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資訊
銘記黃埔軍校建立初衷,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
——訪軍事歷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戰略部研究
今年是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6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40周年所致的賀信中,兩次提到“黃埔精神”,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一年來,在全國多地陸續舉行的不同形式紀念活動中,“黃埔精神”也是高頻詞。到底什么是黃埔精神?黃埔軍校建校100年后的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弘揚黃埔精神?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黃埔精神的新時代價值?就這些問題,本報近期采訪了軍事歷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戰略部研究員陳宇。
記者:作為紀念黃埔軍校成立100周年紀念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您領銜編寫的《百年黃埔》一書近期已在九州出版社出版。但受一些影視劇的影響,現在很多人一提起黃埔軍校,會認為這是國民黨創辦的學校,我們為什么要紀念它?
陳宇:這是一種誤解,黃埔軍校的誕生是國共合作的產物,是中華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迫的體現,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當時,國共兩黨對辦好黃埔軍校都予以高度重視,寄予希望,并攜手通力合作,分別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統觀黃埔軍校創辦的歷史,中共領導人自始至終參與了創辦軍校的全過程。
早在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中共黨員張太雷陪同下,與孫中山秘密會談時就向孫中山提出了創辦軍官學校、建立聯合戰線和革命軍的建議。次年舉行的中共二大審議通過《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標志著統一戰線政策的明確提出。1923年的中共三大通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隨后幫助國民黨改組,加快了孫中山籌建軍校的進程。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孫中山先生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他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被后人概括為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也就是這次代表大會上,宣告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決定建立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并通過了這一提案。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以軍政府大元帥名義正式下令籌建陸軍軍官學校,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宣布成立軍校籌備委員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李濟深(鄧演達代)、王柏齡、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張家瑞、宋榮昌7人為籌備委員。中國共產黨委派張崧年(申府)參加籌備工作。
軍校以孫中山提出的“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教育目標是為國共兩黨培養造就軍事政治人才。為此,國共兩黨對軍校工作都極為重視,皆選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職。孫中山親自兼任校總理,廖仲愷任黨代表,并同意中共派優秀黨員到黃埔軍校來擔任政治部的領導職務,歡迎一批共產黨人進校任政治教官或秘書等職,以保證黃埔建軍的高政治素質。
中共中央派出一批重要干部入軍校擔負各級政治領導工作。黃埔軍校的政工干部基本上都由中國共產黨人擔任,他們承擔負責組織軍校政治教育課,并開展得相當成功。
黃埔軍校的政治教官幾乎全部都是中國共產黨人。他們博學多才,風華正茂,專職政治教官大部分是法、蘇、德、日的留學生,較早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的曾獲得博士學位,有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有的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理論家。如惲代英曾任主任政治教官,于樹德、李合林、蕭楚女、高語罕、張秋人、安體誠、陽翰笙等任過政治教官;還有金佛莊、嚴鳳儀、郜子舉、郭俊等人,或任軍校特別黨部執行委員,或任學生隊長、區隊長等職。中國共產黨的許多理論家、活動家都曾來軍校演講授課,如毛澤東、劉少奇、張太雷、鄧中夏、蘇兆征、彭湃、李求實、吳玉章等。
軍校政治教育以進行最基本的革命理論和革命知識教育為內容,對不同黨派的思想理論實行兼容并包,其中以孫中山倡導的新三民主義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教育為主。
國共兩黨都十分重視黃埔軍校的招生工作。由于當時國民黨在許多地方還沒有建立組織,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在黃埔軍校的招生工作中起了突出的作用。中共中央要求各級組織注意培訓革命軍事干部的工作,盡力多選派黨團員或進步青年到軍校學習。
1924年3月,共青團廣州地委發出第7號報告,稱將在廣州創辦軍官學校,擬派三四名同志赴考,預備在將來參加軍人運動。共產黨人何叔衡在湖南長沙負責辦理軍校第一期秘密招生事宜,介紹趙自選、陳作為和郭一予等持函到上海見毛澤東。當時,毛澤東、惲代英負責上海的招生工作。北京、武漢、濟南等地的共產黨區委,分別遴選和介紹了一批黨團員和進步青年投考軍校。周恩來在回憶黃埔歲月時說:“當時黃埔軍校有六百學生,大部分是我黨從各省秘密活動來的左傾青年,其中黨團員五六十人,占學生的十分之一。”
黃埔軍校師生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三大武裝起義的重要骨干力量,累計參加三大起義的黃埔師生有205名,對人民軍隊的創建及早期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其中,有28名黃埔生參加了創建第一支工農紅軍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期發展。黃埔軍校師生周恩來、陳毅、聶榮臻、葉劍英以及林彪、左權、周士第等,參加了紅一方面軍及中央根據地創建,成為中央紅軍的領導骨干力量。蕭克、段德昌、許光達等,參加了紅二方面軍及湘鄂西根據地的創建;徐向前、陳賡、倪志亮等,領導參加了紅四方面軍及鄂豫皖、川陜邊區根據地創建;劉志丹、唐澍、閻揆要等,領導參加了陜北紅軍及根據地創建。大批黃埔師生在革命危急關頭,擔當起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開創者,成為人民軍隊早期武裝力量的創建者和奠基人,為人民軍隊的創建作出了貢獻。
記者:黃埔精神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的經典革命精神,其核心內涵是什么?又有著怎樣的時代價值?
陳宇:黃埔精神是以愛國革命、奮斗犧牲、團結合作、責任擔當為核心內涵的時代精神。
黃埔精神內涵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是那一代優秀青年的精神追求和中華民族血脈,是那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獨立、自由和奮進的內在要求。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黃埔軍校的立校之本、育人根源。為此,愛國主義教育理所當然成為黃埔軍校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甘于奉獻、愿意為國家而犧牲的重要內容。
中華文化基因強調家國情懷和忠誠精神,而黃埔精神正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強調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這種忠誠精神深植于中華文化之中,在歷史上的許多經典著作和古代哲學思想中都能找到這種價值觀的體現。黃埔軍校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黃埔教育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強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命運,旨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勤奮學習、服務人民、根植軍旅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
黃埔精神強調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自強,在當時鼓舞著黃埔軍校師生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斗犧牲。黃埔精神強調黃埔軍人應忠于祖國、無私奉獻,培養師生們自始至終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
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建校典禮上的講話中說:“革命事業就是要愛國,就是要救國救民,我要求諸君,從今天起,共同來擔負這種責任。”這是孫中山愛國革命思想的較早表述,成為黃埔建校方針和治軍靈魂。黃埔師生擔負著打倒列強,鏟除軍閥的統治和壓迫,以求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統一和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縱觀東征、北伐、抗日戰爭,具有黃埔精神的黃埔師生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獨立和統一事業聯系在了一起。黃埔師生參加了兩次國共兩黨合作的歷史,并在不同時期體現了共同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信念;黃埔軍人胸懷實現國家統一和堅守了這個大目標;黃埔精神體現了民族大義,自始至終與祖國獨立和統一緊密相連。
在當代社會,黃埔精神作為一種具有激勵和引導作用的革命精神,可以為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生動鮮活的案例和精神榜樣,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保衛者具有重要啟迪作用。通過深入學習和傳承黃埔精神,可以加深人們對愛國主義的認知,激發熱愛國家、奮力前行的信念,借鑒和弘揚黃埔精神中的愛國情懷、拼搏精神等特質,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踐行。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自覺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在黃埔建校百年之際,學習黃埔精神,就要密切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堅定愛國信念,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體驗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內涵,保持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和紀念,激發熱愛祖國、報效國家的情感和行動意識。
記者:您提到,“黃埔軍人胸懷實現國家統一目標,黃埔精神體現了民族大義,自始至終與祖國獨立和統一緊密相連。”那么,黃埔精神對當前的中國統一大業具有著怎樣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陳宇: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延續著追求大一統的血緣和文脈。古籍中的“大道”國家,“大同”社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包含著國家統一的治國思想。中國歷史上分合交錯出現,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方向和主流。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夠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歷史像一面鏡子,印證了孫中山的諄諄教誨。
歷史蘊含著真理,昭示著責任。黃埔師生用鮮血和生命闡釋了歷史的真諦,啟迪我們凝聚共識,尊重包容,守望共同的理想,肩負起新時代的重任。今天,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民族團結強盛,是兩岸同胞的共同之福;民族若分裂弱亂,則是共同之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愿,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和所有中國人的夙愿。
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么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么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么勢力能把我們分開。海峽的距離,阻隔不斷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客觀事實。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兩岸同胞一路走來,始終一脈相承、心手相連、守望相助。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臺灣前領導人馬英九時強調: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系大局,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黃埔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對增進兩岸的認同,具有獨特的魅力。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地認識和平的珍貴與來之不易。我們珍惜黃埔歷史,就是因為其中包含著更多的開創未來的精神。新的時代,需要全社會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向著既定的目標繼續奮勇前進。這也正是黃埔師生浴血奮戰所凝結的“愛國、犧牲、團結、擔當”黃埔精神,給當代人的重要思想啟迪。
黃埔精神是海峽兩岸的共同回憶,是兩岸公認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其源流已經滲透進兩岸同胞的血脈,沉淀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基因中。在黃埔建校百年之際,傳承黃埔精神對兩岸增進國家認同,具有著發人深省的啟迪意義。承載著時代價值觀訴求的黃埔精神,是促進祖國統一的強大精神動力。兩岸所公認的黃埔精神,將成為塑造價值觀認同的寶貴財富,起著增進兩岸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作用。這也正是黃埔精神的凝聚力、感召力所在。兩岸共同弘揚黃埔精神,不僅是共同傳承中華文化,更是對兩岸共同認可的價值觀理念的錘煉和強化,有助于將兩岸文化認同引向新的境界,進而實現向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躍升。
今天,在推進祖國統一的進程中,同根同源、同文同宗、血肉相連的海峽兩岸同胞,非常需要大家從心靈、精神上密切感情。海峽兩岸必須尋找“最大公約數”,而歷史上的國共合作形式就是“最大公約數”,黃埔精神則是雙方最有共同性的話題。黃埔軍校作為海峽兩岸民眾耳熟能詳的“厚德載物”共同點之一,黃埔同學及后代是一個重要的紐帶,是深化兩岸文化認同的一條直通隧道。以黃埔精神為重要媒介,加強兩岸的深度交流,就能夠發揮獨特的橋梁作用。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的黃埔同學從對立、隔絕走向交流、對話,排除各種阻力與艱難,正沿著和平發展的方向不斷前進。
今天,我們談國家富強和祖國統一,談黃埔軍校師生的歷史使命,從制度層面、戰略層面、精神層面、文化層面深入研究黃埔軍校歷史,更加緬懷和銘記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的初衷,這就是實現國家的統一。
黃埔軍校師生,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精神群體,他們所締造的黃埔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其核心內涵在今天的祖國統一大業中,都有著非常貼切和實用的內涵指向。“愛國”是建校宗旨和政治要求;“犧牲”強調的是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敢于拋棄和犧牲個人及小團伙的私利,一切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大業為重;“團結”是黃埔精神的核心內容;“責任”在今天的統一大業中更具有現實啟迪意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當年黃埔師生的責任和歷史使命是“打倒列強、除軍閥”,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今天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就是要努力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
統一是歷史大勢、人間正道,“臺獨”是違背民意的逆流。我們必須維護正道、阻遏逆流。當然,我們的所有反制措施針對的是“臺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絕非針對廣大臺灣同胞。并寄希望廣大臺灣同胞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明辨是非、奉義而行,和大陸同胞一道,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創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