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九三學社
搶灘銀發經濟 打造京西“品質養老”新高地
——九三京西發展座談會綜述
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作出系統謀劃。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健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機制的重要改革舉措,持續促進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快速發展,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
老齡化趨勢,也給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了豐富的需求量和產品創新機遇。如何聚焦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的健康痛點,推出更為便捷、智能化的醫療器械,并通過提供健康管理延伸服務,成為搶抓銀發經濟新機遇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北京市門頭溝區緊抓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機遇,積極打造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同時,京西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智慧康養、文旅康養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日前,以“未來健康 創新藥械 賦能首都西大門”為主題的九三京西發展座談會在京舉辦。會議集聚九三學社社內外專家,圍繞構建門頭溝區健康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北京市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為賦能首都西大門貢獻民主黨派力量。
??? 為醫療器械創新轉化修好“高速路”
新時代以來,我國醫療器械質量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大幅度增強,與國際水平相比,已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相關產品覆蓋了衛生健康各環節,基本滿足我國醫療機構診療、養老、慢性病防治以及應急救援需求。
“但高端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研發成果的轉化率也還處于較低水平。”九三學社中央醫藥衛生專委會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管醫學研究所教授李子健表示。
九三學社中央醫藥衛生專委會副主任、中科生物智造創新中心主任李翀也有同感。“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在產學研合作、知識產權保護、吸引投資方面都有待加強,這些做好了,才能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和競爭力。”
在李翀看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是推動醫療器械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應由高校和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支持,醫療機構提供臨床數據,企業負責資金和市場推廣,共同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九三學社中央醫藥衛生專委會副主任、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副主任李軍認為,應優化科研成果轉化流程,創新醫療器械審評審批的體制機制。
“將審評重心前移,為實驗室或一些新的有潛力的項目優先配置審評資源。提升監管審評能力,守住新產品的入口關,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貢獻力量。”李軍表示。
九三學社中央醫藥衛生專委會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醫學統計部主任李衛提出,經過符合統計學原則的臨床試驗是產品能夠獲批上市的基礎,任何一個臨床試驗都既要有臨床意義,又要有統計學意義。“因為,只有有了統計學意義,才有了人群意義,才能由小樣本推廣到真實目標人群。”
李翀提到了構建良好產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應完善相關法規和政策、建立行業標準、加強人才培養,促進醫療器械行業健康發展。企業也應密切關注市場需求和技術變化,及時調整戰略,應對挑戰與風險。”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寧夏區委會主委馬秀珍分享了人工智能﹢醫療健康的寧夏經驗。
她表示,在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拆除了各級醫院的“圍墻”,將全區作為一個大的“互聯網醫院”場景來打造,推動系統和醫生資源云化部署,形成“線上﹢線下”“互聯網﹢醫療健康”一體化應用服務模式。并充分運用全國首個算力和互聯網交換“雙中心”優勢,加速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場景落地轉化,著力打造智慧醫療新生態。
結合國際、國內宏觀局勢和門頭溝地區優勢,李子健提出打造心血管藥械的“品牌旗艦平臺”,將不同的創新要素和資源模塊化,形成具有高度互補性和協同效應的體系,打破各環節之間的壁壘,實現從研發到市場的完整產業鏈高效聯動。
“建議明晰政府—園區—企業的角色,使激發‘創新涌現’與及時‘分類指導’相得益彰。錨定核心目標,點狀突破,融合助力,實現醫療器械新發展。”李子健表示。
??? 聚力打造京西特色文旅康養休閑區
《2023年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顯示,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突破30%,標志著北京正式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北京市面臨著養老機構不足、配套醫療養護體系缺乏、核心城區社會資源擠兌等眾多現實問題,亟待有規劃地引導以門頭溝為主的近郊區大力發展養老產業,解決北京近500萬老人養老問題。”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宋坪表示。
她認為,市區兩級應聯動統籌發展,將養老產業打造為門頭溝支柱產業,著力加強門頭溝區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打造中醫特色養老標桿機構。同時,撬動社會資源,通過多種投入方式打造北京養老花園,打造以養老服務為核心的中關村京西產業高地和創新高地。
九三學社中央醫藥衛生專委會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智慧康養研究院副院長萬巧琴認為,智慧康養是康養領域的創新實踐,為傳統養老場景和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議加強多部門聯動,實現養老信息化平臺的多場景覆蓋。抓住技術創新這個根本,聚焦居家—社區—機構老年人群的核心需求,集中力量,聯合攻關,在腦機接口、護理機器人、遠程服務、智能監測、智能輔具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精準適老方面取得突破,實現銀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萬巧琴說。
如何結合地區發展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健康體系的搭建與優化,從各級政府到社會力量,都在不斷探索中。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科普工委副主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張明徽幾年前創立了樂和新醫,并推動樂和新醫與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中醫院合作共建淄博樂和癌癥慢病康復中心,以中醫院為主體,與康養酒店和自然村落聯動,形成三位一體的慢病康復中心,打造了新醫學慢病康復的“博山模式”。
“‘博山模式’實踐以來,打造胃腸腫瘤全周期診療中心,打造縣域醫療‘大病不出縣’的示范基地,不僅使縣域內百姓能在家門口完成胃腸腫瘤的診治、康養,還形成了以‘特色醫療、健康生活、健康教育、綠色產業’為核心的鄉村生態產業閉環,盤活了當地優質的小農經濟,走出了一條低投入高產出、可持續可擴大可復制的鄉村振興之路。”張明徽表示。
結合門頭溝區擁有百年歷史的鐵路和煤礦資源的實際,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專委會委員、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夏海山建議將“一線四礦”打造成山水交融、青綠交織的文旅康養休閑度假區,使京西成為由工業向生態轉型的典范。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北京林業大學森林康養研究中心副主任程小琴將目光聚焦于門頭溝區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提出發展森林康養產業。
“應加強森林療養基地建設,提升服務品質。同時,注重與當地文化、旅游、農業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多元化產業格局,為門頭溝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程小琴表示。
(本報記者 呂 巍)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