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委員好聲音
北京市政協委員獻策博物館建設利用,建議打通博物館和高校資源
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期間,來自社會各界的政協委員積極履職,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建諍言、獻良策。
尹文勝委員:建議將正陽門打造為北京中軸線博物館
2024年,北京市文物局印發《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4-2035年)》,意味著全域活態博物館之城建設將在北京全面展開。而伴隨著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如何更好展示中軸線風貌,讓這一遺產更好展現在世界面前,成為北京市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對此,來自新聞出版界別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日報社北京論語編輯部主任尹文勝建議,將正陽門打造為北京中軸線博物館,讓更多市民和游客了解中軸線,同時也為中軸線文物的收藏和研究提供場所,為博物館之都再添新地標。
“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價值還有很大的挖掘和開發空間,需要且值得一座專題博物館集中展示中軸線的魅力。” 尹文勝說。
尹文勝認為,將15處遺產相關文物以及史料檔案集于一館,便于呈現中軸線的整體風貌,便于講述“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所蘊含的高超智慧;既有利于中軸線文化的推廣,也有利于提高公眾的文化自信。
為什么將正陽門打造為北京中軸線博物館呢?尹文勝解釋說,正陽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是九門之首,規格和形制最高,素有“國門”之稱。另外,正陽門位置居中,不僅交通便利,而且毗鄰游客最為集中的故宮、天安門、前門,北京市民和游客可以一站式參觀。
“正陽門箭樓已經具備中軸線博物館的基礎。正陽門城樓現為北京民俗展覽館,完全可以將城樓、箭樓展覽合二為一?!币膭偬寡?,掛牌中軸線博物館,與正陽門的歷史地位完全匹配,也是活化利用正陽門的絕佳機會。
施光海委員:加強北京高校博物館建設 “盤活”館藏優質資源
“北京提倡加強高校博物館的發展,但也要強調高校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教授、博物館館長、北京市高校博物館聯盟秘書長施光海帶來了《關于統籌利用高校博物館優質資源,高質量推進首都文化繁榮》的提案。他表示,如今,首都高校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可以為中小學生搭建優質的創新研學平臺,建議將北京高校博物館建設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統籌范圍,讓“一流”大學擁有“一流博物館”。
施光海表示,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發端于高校,當今高校博物館業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博物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公共博物館,高校博物館以其專業性、特色性、學術性而著稱。“北京高校擁有的博物館規模近50座,藏品文物珍貴、獨特且稀有,有些堪比國家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博物館,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等。”
施光海介紹,目前,首都高校博物館從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無法比肩社會博物館。如果沒有一流的博物館,高校的發展勢必失去厚重文化根基。“很多老一輩教師在退休后很愿意把自己的珍藏捐給學校,但我們現在沒有那么多的場所展覽出來?!笔┕夂Uf道。
施光海建議將北京高校博物館建設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統籌范圍,提高人才素質,實現人才專業化,充分發揮和利用高校優質人才、科研和文物文化資源,更好地服務北京全國文化中心的建設。同時,要讓高校博物館承擔起區域內傳播文化知識的職責,建立多渠道的合作機制,為中小學生搭建優質的創新研學平臺,成為首都“明星”景點,凸顯高校博物館品牌。
施光海建議進一步啟動北京市政府與高校共建高校博物館方案,從經費、編制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全力保障和促進高校博物館建設和發展,實現高校博物館在服務高校教學科研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對外開放,以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文化內容服務首都乃至全國、全世界觀眾對文化科學普及等方面的需求。
李永樂委員:打通博物館和高校資源 為師范生提供文博實踐平臺
全國青聯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人大附中物理教師李永樂在工作中發現,作為“準老師”的師范生們對博物館資源也有著迫切的需求,在此次政協會上,他帶來《關于強化師范大學生參與博物館科普實踐教育》的提案?!拔沂枪睬鄨F和青年界別的委員,每年都會尋求提案線索,我發現學生們在實習、實踐和校內模擬課堂資源有限,有到文博單位實踐、歷練的需求?!崩钣罉氛J為,在博物館對講解力量也有需求的當下,把師范類的一部分實習放在博物館中,可以提升師范生的表達自信。
李永樂被稱為“網紅物理老師”,他詼諧幽默的授課方式受到學生喜愛,但李永樂坦言自己小時候也不太愛說話,“我想鍛煉自己的能力,便在坐公交車時自己和自己辯論。師范生也應該有意識去鍛煉表達能力,但學校和社會也應該為學生提供舞臺,博物館是個特別好的平臺?!崩钣罉氛J為,擔任博物館的講解員和志愿者不僅能鍛煉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們對博物館的展品有更深的認知,比如在教育領域提倡多學科融合的當下,物理老師也要了解地理與歷史知識,歷史老師也要了解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學生參與到博物館的工作中,對拓展他們的知識儲備,未來走上講臺增進自信心都很有幫助。”李永樂說道。
目前,打通博物館和高校資源還有哪些難點?李永樂認為,這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首先要建立雙方合作的機制,需要教育部門和文化部門積極行動起來。比如讓博物館的志愿、實踐服務工作成為師范學生校內學習、校外實踐的“加分項”, 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安粌H僅是一個志愿活動,由教育部門和文化部門主動牽頭做這樣的項目,通過獎勵等方式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其中,提升‘準老師’的人文社科素養?!崩钣罉氛f道。
曹先彬委員:將博物館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曹先彬關注博物館對于中小學生的賦能,他帶來《關于北京市科技類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深度融合的提案》。他認為,優質均衡教育不僅是好的校長、師資、課程的交流互補,還應考慮更多的資源共享,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擁有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國家自然博物館等一批優質科技類博物館資源,這些場館應在科普教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曹先彬建議構建“博物館+學?!眳f同育人機制,推動“館校共建”,建立科技類博物館與中小學校的長效合作機制。“教育部門可將博物館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明確不同學科與博物館教育的結合點,保證學生每學期至少有一兩次深度參觀學習的機會?!蓖瑫r,曹先彬建議,博物館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課程需求,開發系列化的教育項目。比如開發“博物館課程包”,將展品、實驗、講解等教育要素系統整合,形成可供學校選擇的標準化教育產品。課程包可以明確教學目標、內容要點、活動流程和考核方式,便于教師使用。 (張驁 劉洋)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