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2025新春走基層>要聞

新春走基層丨供需兩旺!土味大集“圈粉”不停

2025年01月23日 19:25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城市化浪潮席卷而來,一些鄉村大集消亡了,一些“土潮”大集卻逆勢“出圈”,不僅支撐起一戶戶普通人家的生計,還成為年輕人的另類新潮體驗,也是外地人體驗當地文化的一處新場所。

青島西海岸新區,GDP超5000億元的摩登新城。高樓林立的鬧市中,從明代沿襲至今的靈山衛大集,仍保留著濃濃的漁村風情,一年到頭紅火非常。去年1月搬入新址后,大集面積更大、貨品更有特色、交通更便利,銷售額較搬家前猛增一倍。

步入大集,最直觀的感受非“大”莫屬,占地約3萬平方米,500多個攤位密集分布,各色海鮮、蔬菜瓜果等農副產品量大實惠。

海鮮無疑是這個大集的主角。

從瑯琊鎮前來趕集的養殖戶劉廷軍是集上出名的“扇貝哥”。為了方便顧客,每次大集,他都會請10多名工人,用扁口的小銼刀將扇貝口撬開,將扇貝柱、扇貝裙邊和扇貝黃加工分離,分開售賣。

“快過年了,生意非常‘中’!一貨車扇貝,不到散集就全賣了。”劉廷軍樂呵呵地說,來大集采買的多是吃海鮮的行家,貨夠新鮮、服務周到,才能在大集上做出名堂。

在一字排開的海鮮區域,陳姍姍和丈夫的攤位足有5米長,處于“黃金地段”。夫妻倆售賣刀魚、黃花魚、鲅魚、加吉魚、海螺等。臘月里生意好,陳姍姍的母親也從老家吉林趕來幫忙。

“刀魚怎么賣,老板娘?”

“15元一斤,今早3點進的貨。看!比柴片還厚,新鮮得很!”

“給我來五條。”

凌晨去碼頭進貨,天不亮就上集,一上午,陳姍姍幾乎沒閑著。“你看那幾個空塑料箱子,里面裝的魚都賣完了。”她說。

除了海鮮,白嫩的手工海水豆腐、剝了皮的花生、帶著泥土味的胡蘿卜、水靈的膠東大白菜等一字擺開。熱氣騰騰的海鮮燴餅、香氣四溢的羊湯、金黃酥脆的鍋貼、新鮮出爐的無糖蛋糕、各色鹵味等讓空氣中彌漫著幸福的味道。

鮮的、干的、生的、熟的、吃的、用的……憑借貨全、貨俏、貨真價實,大集圈粉無數。

家住周邊的中老年人是趕集的傳統主力軍,如今這一隊伍不斷壯大:一些上班族愛上趕集的“鄉土味”“松弛感”,通過逛吃休閑釋放工作壓力。看中大集“性價比”,不少大爺大嬸專門從青島市區拉著小便攜車坐地鐵跨區趕集。大集上,時不時還能遇到外地游客專門前來品嘗海鮮燴餅,或是采購海鮮,實現“海鮮自由”。

大集的魅力不只在于“大”,更在于“暖”。

35歲的濰坊姑娘李菁幾年前嫁到靈山衛,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由于腳受了傷不便外出打工,每逢開集,她就會支上攤,賣些老家的姜補貼家用。“集上人氣很旺,臘月里一個集就能賣400多斤。大集管理方看我腳不好,給了我很多幫助。”

李菁所在的區域是大集上的一處愛心小集,殘疾人、軍烈屬等有困難的人士賣些自產的農產品,攤位費會得到一定減免。

家住大集附近的67歲退休工人丁桂華,幾乎逢集必趕。對她而言,趕集不僅是退休后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承載著溫暖的回憶。

“小時候家里姊妹4個,俺爹種了幾棵葡萄樹,每到大集就推著一車葡萄趕集賣貨,掙了錢就會給我們扯塊布、買個餅、割點肉,跟過年一樣。”丁桂華回憶道,“趕集總能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快樂。如今爹媽不在了,孩子們也忙,到集上轉轉,不光能買點自己愛吃的,還能和攤主嘮幾句嗑解解悶。”

新時代塑造新大集。

從前的鄉村大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散集后垃圾遍地。如今的大集,算不得精致,卻整潔衛生。

“我們整修了馬路、改造了排水系統、改善了衛生條件、協調解決了停車難的問題。”靈山衛大集市場管理負責人劉福江說,如今的大集,買的人更有看頭,賣的人更有賺頭。

“我們正在建設數字化大集,未來將通過數字化手段更精準地統計每天農副產品的銷售量,更好指導周邊農民和漁民的生產。”劉福江說。

一集連萬家。大集折射出的,是傳統集市經濟旺盛的生命力,是趕集者對美好生活的熱烈期盼,更是基層政府對民生的盡心服務。

“盡管城區用地越來越緊張,但街道始終想把大集辦下去、辦出特色。百年大集的傳統不僅能傳承下去,還能為轄區靈活就業人員、周邊居民提供一個謀生渠道。”靈山衛街道黨工委書記張震說。(記者 任軍)

編輯: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亚洲日韩一区二区 | 午夜福利观看视频1色小妹 天天躁久久躁中文字字幕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柚木 | 久久99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 久久久亚洲综合久久久久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