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大海的浪花
在大陸,生活著這樣一個臺胞二代群體:他們與共和國同齡,他們的父親或母親有的在抗戰時期,有的在解放戰爭時期,從各處輾轉來到祖國大陸,投身革命和建設。這群臺胞二代雖然都是一些平凡的普通人,但他們都從父親或母親身上繼承了良好的家風和愛國的血脈。為講述“兩岸一家人、兩岸一家親”的故事,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特別推出系列訪談“與共和國同行——在京臺胞二代談‘我和我的父母’”,以饗讀者。
——編者的話
“我后來在翻看母親的日記時了解到,觸動母親做出‘放棄在日本學業,回國參加抗戰’這一決定的,是在臺灣讀中學時,留在她心中始終不能抹掉的一樁心事。”郭榕回憶說。
郭榕接受人民政協報融媒體記者采訪。
郭榕,一位常住大陸的第二代臺胞,1949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說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她一直說“深受母親的影響”。
郭榕的母親叫楊美華,1924年出生在臺灣高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品學兼優。1937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臺灣高雄州立高等女子學校。彼時,臺灣處在日據時期,在這所專為日本人辦的公立女子中學里,臺灣學生不僅是少數而且很受歧視。雖然楊美華在校期間學習成績非常突出,被同學們選舉做年級長,但卻被學校當局否定了,理由是“楊美華是臺灣人,沒有這個資格”。
“母親講,當時她感到十分屈辱和氣憤,我們臺灣人為什么比日本人低一等?”郭榕說。
郭榕(右)與母親。受訪者供圖
在郭榕看來,也許就是這件事為后來母親毅然決然回到祖國大陸投身抗戰埋下了伏筆。而楊美華在彼時的日記中也寫道:“只有中國強大,臺灣才有出路!”
從高雄州立高等女子學校畢業后,楊美華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日本東京女子牙科醫學院。“如果沒有那場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災難的日本侵華戰爭,她的正常人生軌跡是大學畢業后,從日本回到臺灣當一名牙醫,幫襯母親支持家里6個兄妹完成學業,而自己也能過上優渥的生活。”郭榕回憶說。
郭榕向人民政協報融媒體記者講述母親的一生。
日本侵華戰爭改變了楊美華的人生軌跡——1945年2月的一天,距離從日本東京女子牙科醫學院畢業只剩半年時間,她做出了一個當時令同學、老師都感到訝異的舉動——毅然決然地放棄學業,回祖國大陸參加抗日救國戰爭!
那一年,楊美華不滿21歲。
懷揣“國難時刻,身為中國人,要為國家獨立而斗爭”的樸素信念,楊美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冒著生命危險,乘船輾轉韓國釜山,在海上漂泊一個多月,最終到達了山東張店,而當時的張店已成為淪陷區。
因為當時的臺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臺灣人屬于日本籍,楊美華要想在張店暫時立足,需要先申請到日本人在中國開辦的公司工作,才能尋找機會與抗日力量接觸。所以回到祖國大陸的第一站,楊美華先到張店附近的南定鋁廠,以聘員名義在這家日本人開辦的公司醫務室工作。
在張店這家日本人的公司工作期間,楊美華始終心念回到祖國的目的,她一邊向工友們學習中文,一邊偷偷打聽如何才能與八路軍聯系上。1945年6月,回國后的第3個月,她通過工友與八路軍派來的人見了面。楊美華在日記中記錄了當時自己的激動心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隊伍,要投入到抗日的戰斗了!”
在郭榕心中,母親就像“大海的浪花”,始終對祖國一片赤誠,不問個人得失,始終與祖國同行,母親的家國情懷也留在她的血脈基因里。
參加八路軍后,楊美華的工作主要是利用會日語的優勢,在前線向日軍喊話或作日軍的策反工作。從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后,楊美華長期從事隱蔽戰線工作。郭榕說,在隱蔽戰線,母親就是“大海的浪花”,她勤勉愛崗,對祖國一片赤誠;她從不問個人得失,始終與祖國同行。“無論在多么艱苦、多么惡劣和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母親的政治信仰始終沒變;她對祖國的赤誠之心,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始終強烈。”
1949年,經過組織的嚴格考察,楊美華如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很多了解楊美華經歷的人,給她的評價是“果敢勇毅的女戰士”。但在女兒郭榕心中,母親是一位“好戰士”“好黨員”,可作為母親、女兒、長姐卻不夠合格,她的一生在“大我”與“小我”中,始終沒能兩全。
楊美華因為工作關系,陪伴子女的時間很少。郭榕回憶說:“我10歲時,因急性闌尾炎父母不在家,自己險些失去生命,當我手術醒來,才見到從外地工作場地匆匆趕來的母親。”
作為女兒,楊美華自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在此后長達40余年的時間里,與臺灣島內的母親、弟弟妹妹們便音訊全無。楊美華的母親臨終也沒有見到她掛念的這個大女兒,老人離世前囑咐家里的6兄妹一定要找到這個“決絕的大女兒”的音訊。
郭榕至今清晰地記得30余年前的一幕: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天,她陪母親到臺盟中央開會,忽然有位工作人員請母親去接電話,只見母親一邊不住地對電話里的人說“謝謝”,一邊抹著眼淚嘴里重復著“找到了,找到了!”自此,楊美華才算和島內親人聯系上。
諜戰題材的電視劇近幾年很受兩岸觀眾的喜愛,作為隱蔽戰線工作者的后代,每每觀看這些熱播劇,郭榕的心情都難以平靜,“忍不住會想起自己的父母”。
盡管有時想想童年和母親相處的時光著實不多,但母親深深印在郭榕的心中。郭榕說,75歲的人生中,時常回想起母親從小就教育她,要做“一個大寫的中國人”!
“楊美華同志,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國家,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甘當無名英雄,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在郭榕看來,母親前身所在的單位頒發給母親的榮譽證書和上面的每一句評語,都成為母親留給自己最寶貴的財富,也像刻在像她一樣二代臺胞群像中的血脈基因。
策劃:李木元 高 楊 解艷華
統籌:宋寶剛 康 亮
記者:修 菁 王慧文
編導:王星星
攝像:康 亮 賴仁杰
后期:王星星
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