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情民意
社區養老育小建驛站聯動才能解決燃眉之急 中國城市老人居家康復試點課題與實踐五年來的建議
老媽媽康復后回家了。
借助政策部署,各級政府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行動起來,深入抓好“一老一小”事業發展,高度和精心部署產業發展,讓全體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讓每一個兒童開心成長。
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首次在中央層面對養老服務工作作出系統性、總體性、框架性制度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老人和小孩已經成為社區最常住的居民,養老育小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是老百姓樸實的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行政府牽頭多級聯動,市場化全方位服務,為家庭和中青年工作人群解憂,是“一老一小”服務工作的發展目標,這既是一項功德事業,又是聯動上億人服務的經濟大藍海產業。
當前,順應百姓期待,不斷織牢織密失能、半失能老人和養小育小的社會保障和服務網絡,既是一項改革發展事業,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何找到一條符合中國人居家養老、社區助育輔小的路徑?五年來,我們走上了城市老人康復試點課題加實踐的試點之路。
在五年的實踐與調研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如果社區里面沒有養老驛站,幸福養老是很難實現的。沒有政府牽頭聯動社區配套“一老一小”驛站這個重要的平臺與載體,“醫養助老、文化撫老、智慧養老、服務護老”以及助育輔小這些工作將很難形成系統化、社會化的聯動機制。借助政策部署,各級政府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行動起來,深入抓好“一老一小”事業發展,高度和精心部署產業發展,讓全體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讓每一個兒童開心成長。
實踐與調研后的幾點新的建議:
1. 針對中央好政策落實慢的問題,應將此項工作列入今后三年中央專項巡視,揚優懲劣,解決有關政府領導不作為慢作為的問題。
2. 在解決大城市“一老一小驛站”試點工作推進的同時,應該將試點向中等城市及廣大城鎮進行延伸。幸福晚年,一個都不能少;幼有優育,一個都不落下。
3. “一老一小驛站”的落地與發展,需要打攻堅戰、規劃戰,需要省級政府統籌兼顧,市級政府主抓落實,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雙牽頭”。
“經過這五年的實踐與調研,我們發現養老中最難啃的‘骨頭’是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問題,包括也需要進一步推動解決全國‘一老一小’群體所面臨的‘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社會性難題,急需創新機制,走出一條及時、科學、綜合的應對養老托育之路。”中國房地產報社社委會主任栗文忠說,“一老一小”優養驛站的提出,正是解決“一老一小”領域公共產品和“一老一小”市場化服務供給的重要途徑,通過形成體系化、標準化的閉環運營體系,助力社會化難題的解決。
五年前:一項極具挑戰
又富有意義的事業開啟
越是艱難的事業,越需要有人去闖。中國房地產報社社委會主任、一老一小“優養驛站”試點建設倡議推動人栗文忠,說起“小團體老人康復試點實踐五年”的探索,充滿欣慰,也充滿憂慮。
五年之前的2020年1月11日,老媽媽在北京石景山醫院經過急救后獲得重生,但她也變成了一位“失能媽媽”,術后,老媽媽病情并不穩定,時常狂躁不安,偶爾還會動手打人,短短幾日就有兩位護理人員離開,其中一位只干了兩天,這令子女們無奈又焦急。
面對病患中年邁的老媽媽,如何用一人的康復實踐啟發助力更多的失能老人與家庭?經過積極思索與經驗總結,還是要用工作計劃與標準最重要。在定時復診中制定了詳細陪護方案,包括尋找與康復中媽媽相處的方法:以正常人對不正常人的基本認識、基本判斷為基礎,日常身體康復護理、科學地安排飲食、精神與心理復位、護工激勵機制、護工思想工作、護理“三餐兩便”標準的探索……經過悉心照料,老媽媽術后癥狀有所緩解,雖然將近90歲高齡,第一次康復目標實現,人能走路,能做日常表達,能唱歌。
課題與實踐的關鍵片段
2024年3月下旬,老媽媽出現高燒癥狀。
“她發了高燒,體溫高達38度多,人都站不起來了!”護工黃四娟在《護理日記》中難過地寫道。
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情,老媽媽的家人立刻開啟了“應急響應與應急醫療機制”:立即給老人服用了中草藥和退燒藥,兩天后完全退燒;又堅持服藥五天,正在逐漸康復。但家人發現,老媽媽嗜睡的后遺癥很嚴重,送到石景山醫院、愛華醫院、301醫院進行系列檢查與康復,護工每天以熱心、耐心、細心的標準定時呼喚,用她熟悉的話語來進行強交流:“媽媽,我來看你了,買了5斤雞蛋、4斤馓子、3斤紅糖、2瓶罐頭、1只雞……”在細心和有效的方法照護下,老人漸漸恢復了反應,臉上有了笑容,能夠點頭示意交流了。老人病患,又觸發了我們對養老中難點、痛點解決之道的設想,這些難點得不到解決,中青年人不能安心工作,家庭矛盾就會被激化,又怎能去進行事業開創?
我們用半失能媽媽康復系列計劃,在樹立不怕困難勇于試點的思想下,從醫療、營養、訓練、心理、思想等解決各類矛盾方面,做了試點性的輔導、引導、訓導智障病人的心理嘗試。
1月11日——這是老媽媽“新五歲”紀念日。
護理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老媽媽五年來,家人也從對病人一些癥狀的忽視、不理解甚至惱怒,到“從容面對,不再回避”。通過了解認知障礙病因、臨床表現,有針對性制定照護方法,不間斷地用音樂、老電影、老相片、塵封的故事、親情的陪伴、健康的飲食配餐……這些承載著愛的載體,讓患阿爾茨海默癥者的老媽媽,在一個被理解、被關愛、被尊重的環境里,“愛的氛圍和記憶紐帶”連結下有尊嚴地生活著。
五年來,家人與護工不斷探索、總結失能老人的生活護理、飲食營養、康復訓練等護理失能老人的途徑和方法,盡管每一天基本都是在矛盾、摩擦等煎熬中磨礪,但因護工黃四娟、李紅金與家庭成員間彼此有效協助,熱心、細心、耐心貫穿康復的每一天,在家人和護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老人從臥床不起到下床坐沙發、挪步去衛生間、到2022年底每天設計想法幫助讓她行走600多米。
每年的1月11日這天,家人會當作老人“重生”的總結、實踐、提高和能對社會養老有意義的紀念日。經過這五年的實踐與調研,中國房地產報發現中國老人有2.7億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達6000萬人以上,養老中最難啃的“骨頭”是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社會失態的大問題,而在社區養老,首先需要服務場所,也急需創新機制,需要國家、個人、市場聯動,形成新的服務業態,才能解決這個回避不了的具體的急難愁盼問題。
“康復照顧失能媽媽五年之后,意識到養老最難啃的骨頭是老人失能之后的護理與康復絕非一個家庭可以勝任,需要一個系統、一個聯動機制。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是根本。”栗文忠深有感觸。
護工精心照顧老人的康復與生活。
家人在醫院里全心投入,參與護理與喂營養餐。
破題養老難點
老問題引發新探索
2021年6月1日,中國房地產報社與人民政協報社簽署“百城萬站”養老調研統籌合作備忘錄。
從一個失能老媽媽遇到的問題,引發對全社會失能老人的關注,中國房地產報五年持續地調研,與人民政協報、中國婦女報共同推動,鼓與呼,國務院的嵌入式服務設施試點文件已正式出臺。好政策如何落實好,是不斷探索創新的問題,如家人、醫院系統如何正確評價失能老人體癥,失能后如何采取略加論證的評估,是堅持走康復的難路,還是簡單的放棄,至關重要;二次失能后,如何選擇正確之路……這些都需要具有對老人生命意義的認識,而家庭、社會、政府如何聯動?仍然需要試驗與試點。全社會應該用每一天、每一個行動告訴人們,要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層次精神世界而努力。
現在社會上失能、半失能老人問題給數以億計的百姓帶來困擾,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社會失態,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青年人群的工作與生活。雖然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解決直接問題的聯合措施還有待突破。考察調研后,我們更加堅定地認為:國家發改委與住建部門作為社區建設工作重要的牽頭部門,必將成為有關“一老一小”優養驛站項目試點建設的關鍵部門,打通和落實“最后一公里”的服務,既能解決老齡化的社會問題,也能為危機中的房地產行業提供新的轉型發展與商業服務機會。為了更好地破解社區養老“最后一公里”的難題,人民政協報、中國房地產報呼吁和建言:
1. 相關政府部門未來兩年一定要把“一老一小”優養驛站的自選項調整為公共投入的基礎項,因為沒有聯合服務場地,“最后一公里”服務就是硬傷,一切都無從談起。
2. 先從補齊養老設施的短板開始,從危改項目的總預算中支付有關基礎費用,各省市建立兩到三個“一老一小”優養驛站試點項目,經濟條件好的城市、有一定基礎的城市,可以擴大試點。
3.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社區工作,老百姓最急最盼的難點如何落實?我們呼吁“四級”書記像抓奧運會工作一樣,齊抓共管涉及2.6億老人的驛站試點,同時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
4. 目前養老護工的基礎文化和思想素質有待提高,年齡普遍偏大……問題太多,解決2.6億人的養老,有關職能部門要下決心抓系統建設,才能解決問題。
5. 建立標準體系。老人家屬與護工的相處,我們試著用思想工作與家文化相結合,管理與關心相結合,服務標準與考核相結合。摸索五年后,已經找到基本的實踐經驗。
6. 要培養養老服務及各類專業人才的專業培訓體系,有關部門要統一規劃。
7. 針對老齡化少子化狀況,要增加一險——老幼險。應該進一步擴大“長護險”試點范圍。
“優養驛站將會成為社區改造后的剛需!”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指出,“在社區改造工作,需要聚焦老百姓急難愁盼的事情上來,問題要找得準,目標要瞄得準,政策要用得準,精準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獨生子女多的大背景下,沒有優養驛站的支持,社區內的老人和家庭的養老難題將會變得不堪重負,解決這個難題將是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市場“五位一體”的責任與擔當。中國房地產報在調研報告中提到:“未來10年,中國的老齡化高峰將會到來,養老育小難題將會愈演愈烈。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發現國內的社區養老服務還是非常薄弱的,建議將老人的醫療與照料等服務進行修訂完善,抓好‘最后一公里’甚至是一米的地方政策完善和實施!”
“‘一老一小’優養驛站的提出,正是解決‘一老一小’領域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的重要途徑,通過形成體系化、標準化的閉環運營體系,助力社會養老助力家庭育小難題解決。”中國房地產報社社委會主任栗文忠表示。
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在《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目標,到2029年,養老服務網絡基本建成,服務能力和水平顯著增強,擴容提質增效取得明顯進展,基本養老服務供給不斷優化;到2035年,養老服務網絡更加健全,服務供給與需求更加協調適配,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
2022年1月11日,中國房地產報、人民政協報、中國婦女報等媒體召開“老媽媽‘新兩歲’的思考——失能老人康復實踐中的文化及體制機制上的創新運用”專題座談會。
2022年1月11日,人民政協報、中國婦女報等媒體參觀了中房報養老試點中心,看望康復中的老人,并與護工進行了有關失能失智老人照護工作方面的交流。
2022年1月11日,中國婦女報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石英豪(左一)與老人交談,場面溫馨。
中國房地產報關于推進“一老一小”社區配套的相關報道。
借鑒融合:各地因地制宜
解決養老育小社會難題
2024年3月,中國房地產報社舊區改造調研小組在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青年社區考察小區改造的具體情況。
近年來,各省市在解決養老育小的社會難題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在應對這些問題時,都能夠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敢于創新。他們中一些解決思路與方案,值得更多的地方政府融合與借鑒。
2024年6月15日,廣東肇慶市百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舉行開業儀式,肇慶市民政局局長張麗文(左一)、端州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藝 (左四)、中國房地產報社社委會主任栗文忠(右三)、中房百花園創始人謝躍輝(右二)在現場交流養老服務工作。
現實難題1:專業化的養老服務人才數量少,專業能力不高
解決方案1:高標準政策支持養老人才發展(上海)
現實難題2:社區內養老育小配套設施不足
解決方案2:取長補短,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區(上海)
現實難題3:“老老人”數量增加,養老服務需求劇增
解決方案3:建成百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織密服務設施網絡(北京)
現實難題4:多數老人養老不愿離家
解決方案4:打造嵌入式服務中心,讓養老不離家(廣東肇慶)
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敢于育小,是民之所盼,也是民生大計。
政府有關部門要在實踐中,摸索、樹立起一個新的標準,相關職能部門要像舉辦冬奧會工作那樣來真抓實干,要做好活力老人與失能老人的服務建設,把養老產業、助小服務業通過五位一體把它貫穿起來,才能更好地使整個國家的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發展。”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