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新春走基層>沿著總書記的足跡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
武漢“光谷”的清晨,繁忙且活力迸發。從全市各個角落匯聚到這里的人們,帶著年輕且熱衷攀登的心開始新的一天。坐落在“光谷”高新大道上的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雖然只運行了兩年多,但它的成長令人矚目。
2024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創院考察,觀看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創新成果,了解推進科技創新的舉措,同科研人員和企業負責人深入探討交流。
“在這棵樹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要增強自信、志存高遠、協同發力,在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不斷建功立業。”進入武創院,在展廳中央屹立的一棵“科創之樹”旁,工作人員向記者回憶著當時的情景。
科技創新需要完善的生態系統來支撐,涉及人才、資金、技術、市場等諸多要素。2022年4月,武創院正式啟動運行,致力于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業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要做”的事情,重點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科技創新存在“三高一長”(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長周期)的特點,也因此極其缺少投早、投小、投長期的金融資本。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正是武創院推動科創成果轉化的特色亮點。
在武創院生命科學工具產業研究所展臺前,工作人員介紹說,這3款試劑盒產品可用于暴發性心肌炎、心梗后心衰、主動脈夾層的快速檢測、診斷,目前均處于臨床階段,計劃今年上市。這也是武創院創新采用“共投共擔”的項目之一。武創院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先按科研課題經費支持,待有市場化融資時再把投入資金轉成股份;在項目相對成熟的成長期,則以市場化產業基金進行投資。
“因聚而變,惟創則新”。建設“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打造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網絡中部節點,推動建設國家級光電子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打造“熱帶雨林式”科技創新生態。正是這種創新的文化和生態,吸引著更多的創新創業者走進這片“科創雨林”。截至2024年12月,武創院已設立26家專業研究所、53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7家公共服務平臺,成功孵化賦能了200余家科技企業,集聚國際國內創新創業人才700余人。
湖北省政協委員、武創院院長李錫玲表示,武創院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強化“支點意識”,始終錨定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的使命定位,強化創新資源集聚,促進創新要素融合,加快創新主體催化,擴大創新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國創新鏈,構建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成果轉化應用體系,推動更多高水平創新團隊、高質量創新成果在湖北落地和轉化,鏈接全球一流創新資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聚力,助力湖北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作為科技界政協委員,李錫玲在2025年湖北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擬提交的提案是《提升協同創新能級 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在2024年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她提交的3件提案得到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等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回應,部分建議已轉化為政府決策。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