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協同發力 增強東北全面振興新動能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隨后,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對“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作出重要部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大論斷和重要指示,為東北探索全面振興新動能指明了方向。
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需要新動能
東北全面振興關乎國家發展大局。新時代新征程,必須依靠新動能來加快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好支撐。
增強發展新動能,是更好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強調發展的整體性、平衡性、協同性,統籌推進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發展,積極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東北全面振興作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新征程上“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就必須要有新動能。
增強發展新動能,是強化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大使命的需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要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承載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需要,是東北地區所肩負的重大使命。面對當前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東北地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就需要強大的物質保障,必須要有新動能來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增強發展新動能,是更好助力我國贏得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需要。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當前國際環境和地緣政治復雜多變,面對部分國家采取的“脫鉤斷鏈”和“小院高墻”政策,我們必須要把發展和安全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突破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 努力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東北地區具有老工業基地的稟賦優勢,高校、科研院所的數量排在全國前列,區域內大型央企較多,科技創新資源較豐富,技術價值創造能力和經濟價值創造潛力較強。這些資源優勢需要以新動能來進一步激活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為我國搶占全球產業鏈制高點、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提供有效支撐。
新質生產力、新型生產關系協同發力的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
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戰略支撐,東北地區需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進而協同發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我們要把握好增強東北全面振興新動能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
其一,增強發展新動能需要新質生產力、新型生產關系協同發力的理論邏輯。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發展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適應,就能推動經濟社會更快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身就隱含著一個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改革與之不相適應的、舊的生產關系,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內在地要求構建新型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推動生產要素發生新變化、產業轉型升級,新科技、新要素、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等諸多新發展,這些都對現有生產關系產生新沖擊,這就要求必須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性質和發展狀況的新的生產關系。另一方面,新型生產關系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新型生產關系的“新”,指的是新體制、新機制、新體系、新方式、新生態、新環境。塑造新型生產關系主要是以圍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有效轉化為核心導向,促進人才、技術、數據等優質生產要素的順暢流動,以有效的制度供給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既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基于新時代中國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
其二,增強發展新動能需要新質生產力、新型生產關系協同發力的現實邏輯。自2003年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以來,20多年間,東北地區從轉型發展的陣痛中逐漸走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諸多成效,一步步邁入全面振興的新征程。當前,東北地區正處于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比如,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尚未形成、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服務業和新型工業發展滯后、對外開放程度低、思想觀念仍需進一步解放等。這些都對增強東北全面振興新動能提出了現實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鍛長板、補短板相結合,堅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這既為東北地區提供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也明確了探索破解振興難題的實踐方向。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范式的形成與發展,促進東北地區利用好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能的轉換。推動形成新型生產關系,能夠促進東北地區在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進一步深化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在制度改革創新中激發振興活力與創造力,推動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以新質生產力、新型生產關系協同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若干要點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必須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努力推進東北全面振興進程。
其一,提高站位,認識到位。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戰略謀劃。新質生產力、新型生產關系的重大論斷,不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指引,也是對當今全球科技競爭的新態勢、新動向、新趨勢的清醒認識。要提高歷史自覺和時代自覺,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作用,認識到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必須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協同發力。
其二,創新是主導,科技創新是核心。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東北地區要聚力做好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讓科技創新成為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科技創新特別是要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就必須要加大力度開展科技攻關,營造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的良好環境。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搶占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其三,人才是關鍵,高素質人才是重中之重。技術創新、制度改革都要依靠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人才、戰略人才等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是主體。東北地區必須加快培育與科技進步、產業轉型相適應的新型勞動者隊伍。廣泛開展現代化產業人才培訓,構建面向產業工人的工匠培育體系,不斷提高生產一線勞動者從事創新性勞動的崗位技能、數字技能和綜合素養。鼓勵勞動者跨領域、跨學科學習,培育大批懂科技、懂產業、懂市場、懂資本的復合型人才。構建多元協同引才的新機制,拓寬人才的引進渠道和方式,精準引進關鍵領域急需的領軍人才。做好人才自主培養,強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留住東北高校畢業生的同時,吸引各地更多優秀畢業生到東北就業創業。積極營造鼓勵創新、鼓勵青年勞動者發揮所長的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不斷優化青年人才發展環境。
其四,思想要解放,改革要深化。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東北地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要為了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振興道路上面臨的挑戰而真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真抓實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打破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難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要“彌補市場失靈”,而不是什么都管,也不是“一刀切”,市場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實際上就是要“管得好”,以“有為政府”激發市場生機與活力。此外,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要堅持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提升國資國企的發展引領力,積極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張占斌系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級教授;閆莉系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研究助理]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