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陜西省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等熱議
——開發區的未來這樣干!
本報訊(記者 路強)“開發區是經濟發展的主引擎、項目建設的主戰場、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科技創新的蓄水池,在全省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日,陜西省政協聚焦“加快開發區(工業園區)改革創新,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召開專題協商會,為推動全省開發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據悉,截至目前陜西全省共有開發區148個,其中國家級12個、省級65個;通過合并、托管、共建等形式優化整合縣域工業集中區114個,“一縣一區”基本實現。這些開發區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23年全省34個經開區生產總值5541億元,占全省16.4%;2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9646.3億元,占全省28.6%;7個保稅區進出口額2101.9億元,占全省52%;縣域工業集中區工業產值13483.3億元,占全省41.8%。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開發區建設,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體制機制改革、產業轉型升級、創新要素集聚、承載能力提升,開發區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協商會上,大家在充分肯定已取得成績的同時,結合前期調研情況指出,目前開發區還存在發展組織架構不全,體制機制待完善;科創能力不強,平臺效能待發揮;產業結構不優,產品價值待提升;資金保障不足,融資渠道待暢通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行業代表紛紛建言獻策。
“省內開發區科技創新成果一定程度上與產業需求錯位,科技創新人才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省政協常委、民建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宋楊建議,應鼓勵經營主體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驗證平臺等,為產品創新搭建從“實驗線”到“生產線”的橋梁。
省工商聯副主席、陜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斌呼吁,規范兌現招商引資承諾,實行惠企政策一致、市場機會均等,同時完善全流程閉環服務機制,確保外來企業能夠安心落戶、穩健發展。
結合西安市內開發區面臨發展空間有限、項目接續不足等問題,西安市政協副主席邢欣提出,要深化開發區產城融合創新,充分發揮政策疊加優勢,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功能。全力打造自貿試驗區和關中綜合保稅區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
在省政協委員、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愷颙看來,缺乏科技型頭部企業是陜西開發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他建議設立先導產業研究院集群,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生力軍”;構建共性及關鍵技術實驗室集群;建設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核心的園中園。
省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陜西監管局局長兼西安稽查局局長魚向東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產業+科技+金融+軟環境”生態要素集聚。他建議吸引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相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以及輔助支持機構入駐園區,圍繞政策支持、信息共享、產融對接服務等搭建金融孵化平臺,加快推動開發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與會人員還表示,要搶抓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機遇,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開創全省開發區建設新局面。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