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資訊 法治時評 法治人物 法律速遞 盈科說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頁>法治>要聞

職業索賠、網紅打假、薅“羊毛”、直播引流、花錢買評價……電子商務在極大豐富公眾消費選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治理挑戰——

數字經濟時代消費者權益如何保護?

2024年12月12日 16:20  |  作者:徐艷紅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電子商務作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數字產業化、拉動產業數字化、推進治理的重要引擎,但電子商務在極大豐富公眾消費選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治理挑戰。

在日前召開的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2024年年會上,與會專家就數字經濟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與促進發展展開多維度、全方位的交流與探討。

電子商務帶來的治理挑戰前所未有

電子商務產業經過10年發展已發生巨大變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監司原副司長韋犁說:“從傳統電商發展到如今的社交電商、直播帶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中面臨的新問題也越來越多,電子商務法治研究工作不僅在中國是個前沿領域,在全世界也是。”

我國數字經濟市場規模由2012年的11.2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3.9萬億元,11年規模擴張了3.8倍,已成為經濟發展中創新最活躍、增長速度最快、影響最廣泛的領域。然而,數字經濟市場繁榮的同時,一些負面行為也在出現。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寶文對近年來電子商務出現的一些打著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旗號,行牟利之事的行為很是氣憤。

“一種是職業索賠人。他們以消費維權之名,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索賠獲利,經歷了職業打假人、職業牟利人、職業索賠人、職業狡詐人的不同階段。”

第二種是平臺的僅退款規則。平臺實行該規則之初,有些正面評價,認為有利于消費者權益保護,但長期實踐中,卻是損害了經營者權益,催生了職業“薅羊毛”現象。

“第三種是網紅打假。實際上是網紅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正義性來博眼球、博流量、博粉絲、博私利,應該改為網黑打假。”葉寶文建議,包括政府監管部門都必須考慮如何規制這些虛假的消費者保護行為。

“數字經濟時代,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有三個層面的問題需要解決。”北京市電子商務法研究會會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呂來明指出:

一是數字技術應用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方面,需要處理好優化消費體驗和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沖突問題、消費安全和發展的關系、消費者長遠的利益和個案中消費者利益保護的關系。

二是網絡交易中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一些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比如直播營銷貨不對版、虛假宣傳、預付式消費與網絡交易結合經營者跑路后增加了維權和監管難度、跨境電商中責任主體難以落實、消費維權存在困境、網絡交易消費者維權救濟的成本有時比較高。

三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某些制度被一些不講誠信的人濫用。例如職業索賠人惡意投訴索賠給經營者和平臺帶來很大困擾;一些用戶虛假、惡意評價,損害了經營秩序和其他消費者的知情權;一些用戶濫用7天無理由退貨權利和僅退款的權利,影響了經營者的合法利益。

“這些都需要加以規制,使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與數字經濟的發展協調一致。”呂來明說。

完善平臺流量管理需“自治”和“他治”

按照電子商務法的要求,平臺經營者應該向市場監管部門報送平臺內經營者的情況,以此為依據建立了全國的網絡交易主體庫。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監司副司長張道陽發現,目前在市場監管總局的主體庫內全國的網絡經營主體超過6000多萬家,網店有1億多個,更令人驚異的是,在這些主體中自然人網店(不登記)占57%以上。

自然人網店?是指由個人經營的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網店。這些網店通常由自然人以個人名義開設,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實體地位。也就是說,“我們在網上購買的商品,可能有好多是跟自然人網店發生的交易。”

消費者跟商家如果發生糾紛了必定要求能找到舉報對象,可自然人網店因為不登記,監管部門不掌握他的信息,就可能出現消費者投訴無門的尷尬境地。

為此,張道陽建議,構建監管法律體系時,要堅持線上線下一體化原則,盡量“線上對應線下”適用法律關系,運用標準、規范這類技術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法律規范需要技術規范來保障實施。

電商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水準是否越高越好?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薛軍稱,目前我國電商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存有一些誤區:比如,認為消費者保護的水準應該是越高越好。有不少商家要求消費者下單時購買運費險,這樣用戶完全不需要承擔退貨時的經濟后果。“如果一種制度使得人不需要去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必然就會被濫用。消費者保護的水準并不是絕對的價值,需要與其他同樣值得重視的價值進行合理的均衡。”

再者,有人認為消費者行為的合理性不應該被質疑。比如有些商家由于各種原因標錯商品的價格,消費者明知是標錯的價格,但社會輿論會認為商家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在薛軍看來,消費者群體中有大量的“羊毛黨”,他們利用這種漏洞獲取不當的利益,制度應當注意區分消費者群體中間的誠信消費者和不誠信消費者,把真正的福利落到真正的誠信消費者身上去。

另外,有人認為一旦發生投訴就一律支持消費者。消費投訴也可能成為一些不誠信的人獲取不當利益的工具,比如那些專門通過投訴來要挾商家獲取賠償的人。

為此,薛軍建議建立一個更加合理的、多元視角消費者保護價值體系,從而形成互信、合作共贏的消費環境。

網購前要看評價信息是很多網友的習慣,而“網絡購物和傳統的購物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人貨分離,消費者不能夠直觀地接觸到商品,只能夠利用視頻或者文字描述等來了解商品屬性、性能。”北京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大隊副總隊長李崧表示,消費者評價信息已成為消費者了解商品概況、做出購買決策、防范交易風險的一個重要窗口。為此,李崧建議進一步采取措施來保護和規范消費者的評價行為,不斷提升消費者評價信息的客觀性、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這個工作勢在必行,政府部門、平臺商家還有消費者應當共同參與,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如果說工業時代的能源是煤炭和石油的話,數字時代的能源就是數據和流量,當前,流量已經廣泛應用于各類商業活動之中,正在快速全面深刻地影響市場經濟,可以說流量是網絡世界的硬通貨。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陳敦表示,實踐中,由于流量的存在,會導致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不足,比如侵害消費者知情權——消費者難以區分付費引流與自然流量、限制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流量的多寡導致消費者可選擇商戶變少、影響消費者公平交易權——“高流量”商戶反向篩選消費者、存在增加消費者成本的風險——流量高不意味著優質等問題,因而平臺企業的流量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

陳敦建議,完善平臺流量管理需要從自治——建立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導向的平臺流量管理體系,他治——推動專項立法并制定平臺企業流量管理指南兩個方面去解決,確保平臺企業對流量的應用和管理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構建保護消費者權益共同治理體系

近幾年,直播站上了互聯網的風口,但也出現了由直播帶來的各種法律糾紛。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二庭庭長張連勇表示,今年以來,比較突出的一類問題就是涉及到夫妻財產打賞主播的訴訟。

張連勇說,這類案子涉及到打賞人、打賞人的配偶、主播、MCN(多頻道網絡)公司、平臺經營者五類主體。糾紛中,一般原告主張打賞行為無效的請求權一種是主張打賞的金額巨大,超出夫妻共同財產中家事代理權限,因而主張無權代理。二是主張配偶的打賞行為是婚姻存續期間的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可能會產生公序良俗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

被告抗辯主要是打賞行為屬于贈與,結合打賞時長,每次打賞金額等,主張并不超出家事代理權。張連勇表示,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通常會根據互聯網產業的規律,裁判中盡量做到平衡各方利益,不輕易認定合同無效,同時,他還希望司法、行政、產業界一起努力,共同維護好電商經濟中直播業態的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老年人群體是消費的主力軍,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法治分會副秘書長李奎稱,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近3億,老年網民超過1.5億人。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達7萬億元,據專家預測,到2035年,能達到30萬億元。

現在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接受電商,但他們又面臨數字鴻溝、手機沉迷、消費陷阱、網絡詐騙等難題。李奎建議開發老年模式App、加入老人“防沉迷”系統等,避免老年人成為引流工具。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萬方對該條例的第一印象就是首次完整提出了“共同治理體系”這個概念,這是個重要的亮點,而在共同治理體系里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經營者的守法合規,消費者環境建設既有賴于消費者的誠信體系建設,也要依賴經營者的守法合規。表現之一則是經營者的告知義務體系。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到實施條例,經營者的告知義務要求越來越高,這其實是消費市場高度透明化的必然要求。然而,整體而言,越來越嚴格的告知義務并沒有過分加重經營者的責任。萬方期待引入更多標準、行業自律,共同構建共同治理體系,以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力度。(記者 徐艷紅)

編輯:錢子鈺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婷婷六月综合亚洲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在线免费小视频网站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综合 | 在线免费亚洲天堂AV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