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廣西實踐>新聞動態
“商以求同 協以成事”的生動實踐
——記《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節目成功播出100期
“‘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平臺,搭建起全區各級政協深入開展協商、有效貫通上下、相互學習交流的載體,形成擦亮政協協商民主品牌的強大合力,釋放專門協商機構效能,更好地助力壯美廣西建設。”
11月1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召開的“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工作專題研討暨播出100期座談會上,自治區政協常委、玉林市政協副主席楊正川在發言中由衷點贊的話語,道出了與會人員的共同心聲。
時光見證前行的步伐,音像鐫刻奮斗的足跡。五年時光耕耘成長,足跡遍布八桂大地,制作播出100期節目,參與協商的自治區、市、縣三級政協委員達453人(次)……自2019年6月,自治區政協創新打造新型協商載體,推出“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平臺以來,全區各級政協組織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會關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委員深入企業車間、基層一線實地調研,帶著問題和思考,懷揣建議和對策,走進電視演播廳、戶外協商現場,與有關部門和界別群眾面對面協商,將“商以求同、協以成事”的廣西實踐,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全媒體平臺,生動呈現給廣大觀眾,有效地宣傳了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彰顯了全區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擔當作為。
堅持正確方向 助推凝心聚力
方向正確,才能行穩致遠。
在推進“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平臺建設中,自治區政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西工作論述的重要要求,貫徹落實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和自治區黨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準確把握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方位新使命,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始終確保“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工作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自治區政協黨組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充分發揮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切實把“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工作納入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統籌謀劃,提出具體要求。自治區政協機關黨組精心組織實施,規范有序開展,高質量完成協商節目錄制。
自治區政協發揮人民政協作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作用,把堅持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貫穿全過程和各方面,強化自治區、市、縣三級政協聯動,開門辦協商,擴大了委員覆蓋面和群眾參與度,通過媒體融合手段,激發協商機構的效能。
堅持大團結大聯合。五年來,各民主黨派廣西區委、自治區工商聯積極參與“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活動,分別圍繞加強北部灣海洋珍稀動物布氏鯨保護性開發、深化產教融合、基層醫療改革等議題,承辦14期《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節目,引導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向同行。
“100期的節點,也是我們創新工作方法,做好精品創作的新契機。”廣西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龐通表示,將堅持加強黨的理論創新學習,提升節目內容質量,以新手段、新方式、新語態彰顯傳播優勢,推進媒體融合,形成傳播矩陣。
“‘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活動全面、深入、持續開展,影響不斷擴大、知名度不斷提高,已成為自治區政協獨具特色的協商形式和協商品牌。”自治區政協副秘書長、辦公廳副主任肖順平表示,將始終旗幟鮮明講政治,選準協商議題,增強協商主體代表性,提升協商實效,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突出協商特色 提升協商實效
“一碗螺螄粉、一顆砂糖橘、一株中草藥、一個法治案例,議題涵蓋糧食安全、生態環保、教育立法、產業發展等方方面面,切實讓協商成果能夠有效融入社會治理行為之中,轉化為推動工作之舉、破解難題之策。”談及參與“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的履職經歷,住桂全國政協委員、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節目第83期嘉賓義芳感慨道。
聚焦小切口,心系大發展,情牽大民生。五年來,自治區政協精心選擇協商議題,認真組織實施,突出協商特色,提升協商實效,體現了“商以求同、協以成事”背后的政協擔當。
從建言垃圾分類到支招食品安全,從聚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到助力產業升級,從呼吁廣西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到獻策傳統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
五年來,100期“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中,協商議題分為經濟發展類29個、民族團結類8個、農業農村及鄉村振興類15個、旅游康養類5個、生態環境類5個、醫藥衛生類9個、文化歷史類11個、教育科技類12個、社會民生和城市建設類6個;
先后有全區各級政協委員453人(次)、黨政部門人員252人(次)、企事業單位人員131人(次)、其他界別群眾236人(次)參與“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活動;協商形式上,電視演播廳79場,戶外21場,協商越來越深入基層一線、越來越貼近百姓群眾。
目標明確,方能凝心聚力。“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平臺建設生根發芽,機制日臻完善,平臺活力迸發。
“‘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活動開展以來,自治區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先后承辦或參與錄制了多期節目,各族各界群眾反響良好。”自治區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黎廣勝坦言,“桂在協商”對于助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等產生了積極作用。
堅持精益求精 結出累累碩果
從協商互動到凝聚共識,從聚焦一域到事關全局,從意見表達到助力推動,從平臺構建到品牌打造……
五年來,“桂在協商”運用全媒體手段把協商現場從會議室搬到電視演播廳,搬到基層一線,搬到田間地頭,將協商過程和協商成果進行全方面、多層次、立體化展示,在全社會營造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良好協商氛圍,亮點紛呈——
實現了多種協商形式相融合。“桂在協商”涵括了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遠程協商、跨區域專題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等形式,在匯聚力量上用心發力,邀請政協委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積極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突出了協商內容豐富多樣。緊扣自治區政協年度協商計劃設置議題,每年“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頻次18至20期,每期集中一個議題,這些議題突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涵蓋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觸角更廣、更貼近民生。
推動了協商主體深入交流。通過采取一個協商平臺+一個協商主題+多個協商主體的“1+1+X”協商模式,通過訪談對話,政協委員、職能部門、專家學者、界別群眾等各方在協商中答疑釋惑、宣講政策,共同為解決問題出謀劃策。群眾代表在現場與委員互動過程中,實現近距離參與,調動參與熱情,增進了社會各界對人民政協的了解。
生動展示了協商的全過程。“桂在協商”廣接地氣,協商的全過程有形有感有效,既是反映問題、表達意見的過程,也是協商互動、集思廣益的過程,使廣大政協委員和界別群眾更加知情明政、更加善思善行。
促進了協商成果有效轉化。圍繞事關國家戰略、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廣西改革發展或群眾呼吁關心的問題進行協商,相關職能部門深度參與,相關承辦單位持續跟蹤,密切跟進協商成果的有效轉化落實情況。例如,關于職業教育的專題協商,意見建議被自治區政府《廣西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充分吸納,等等。
唱響主旋律,匯聚正能量。五年來,在全區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的大力支持下,“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工作結出累累碩果——
2019年,入選“廣西全面深化改革十大優秀案例”;
2020年,獲評第二屆中國融媒創新發展優秀融媒體平臺;
2022年,第30期《一碗螺螄粉的百億雄心》全媒體協商節目獲第二十四屆全國政協好新聞二等獎;
2021年11月25日,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持續打造“桂在協商”品牌;
2024年7月30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的決定》提出要持續打造“桂在協商”等政協履職品牌。
在“桂在協商”的示范帶動下,“玉事好商量”“珠事好商量”“邕有協商”“欽近協商”“協商在河池”“來賓好商量”等各市政協特色協商品牌紛紛呈現,“桂字號”全媒體協商品牌在八桂大地遍地開花、越擦越亮、越叫越響。
堅持多方聯動 持續擦亮品牌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在打造“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品牌中,自治區政協堅持縱橫聯動的工作機制,引導和推動全區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緊密結合自身履職實際,圍繞事關國家戰略、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廣西改革發展和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民生問題,積極通過“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平臺,與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各界群眾進行面對面協商。
加強協商成果轉化,建立持續跟蹤問效機制,及時歸納整理協商中形成的意見建議,將協商成果轉化為政協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推動問題有效解決。建立全媒體協商質量評價機制,對每一期協商節目從協商議題、活動組織、協商成果、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不斷探索實踐、總結經驗。
“如何利用全媒體協商節目,展示人民政協協商議政、民主黨派履職為民的成效尤為重要。”談及參與第29期《基層醫療改革的路該怎么走?》的心得體會時,自治區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區委秘書長陳競宇認為,該期節目既回顧農村醫改取得的成效,又圍繞黨派如何深入調研提建議,充分展示了民主黨派在協商民主中的獨特作用,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自治區政協委員、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秘書長、“桂在協商”第66期嘉賓王祖藍表示,不同思想觀點在“桂在協商”這個平臺充分表達、深入交流、有序協商,形成各抒己見、理性溝通的良好協商氛圍,開展“跨界交流”,結合問題實際去商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奏響協商民主“和諧曲”。
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建議,進一步創新和拓展“桂在協商”的表現形式,將協商現場放到委員工作室、街道社區等,與界別群眾面對面協商,打造一個各界人士表達訴求、反映意愿的新平臺,更多反映基層的期盼與建議。(李依依 黃富強 周昀烽 潘柯君)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