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協商花開香北疆 同心聚力向未來>新聞動態
《中國政協》雜志丨北疆風景線 最美在此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多角度、多層面、多渠道系統推進,從國家、社會、個人和教育等多個層面綜合施策,共同寫好“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的篇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既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及高質量發展凝聚最廣泛的共識、匯聚最強大的合力,又能為改革創新帶來的利益調整給予最大程度的緩沖和抗壓支持,是把14億多人民團結在一起的精神紐帶。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絕不只是口頭號召,更不是書本上的教條,其根基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
北疆的呼倫貝爾,也就是祖國雄雞形地圖的雞冠子上,作為中國最大的地級市——有1733.32公里的邊境線,48個民族的221萬各族兒女守望相助。呼倫貝爾大草原聞名遐邇,這里以遼闊壯麗的景色和復雜多變的地理環境,成為考驗忠誠與勇氣的特殊戰場。
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景色如畫。(視覺中國/圖)
國門第一崗
內蒙古呼倫貝爾滿洲里市,北接俄羅斯,西臨蒙古國,是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一支特殊的隊伍——移民管理警察,他們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默默守護著國家的邊境線,維護著國家的安全與穩定。他們當中,有捍衛祖國邊防事業的英雄模范,有為邊檢事業貢獻畢生精力的時代功臣,還有扎根邊疆、勇擔重任、無私奉獻的戍邊先鋒。他們身上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忠誠于黨、忠于人民、愛崗敬業、不怕犧牲的精神。
國門下,一列列載滿電子配件、生活物品的中歐班列,從滿洲里鐵路口岸緩緩駛出國門,駛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滿洲里鐵路口岸自2013年中歐班列開行以來,累計通行數量突破26000列大關。41號界碑旁,莊嚴的國徽下,紅色的“國門第一崗”五個大字熠熠生輝,滿洲里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國門衛士”在此駐守,承擔著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護航口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神圣職責,這處哨所也被歷代戍邊人稱為203哨位。203哨位設立于上世紀50年代,那時候滿洲里邊檢站剛剛組建,出于宣示國家主權和強化口岸管控的目的,在界碑旁設立了這一流動崗哨,也是入境的第一道關口和出境的最后一道防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墻壁上印有“內蒙古滿洲里,最高氣溫+41℃,最低氣溫-44.9℃,跨越80℃的警色”字樣的壁畫顯示了這里艱苦的執勤條件,有這樣一首打油詩記載了早期邊檢人的執勤場景:“三頂帳篷一口鍋,融化冰雪就干饃,風里雨里守國門,駱駝飛馬去巡邏。”
1992年,滿洲里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沿邊開放城市,對外貿易日益常態化,國門下的國際貨運列車數量日益增多,203哨位的基本職能已經得到明確,主要是對國際貨運列車進站情況進行通報,配合做好前置檢查工作,檢查限定區域是否藏匿人員、違禁品和危險品,以及快速反應處置突發事件等。邊境無小事,駐守祖國邊境70余年來,歷代在203哨位執勤的“國門衛士”都曾親歷過一樁樁查處非法出境、國際貨運列車火災等驚心動魄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滿洲里邊檢站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激勵著一代代戍邊人守邊守國、安心安業。直至2008年,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中俄貿易發展,滿洲里市新建了第五代國門,也是現今中國體積最大的國門。伴隨著滿洲里國門的知名度逐漸提高,203哨位擁有了一個雄武的代名——國門第一崗。改革開放40多年來,滿洲里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承擔著中俄貿易65%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如今的203哨位已成為一處追尋初心使命、了解邊境歷史的紅色印記,在這里,人們可以撫今追昔,深思今日中國富強安康的緣由,成為源源不竭的奮斗動力。時光流轉,滄海桑田,血脈基因永恒不變。守衛“國門第一崗”的衛士,在不同歷史時期,承擔著不同的歷史使命,但都交出了令國家放心、人民肯定的歷史答卷。“我為祖國守國門”誓言墻,已成為游客爭相拍照留念的網紅打卡地。
草原上的“海東青”
海東青,是一種獵鷹,被稱為“萬鷹之神”。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有一支名為“海東青”的公安騎警隊,他們的故事流傳在草原,在臺前,也在幕后。在央視的舞臺上,他們是公益服務最美警隊;在內蒙古,他們是感動北疆最美警察;在網友鏡頭下,他們是草原上最美的騎行者。取名“海東青”,就是希望騎警隊能像海東青一樣奮力高飛,忠誠、勇敢、永不放棄。
陳巴爾虎草原地廣人稀,山地多、河流多,有時出勤,警車走到一半,民警只能下車步行,特別是下雨天,在草原上開車幾乎寸步難行,不但影響工作效率,也給草原生態保護帶來隱患。2015年7月,“海東青”組建騎警隊,主要負責轄區的治安巡邏、邊境的安全防范、草原上大型活動的安保維穩,保護草原生態、處置突發事件和服務群眾。隊員從最簡單的動作練起,刷毛、修蹄、喂草料,洗澡、遛馬、剪馬鬃,還給每匹戰馬起了響亮的名字,它們也成為警察最親密的戰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海東青”騎警隊牢記總書記囑托,在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寧上擔負著重大責任。建隊9年來,邊境巡防里程超10萬公里,圓滿完成各類活動安保685次,救助群眾694人,偵辦盜挖野生草藥案件32起,化解草牧場糾紛98起。“海東青”騎警隊時刻奮戰在維護國家安全和保護人民平安的最前線,切實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如今,傳承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的“海東青”騎警隊已成為呼倫貝爾大草原上一張閃光的名片,更是祖國北疆一道亮麗的風景。
最北無人區中九個人的堅守
眾所周知,中國的北極點在黑龍江漠河,但在內蒙古還有一個比漠河還往北的鄉鎮,也是我國唯一沒有居民居住的鄉鎮,只有鄉鎮政府和邊境派出所,就是被稱作“中國最北無人區”的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恩和哈達鎮,這里年極端低溫零下58度,平均氣溫零下6度,全年無霜期僅有81天,原始森林覆蓋率高達98%,距離最近的醫院119公里。
如果有人問,這里還有必要設派出所嗎?恩和哈達邊境派出所的九名民警會回答你:有!祖國版圖的完整,是他們堅守的意義。民警們牢記保衛北疆安全的職責使命,用堅守與奉獻書寫著北疆青年的家國情懷。
走進大興安嶺原始林區的恩和哈達邊境派出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愛崗敬業、獻身邊防”八個大字,這是民警們一天工作的起點。早上六點,民警們背對著這八個大字整齊列隊,出操訓練。八點,巡邊。他們將穿越一片原始森林,撥開攔路的樹枝,蹚過湍急的灣流,直抵祖國邊境。十點,他們抵達中俄界河。十二點,他們坐在河邊,望著河流遠去的方向,聊著天,吃一頓簡單的午餐。下午兩點,他們來到132號界碑前,擦拭掉國徽上的灰塵后,開始返程。下午五點,民警們回到派出所,記錄巡邊要情,直到夜幕降臨。這就是恩和哈達每一天都在發生的故事,它沒有驚心動魄,也不曾轟轟烈烈,有的只是平淡無奇和默默堅守。曾有專家說,恩和哈達被原始森林環抱,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民警將沒有退路。但他們硬是年復一年地守了下來。
所長黑澤明2015年夏天來到這里,一守就是10年。3000多個日日夜夜,他已不再年輕,卻對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如數家珍。教導員左彬初到這里,便被茫茫無際的林海雪原所震撼,他目光灼灼寫下詩句:“綿綿大雪將化成今春柔美的草,我心澎湃!”民警史小剛來到這里已經4個年頭,每年春天,他都會向遠在陜西老家的妻子寄一束風鈴草,告訴她自己在邊疆一切安好。民警陳向軍每次巡邊都會帶一面國旗,擎旗巡邊對他而言,是態度,更是信念。他說,每當看到國旗矗立在界河畔,都會感到無比自豪。民警牟東印每天傍晚和父母視頻時,總是會把手機從宿舍的窗口伸出,高高舉起,讓攝像頭帶著父母遠眺更遠的風景。民警蔡培在日記中寫道:“守在這里,就是守護祖國的版圖完整,有界碑在,祖國就在,我們的責任就在。”民警康健在營區后院開了一片菜地,種下土豆、大蔥、豆角,他說來到這里,就要把這里當作家,身為內勤民警,就要為戰友們管好家。民警方政,曾把女朋友帶到派出所。女朋友踏進營區的那一刻,眼淚便止不住地往下流,她說,這里的艱苦難以用語言形容。民警梁海洋把日常點滴用手機拍下來,做成影集,說要等女兒長大了,再把這里的故事慢慢講給她聽。就是這樣平凡的九個人,在這樣一個平凡的世界里,歷經歲月的洗禮、風雪的侵襲,與孤獨浩瀚為伴,書寫著忠誠與奉獻。
我們不曾看見,他們對父母、妻兒的惦念;我們不曾看見,他們寒冬里被風霜定格的臉龐;我們不曾看見,他們在四季輪回中的一腔孤勇。我們看見的,只有他們的滿腔熱血,與一顆不變的初心。這群守望在中國最北疆的年輕人,他們的青春或許與繁華都市、絢爛夜空無緣。但他們眼中有光,心懷希望,無怨無悔地把青春獻給了邊疆,活出了年輕一代最美的模樣,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價值引領和精神動力。
頭頂國徽、一身警服便是人民警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與使命,在祖國北疆還有更多的凡人小事,比如帶領鄉親們走上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統一”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米吉格道爾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的孩子”敖德巴拉,年僅7歲就躍馬揚鞭與父親一起巡邊護邊的小女孩,他們的故事無一不感人至深,都是在各自的崗位上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讓持續深化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建設新時代的精神燈塔,成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篇章的力量源泉。
(作者杜明燕,全國政協委員,滿洲里市政協副主席)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