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評論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堅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深度挖掘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近幾年,我國把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把握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律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值得關注研究。一是旅游主體文化特色不明顯。一些風光旅游產品的開發沒有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自然景觀中原有的文化內涵未能更好地呈現。文旅融合形式較為單一,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相互滲透不足。二是文化體驗活動缺乏影響力。能夠讓游客真正融入其中的參與性、娛樂性、競技性、趣味性、體驗性文化旅游項目不多。三是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不豐富。對能體現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內涵的可視性旅游商品、民間工藝品缺乏深入挖掘和開發,好看、好用、好賣、好帶的產品少。特色旅游商品街建設同質化嚴重,影響游客的逗留時間和消費量,制約了旅游產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產出。四是文旅節事活動質量有待提升。一些地方頻繁舉辦節事活動,但由于文化底蘊挖掘不深,且后續跟進工作不到位,以至于辦節成了“一辦就結”,猶如“曇花一現”,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要堅定文化自信,夯實文旅融合發展根基。文化和旅游部需搭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服務平臺,便于各省區之間開展更加豐富、更高質量的合作。各地要統籌文化旅游資源,串聯文保單位、考古遺址、文史研究等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加強對文旅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利用,使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使文化潛能在旅游資源中充分釋放。做好文旅結合,加快文化旅游與工業融合,支持有條件的工業遺產、老舊廠房發展工業旅游,打造一批工業旅游景區和文創空間。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采摘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農業業態,加強研學基地建設,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基地、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大力支持康養項目提檔升級,打造一批康體養生旅游產品。積極發展自行車、徒步、山地、滑雪等運動項目,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夯實文旅經濟發展根基。
創新方式方法,持續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推動“非遺+旅游”“文創+旅游”“博物館+旅游”“演藝+旅游”“音樂+旅游”“影視+旅游”等新旅游業態創新發展,將文化內涵、文化價值融入旅游產業鏈各環節,促進地區旅游發展和特色文化傳播,實現旅游業態價值升級。因地制宜打造以紅色旅游、旅游演藝、文化名村名鎮、文博旅游、非遺旅游、主題公園、文化精品酒店和民宿共同創新性發展的方式,把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有機結合,依托各地文化資源,通過歌舞、音樂、戲劇和曲藝等演出形式創造性地表現特定區域內風土人情、山川地貌及民族特色,實現地域文化對優化地方產業結構的推動,促進特色農副產品、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以及民俗藝術品、非遺等走向旅游市場,提升游客對當地文化的體驗感和美譽度。
弘揚傳統文化,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節慶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旅游的天然共性使其成為展示文化魅力的符號。堅持“以節帶旅、以節促銷”,推動文旅活動與商圈經濟、擴大消費有機結合。持續挖掘特色歷史文化,加大文旅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節慶主題,營造濃墨重彩的節慶氛圍,有效助推文旅真融合、巧融合、深融合。持續做火“夜經濟”“假日經濟”,豐富夜娛、夜購、夜宵等多重業態,不斷提升旅游城市煙火氣、文化韻。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以文化之聲唱響中國故事,以文化之魂凝聚價值共識,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延續,實現以文促旅,增強各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守護文化根脈,讓非遺文博綻放光彩。堅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深度挖掘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培育以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為載體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等精品旅游線路。積極發展推薦申報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健全完善非遺四級名錄庫,拓寬“非遺”產品發展渠道。
注重宣傳營銷,以旅游業推進文化深度交流。建立政府支持、部門協同、企業聯手、媒體跟進、游客參與的宣傳營銷體系,構建傳統媒體、主流媒體、新興媒體、自媒體等相結合的宣傳營銷矩陣,多角度、立體化、全覆蓋宣傳推介本地文化旅游資源,提升宣傳營銷效果。加大友好城市文化旅游部門交流合作,有計劃、有重點、不間斷地開展體驗式精準營銷。充分利用文旅創新性融合,系統梳理各地歷史故事,深挖背后的精神內涵,融入景點、節慶、紀念品、路線、文藝作品等在內的多角度文化產品之中。通過“互聯網+”等各種媒介、宣傳終端,拓寬宣傳載體,同時加強電商平臺監管機制,搭建智慧監管平臺。
(作者張光奇系全國政協常委、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貴州省委會主委)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