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大家談 主席論壇 委員說話 同心論壇 議事廳 微言大義 望海樓札記

首頁>要論>大家談

構建養老新格局 增進銀齡新福祉

2025年01月23日 08:06  |  作者:盧敏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指出,“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老有所養是關乎人民幸福生活的民生大事。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首次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關于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為推動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明確了“任務書”和“路線圖”,含金量高、含新量足,將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撐起更多“幸福傘”。

養老既是家事,也是國事。實現全體老年人口老有所養,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是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發展全局的民生大計。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這項工作,進入新時代以來把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次出臺的《意見》,認真研究新情況,著力解決新問題,在構建養老服務新格局上奮發作為。

《意見》明確了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供給格局和服務形態,即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專業支撐。現實中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各有特點,各有優勢和局限性。居家養老能夠為老人提供熟悉的家庭環境,但家庭照護能力有限;社區養老能就近提供生活照料和活動場所,但服務內容相對單一,資金和人員缺口較大;機構養老能提供專業護理服務,但容易造成老人情感缺失,入住機構費用也會給家庭帶來一定經濟壓力。同時,居家、社區與機構養老三者之間存在協調貫通不暢的堵點,三者在服務內容、服務標準、服務流程等方面存在差異,扶持政策缺乏有效銜接,導致老年人在不同養老服務形態之間轉換時,面臨服務銜接不暢的問題。例如,從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轉到養老機構,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和調整服務內容,增加了老年人的不便。《意見》呼應了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三種形態的特點,讓老年人無論在家庭、社區還是機構,都能享受到方便可及的服務,更好地保障我國老年人老有所養,安享幸福晚年。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為政之要在于全面系統深入抓好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以三類養老服務各展其能、貫通協調為改革方向,在原居享老、社區安老、機構頤老上下功夫,在不同的養老形態靈活轉換上見成效。

聚焦原居享老,鞏固居家養老基礎作用。圍繞居家失能、重殘老年群體,鼓勵基層醫療機構、長期護理保險服務機構、居家上門援助服務機構等專業化機構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門醫養服務。要推進上門服務規范化,探索建立完善居家醫養服務規范、技術指南和工作流程,明確上門服務價格(收費)政策。積極實施住家環境和居家適老化改造,統籌推進老舊小區無障礙環境、加裝電梯等適老化、適殘化改造,讓老年人居家養老安心、舒心。

聚焦社區安老,強化社區養老依托作用。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和完整社區建設,完善街道(鎮)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老年助餐中心(點)、老年教育機構等基礎設施,積極探索片區化委托運營模式,支持引導品牌化養老服務機構連鎖化、規模化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要著力發展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引導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向居家養老服務延伸,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醫等上門服務,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輻射范圍和覆蓋面。

聚焦機構頤老,優化機構養老專業支撐作用。按照分級分類、精準供給的原則,推進養老機構分類改革,優化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場型養老機構的職能定位和運行機制,實現兜底有保障、剛需有服務、普惠有供給、市場有選擇。要推動公辦養老機構社會化運營,采取公辦民營、委托管理、BOT等多種運作方式,發展壯大養老服務市場經營主體。創新探索長期照護和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服務模式,滿足失智失能老年人持續照護需要。打造樞紐型、開放性品牌養老機構,建立綠通轉介機制,為老年人提供從社區到機構的無縫銜接服務;支持養老機構開展服務技能培訓和居家養老服務,將機構的專業服務資源向社區和家庭延伸,提升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聚焦無縫銜接,強化服務貫通融合協同作用。加快探索制定統一的養老服務標準和規范,明確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的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服務質量等要求,確保不同養老服務形態之間的服務銜接順暢。要優化三類養老服務的補貼政策,建立協調一致的財政支持機制,確保老年人在不同養老服務形態之間轉換時,能夠享受到連續的財政支持。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建立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

(作者盧敏系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副主委、無錫市政府副市長)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二三级看视频香蕉 | 在线观看不卡免费视频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片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