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評論
全國政協委員跨越20年的追問:“江湖字體”何時休?
“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
——習近平
在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董希源的案頭,放著厚厚一摞他自己收集的“江湖字體”(也稱“丑書”“怪書”)印刷品。本是為撰寫提案作素材,收集多了,卻成了董希源的“心病”,“看著就鬧心”。
然而,“鬧心”的全國政協委員遠不止董希源一位——據不完全統計,僅從第十屆全國政協(2003年-2008年)以來,就有近百人次全國政協委員圍繞漢字的規范化使用或相關話題建言獻策。
近日,記者聯系采訪了第九至十屆全國政協委員、遼寧師范大學原副校長譚忠印,談及當年與其他21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呼吁“弘揚中華文化要從規范漢字書法教育抓起”的往事,86歲的老人依然感慨不已。他回憶,改革開放初期,此話題就廣泛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也經歷了不同階段:“先是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不規范使用,后來各種原因導致青少年書寫能力明顯下降,再到近年來諧音字以及‘江湖字體’濫用,漢字的不規范使用現象一直存在,令人擔憂。”
“劣質書法,以丑為美”
歪七扭八的筆畫,動輒某一筆夸張變形;不講章法結構,甚至缺一橫少一點……這樣的丑、怪字體,時常出現在城市鄉村的招牌、廣告上,各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上也可輕松覓得其蹤。
“劣質書法,以丑為美。”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總編輯林陽以八個字定義“江湖字體”。
“字不驚人死不休,以此嘩眾取寵。”作為漢語言文字學專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燦龍如此評價熱衷書寫“江湖字體”的人。
正如委員們所言,“江湖字體”泛指一些所謂的書法家不講傳統書寫規則、無視傳統審美標準,隨意“創作”出的淺薄、花哨的字體。這種隨意性有時候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以鼻孔插筆書寫、邊吼叫邊書寫、用身體蘸墨書寫等把書法當雜耍的行為屢見不鮮;還有個別并無書法基礎的各界“明星”,憑借名人身份進入書壇“一展身手”,在炒作下,其書法“作品”價格不菲。以上各類現象既影響了書法藝術界的風氣,也對漢字的規范書寫造成負面影響。
“不是不鼓勵創新,古老的中國書法藝術就是在創新中發展而來的。但創新首先應該遵循最基本的審美。”林陽說。
曾多次參與示范性書寫工作的第十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書法家盧中南對此也深表認同。在他看來,到底怎樣的字體算是“江湖字體”雖無明確標準,但有一個底線毋庸置疑——至少應該遵循國家相關標準,且不應背離傳統書法審美。“國家相關部委曾公布《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通用規范漢字筆順規范》等標準,對筆畫、筆形、筆順、漢字結構等都有要求,我們的書寫不應該違背這些標準。”
董希源以自己搜集的素材解讀:“比如這則視頻新聞,內容展示的是文化遺產,可標題‘世界遺產看中國’幾個字卻寫得歪歪扭扭,明顯不符合規范漢字的筆畫、筆形和結構標準。另外,‘看’字下面的‘目’甚至寫成了‘日’,已經形成錯字。這就是典型的‘江湖字體’。”
行業混亂致惡性循環
更讓委員們頭疼的是,隨著數字化發展,電腦字庫廣泛應用于新聞出版等領域,“江湖字體”也從書法界的個性化表現,逐漸變為電腦字庫中的“批量化生產”——打開電腦、手機,比比皆是;翻看印刷品、裝飾品,隨處可見。
字庫中頻繁出現“江湖字體”,也引發行業內部的思考。多位專業人士分析,字庫設計門檻降低是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業近50年的方正字庫字體開發原總監朱志偉回憶,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印刷制品中的字體多出自專門的字模廠,那時從業人員相對固定且專業。但近年來,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甚至普通人也可以隨意設計字體、上傳字庫。
倉耳字庫創始人嚴永亮介紹,任何人手寫一款字,進行電子化掃描、圖像矢量化后,形成的字庫軟件包均可以直接上傳到網站、小程序或網盤等,供他人采用。他坦言,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會選用質量較差、價格低廉的字庫;部分使用者由于辨別能力不足,覺得“江湖字體”比較新鮮,也會采用。此外,在稿費和分成等利益驅使下,難免有設計者迎合需求,設計嘩眾取寵的字體。長此以往,便陷入惡性循環。
嚴永亮還提到,雖然專業人才需求巨大,但當前高校少有專門的字體設計專業,字體設計通常只作為平面設計的基礎課,進行2到4周的教學,學生難以真正入門,更談不上達到多高的專業素養。
而學生恰恰是電腦字體設計和使用的重要群體之一。
從小練習書法的北京師范大學在讀本科生孫嘉偉課余參與過字體設計,他介紹:“明星手寫體和某些所謂書法家創作的‘江湖字體’大量涌入字庫,導致行業混亂。甚至一些主流媒體或大型網絡視頻平臺在制作節目時也使用這類字體,容易對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產生誤導。”
泛濫危害不可估量
“漢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任何不規范使用漢字的行為都是不嚴肅、不科學、不文明的,長此以往,危害不可估量。”作為教育工作者,耄耋之年的譚忠印非常憂心于不規范漢字對青少年的影響,“腦子里老想這個”。他認為,這會嚴重干擾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識,“他們會不會也跟著胡編亂造?再過若干年,我們的后代還會不會好好書寫漢字?”
對于譚忠印的憂心,盧中南也深有同感。
“‘江湖字體’的泛濫對青少年影響巨大,會干擾他們對正確書寫方式的掌握和書寫習慣的養成,更會造成審美認知偏差,導致分不清漢字書寫的美丑。”盧中南認為,杜絕“江湖字體”不僅是文化宣傳出版工作的需要,也涉及國家文化安全,更是對下一代負責任。
“這是一檔少兒節目的海報,可是你看這字,筆畫夸張變形,明顯違反漢字書寫規范。正在學字的孩子看了后,會不會也跟著這樣寫?”翻看手中的素材,董希源搖搖頭。與此同時,他也擔心,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會不會因此產生負面影響。“這張是今年春節某中央媒體的宣傳海報,‘龍賀新春’四個字筆畫凌亂、缺乏美感。外國朋友看到后,很可能誤會中國漢字就是這樣。如果連國家級的宣傳平臺都把不好關,負面的宣傳效果可想而知。”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使命。委員們認為,規范書寫漢字、使用漢字,是這一使命的前提與基礎。
合力整治需監管升級
字庫中“江湖字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近年來,一些文件先后出臺,直指當前字庫中漢字使用不規范問題;也有相關部門成立機構,針對此類現象開展清理整治工作。多位受訪全國政協委員表示,所提提案均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答復。
但委員們也直言,由于缺少相應標準、缺乏有效監管,加之原有法律法規難以覆蓋網絡時代的新問題等,導致社會上不規范使用漢字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相關部門的整治工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電腦字庫里存在“江湖字體”的現象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推動漢字的規范化使用仍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委員們紛紛呼吁全社會要形成合力,將相關工作落到實處。
盧中南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建立嚴格的字庫審核機制,對于不符合傳統書法規范和審美標準的字體不予收錄;書法界制定明確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對書法作品的質量和風格進行引導和約束。
林陽呼吁,在電腦字庫中推廣中國經典碑帖字體;商用電腦字庫上市前須經過教育部門或教育部門授權的機構審批;選拔書法、學術、教育等界別代表組成藝術委員會,建立評審機制,杜絕不規范漢字進入字庫。
譚忠印認為,應將監管措施上升到行政罰款,使其更加行之有效。他也希望,全社會重視對青少年規范使用漢字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學校多組織漢字書寫比賽,家庭多營造正面氛圍。當孩子們都自覺把寫好漢字作為己任,不規范漢字就會漸漸淡出歷史。”
委員們表示,作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舉措,社會各界更應踐行使命、積極擔當,共同守護好漢字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剛剛申遺成功的春節是宣傳漢字之美的好時機。希望以新年為新起點,從各媒體做起,在宣傳海報等各類出版物中不再出現‘江湖字體’。我也會一直關注下去。”董希源說。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