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聲音
威海市政協委員王東普講述——
魚鷗翔集“逍遙湖”冬日暖陽下,逍遙湖碧波蕩漾,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海岸線上。看著眼前充滿活力的逍遙灣,威海市政協委員,市委黨校校委委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王東普感觸很大。“曾經這里就是一片臭海灘,但現在已經煥然一新,變化特別大。”
逍遙湖位于山東省威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逍遙河入海口附近,面積0.09平方公里,屬半封閉潟湖型海灣,分布有溪流、溝渠、草本沼澤、濱海濕地等環境資源,曾是白鷺、蒼鷺、海鷗等珍稀鳥類的聚集地。過去一段時期,海灣幾乎全部被近海養殖設施覆蓋,水域面積大幅減少,濕地功能逐步喪失。2014年起,威海市累計投資7.4億元,實施逍遙湖海域綜合整治修復項目。在此過程中,威海市政協及廣大委員發揮了積極作用。
整治中,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發現,逍遙河兩岸原多為村莊、果園和農田,為了蓄水灌溉和防洪,河道中間段修建了硬質駁岸,長度約為750米,其余均為自然駁岸。
“是不是可以‘分門別類’,針對逍遙河從入灣口到成龍線長約2000米河道兩側進行功能分區,并按照河流生態要求,分段進行不同的駁岸類型設計。”在王東普的倡議下,項目對逍遙河分段進行了人工式生態駁岸、半人工式生態駁岸和自然式生態駁岸三種不同的駁岸類型設計,通過護岸整治建設,改變了原有海域被養殖池圍堰切割破壞、河道駁岸破損等狀況,岸線長度由原來的3400米破損岸線增加到現在的8981米景觀駁岸,使逍遙港海域與外海連成一體,恢復了海域生態環境。
如何恢復逍遙湖曾經的濕地功能是此次整治的重點,也是政協委員們討論的焦點。在大家的共同推動下,2017年9月,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聯合中國海洋大學,在逍遙灣東岸濕地實施生態修復項目,規模化增殖大葉藻。大葉藻形成的海草場是海洋生物重要的產卵場、育幼場和棲息場,能凈化水質、固定底質,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逍遙灣濕地移植增殖大葉藻植株5萬株,底播增殖大葉藻種子10萬粒,這些在大海和陽光滋養下成長起來的柔美藻類,已經成為修復、保護逍遙灣濕地的堅固屏障。
同時,威海市政協多次圍繞“加強岸線保護利用”“推進美麗海灣建設”等,開展調查研究、協商議政、視察監督等工作,委員累計提交相關提案72篇、5篇調研協商報告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參閱,并轉送有關部門辦理,助推了全市美麗海灣和生態文明建設。
“因為有政協委員的全程參與,我們逍遙湖海域綜合整治修復項目工作才得以更加科學、有效開展,才更加和民意、入民心。”威海經開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清理拆除養殖設施,整治入海排污口,治理入海河流,增殖放流各類苗種……經過多年來的持續整治,逍遙湖逐漸實現了從雜污橫流到魚鷗翔集的華麗轉身,周邊溪流、沼澤、濕地等自然生態得到充分修復,連續五年穩定在二類水質,一幅“水清灘凈、人海和諧、萬物齊秀”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今年,威海又以海洋碳匯為重點,在逍遙湖建立了臨海碳匯基地,打造“藍色小屋”應用場景,探索海洋塑料廢棄物污染治理新模式。
風景如畫的逍遙湖,是威海大力實施生態修復、推進美麗海灣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威海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了《威海市海岸帶保護條例》,出臺市域海岸帶保護規劃等20多個專項規劃;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系統治理,構建了建設、治理、修復、監管四個體系,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全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100%,桑溝灣、雙島灣—威海灣、陰山灣—馬欄灣入選國家級、省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針對全市27個海灣類型和特點,“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治理;設立全國第一個海草床生態系統碳匯觀測站和國內唯一的海洋負排放院士工作站,啟動全國首個海草床公益修復項目,實施“藍色海灣”等51個修復整治項目,恢復植被412萬平方米、修復受損岸線100多公里,年固碳量近千噸。
經過一系列努力,威海在全域打造出了“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有效實現了生態修復提升、灣區優化發展、景觀建設改造的良性互動,有力推動了“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設,大大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編輯: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