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口述歷史
千里送清泉思源懷祖國
——珠海向澳門供水紀實
20世紀60年代以前,澳門主要靠收集雨水、抽取地下水和雨季抽取青洲河淡水作為供水水源,但無法滿足用水需求。那時的澳門人,常常備用數十艘水艇,每天輪流到珠海灣仔銀坑裝水運回澳門,然后由擔水妹挨家挨戶送水。據史料記載,1958年至1968年的10年間,澳門曾4次停水,累計達457天,足見澳門的用水之“難”。
1958年,廣東全境連續遭受旱災,珠江上游幾乎沒有降雨,水位急劇下降,咸潮開始大面積上溯甚至到達廣州城區。澳門完全被咸水包圍,居民飲水成為嚴重問題。公共水龍頭前排起長隊,但打上來的水依然咸澀異常,澳門境內的3000多口水井基本不能飲用,澳葡政府費盡心機修建的水塘也見了底。對“水”的渴望成為澳門人的心結和難題。
從1959年到今天的60多年間,珠海對澳門供水潤物潤心,承載著兩地同胞綿延的親情,也是珠海與澳門“相濡以沫、涓涓親情”的寫照。
尋找水源濟澳門
1959年,澳門知名人士何賢、馬萬祺和柯正平三人商量,以澳門中華總商會名義致函廣東省政府,請求幫助解決澳門用水問題。當時,馬萬祺來到廣州,與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和廣東省省長陳郁會晤,向他們再次講述了澳門人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缺乏的情況,期盼廣東省政府體恤澳門同胞,幫助解決水源問題。
陶鑄及時向黨中央匯報了這個情況,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要求廣東省解澳門燃眉之急,同意立即部署建設對澳門供水工程。當年8月,陶鑄約了何賢、馬萬祺和柯正平三人到中山石岐共同商量解決問題。當時,他們議定了三項內容:第一項是需要澳門方面出資,因為國內經濟還很困難,而且是澳門自己要用水;第二項是確定了中山縣(當年珠海縣撤并入中山縣)要出勞動力;第三項是供水地點選在珠海灣仔的竹仙洞和銀坑,明確要盡快建成兩座水庫供水給澳門。
經省政府批準,建設位于珠海灣仔的竹仙洞水庫,作為對澳門供水的重要水利工程。當時中山縣成立工程指揮部,從全縣25個公社抽調4000人,扛著紅旗進入灣仔竹仙洞水庫建設工地,開始建設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1960年3月8日,總庫容量240萬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庫建成投入使用。這天,放水的閘門啟動了,清冽的淡水通過管道和明渠嘩嘩流進了澳門,島上一片歡騰。同年7月,總庫容量168萬立方米的灣仔銀坑水庫竣工。從此,澳門同胞坐在家中就喝上了內地的優質淡水,而辛苦的擔水妹和擔水婆由此也漸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此后的20年間,珠海一直肩負對澳門用水的“保供”重任。到20世紀90年代,珠海陸續擴建了南屏水庫、大鏡山水庫,完成了珠海南北水庫群的聯通,初步形成了“江庫聯通、庫庫聯通”的大格局。
千里調水壓咸潮
不斷的汩汩清泉,把珠海和澳門緊密相連,見證了兩地人民血濃于水的親情。在咸潮最嚴重的年份,珠海人民寧愿自己喝咸水,也要保障澳門居民喝上甘甜的淡水。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珠海、澳門頻頻受到特大咸潮災害的襲擊,咸潮已成為珠澳供水安全最為嚴重的威脅因素。據檔案史料記載,1998年冬至1999年春,咸潮比較嚴重,對珠澳兩地居民生活影響比較大,引起澳門和珠海的重視。2003年至2005年,咸潮再度嚴重來襲,形勢更為嚴峻,珠海供水主要取水泵站——廣昌泵站已被咸潮覆蓋,無法取水,解決澳門和珠海用水問題迫在眉睫。
經廣東省政府、珠江水利委員會和珠海市政府的通力合作,解決澳門、珠海供水問題再次上升到國家層面,珠江水利委員會編制的澳門、珠海供水規劃獲國務院批準。2004年11月,國務院、水利部和廣東省政府的“千里調水”計劃正式實施。這是我國水利史上罕見的千里調水計劃,珠江上游各水電站先后開閘放水,滾滾江水傾瀉而下,在一段時間內把入海口的咸潮壓回去,讓泵站乘機搶抽淡水。珠海的平崗、廣昌、洪灣三大取水泵站開足馬力,搶抽淡水,為珠海供水水庫蓄水。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流域調度,一舉化解了澳門同胞的咸潮之困和用水之憂。隨后7年間,西江流域多次實施應急調水和水量調度,澳門同胞動情地說,這是上游送來的“救命水”。2005年,馬萬祺親筆寫下“千里送清泉、思源懷祖國”幾個大字,贈送給珠江水利委員會。
冉冉生機向未來
據記錄,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2010年的60多年間,發生大的咸潮次數有13次以上。特別是進入21世紀,隨著西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及全球氣候變暖,澳門、珠海等地的咸潮越發嚴重。如果僅僅依靠臨時性的壓咸補淡應急措施,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為了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壓咸補淡”的困難,在千里大調水的同時醞釀出了一個治本方法——“西水東調”。珠澳兩地攜手共建了竹銀水庫和平崗—廣昌咸期應急供水工程,于2006年12月建成通水。2011年4月,珠澳供水系統中最大的蓄水水庫——總庫容4333萬立方米的竹銀水庫建成,與平崗—廣昌咸期應急供水工程及同期建設的竹洲頭泵站一同構成了竹銀供水系統。這個系統為整個珠澳供水系統增加了4011萬立方米的調節庫容和65%的淡水儲備,是珠澳聯手抗擊咸潮的成功之作,在此后多年的咸期供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澳門99%的原水由珠海供應,澳門同胞一到春節就喝咸水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了。
澳門路氹發展日新月異,用水量不斷增加。2011年,直接通往澳門氹仔島的對澳供水第四管項目被列入當年的粵澳兩地政府議事日程重點推進,擬將原水從橫琴方向進入澳門,以解決路氹地區用水問題。2016年4月19日,對澳供水第四管項目正式開工。2019年7月,這個被列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項目完成竣工驗收,日輸水能力可達20萬立方米,不僅使對澳供水能力增加到70萬立方米,也優化了對澳供水管線的布局。珠海對澳門供水能力、抗風險能力大幅提升,進一步增強了供水的安全保障及可持續發展。
2020年10月22日,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的上游工程珠海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正式通水,有效解決了珠海西水東調能力不足及單管運行存在風險等問題,為珠澳供水提供更加有力的原水保障,對澳供水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如今的澳門,飲用水已經達到歐盟標準,經過嚴格的檢驗后,自來水在澳門是可以直接飲用的。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一個世界級的城市群將屹立于珠江口兩岸。在這個寄托民族復興夢想的新時代,珠海對澳供水事業將隨之掀開嶄新的篇章。
(作者吳廣平系珠海市政協委員、珠海市檔案館副館長)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