數據不斷累積,人工智能有望探索高鐵‘預測性檢修’,系統準確定位每一根接觸網支柱的桿號,建立數據檔案,分析具體零部件是否有產生故障的征兆或趨勢,提前將隱患消除。”姜馳說。

1月5日,江蘇省徐州市,檢修人員正在使用高鐵接觸網檢測車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展示系統。新華社發
“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加強對列車運行狀況的實時監測和預警,為鐵路安全運行保駕護航。”淮安高鐵基礎設施段副段長段偉說。


編輯:賈元昌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不卡网 | 亚洲一区二区天堂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国产 | 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洲亚洲美三区中文幕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