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4年第六期
革命的木刻——趙延年版畫藝術余論
趙延年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張漾兮、張懷江、趙宗藻并稱浙江版畫四大家。值趙延年誕辰百年全面回顧趙延年百年藝術成就之際,我們得以有機會深入了解這位版畫先驅,并從中汲取經驗和啟示。趙延年的藝術創作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時代變遷特征,反映了他作為版畫藝術家對時代的洞察與思考。本文對趙延年所處的時代背景及藝術人生與創作經歷進行補充與拓展性論述,以期使讀者對趙延年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也以此向版畫前輩先賢致敬。
趙延年(1924—2014年),作為出生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的老一輩版畫家,他經歷了將近百年間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變革。其版畫創作的藝術之路,更是與時代的洪流緊密交融。
紅旗不倒(版畫)48×40cm 1959年 /趙延年
木刻版畫是以刀在木板面上雕刻或蝕刻后印刷出來的圖畫,具有創作材料簡單、印刷復制性強的特點,適應了進步青年表達不滿情緒與愛國熱情的時代需求。魯迅先生認為,“新的木刻是剛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藝術,是好的大眾的藝術。”他推介西方版畫藝術,開辦“木刻講習會”,扶持木刻社團,倡導新興木刻運動,身體力行地投身版畫事業當中,被中國版畫家親切的尊為導師。趙延年是深受魯迅先生精神影響以及其著作教誨的第二代木刻版畫家。抗日戰爭爆發后,趙延年親身經歷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他在回憶中曾提到:“上海爆發抗日戰爭后,經常看到空中飛機交戰,聽到炮彈從頭頂呼嘯飛過,只見租界外四周一片火海,不久上海淪陷”。當他看到雜志上所刊的反映抗日現實生活的木刻作品時,頓時被這一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所觸動。“我原來喜歡畫風景,畫靜物,畫人體,看到木刻作品后,感受到國家與個人的關系。我覺得畫畫不能那樣,就走向木刻。”為了傳遞與喚醒民眾的愛國情緒與民族自尊心,宣傳號召全民共同抗日,趙延年和友人于1939年組織成立“鐵流漫畫木刻研究會”,開始散發傳單、繪制抗日救國宣傳畫,他的處女作《讀》(1939)應運而生,開啟了他和新興木刻共同成長的道路,從此活躍在抗戰版畫運動一線。
逐 日(版畫)40×56cm 1992年 /趙延年
1942年2月,趙延年與陸無涯等三人,共同組成戰地寫生隊,赴長沙作戰地寫生。這些速寫作品后來在長沙、桂林、韶關等地巡回展覽,又在趙延年于贛州舉辦的個人“戰地寫生展”中展出,極大鼓舞了抗日軍民的斗志。后來,趙延年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創作的黑白木刻版畫作品《負木者》(1944),入選“抗戰八年木刻展”,并被編入《抗戰八年木刻選》畫冊,他也被譽為“我國木刻界最年輕的奇才”,時年20歲。雖然趙延年創作《負木者》時,作品反映的思想內容還不夠深刻,運用的藝術語言也不夠成熟,從中還可以窺見受蘇聯早期木刻影響的痕跡,創作上還未形成鮮明的藝術風格,但作品所得到的認可,讓當時因時局動蕩和家庭變故而彷徨的趙延年再次增添了創作的激情,促使版畫創作成為他堅持一生的事業。
抗 議(版畫)38×49cm 1956年 /趙延年
陳池瑜曾高度評價新興木刻運動,他說 “新興木刻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獨特的表現形式與現實主義精神完美結合的藝術品”。也正因如此,版畫被看作是20世紀上半葉最能體現中國革命的藝術形式。趙延年創作的《搶米》(1947)就是新興木刻成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由于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和物資匱乏,導致當時糧食價格攀升,一般居民尤其是貧民經常處于饑餓的狀態,甚至很多人被餓死,一些饑餓的百姓為求活命被迫搶米,國民黨統治區發生了大規模的搶米風潮。趙延年用刻刀記錄下了這一場面,畫面中出現的主要是百姓們的背影,他們的身體擁擠著、探手向前爭相搶購,甚至有兩人踩踏跳躍于人群之上;店鋪門口木板東倒西歪,烘托出場面洶涌而混亂的氛圍。藝術家通過人物動勢和刻劃線條的方向,將視覺重點聚焦向畫面左上角被憤怒的民眾砸開了店門的米店,強化了情景張力,反映出社會的動蕩與人民的疾苦。從該作品可以看出,趙延年在創作上已經逐漸脫離了歐洲版畫的程式化,形成了生動鮮明的個人風格;作品思想內涵方面上升到對于舊社會的批判與思考,發揮了版畫在革命啟蒙、呼喚救亡、揭露黑暗、鼓舞戰斗、歌頌光明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趙延年作為在新興木刻運動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版畫家,他繼承了魯迅“當革命之時,版畫用之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 的革命傳統,還于解放戰爭初期加入中華全國木刻協會為人民大眾服務,同鄭野夫、楊可揚等人刻制傳單,揭露社會黑暗,歌頌和平民主,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過一定的歷史貢獻。
離 家(版畫)45×29.5cm 1956年 /趙延年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由新民主主義逐漸向社會主義過渡,社會進入和平發展階段,適應新的時代需求,版畫的歷史使命和審美風格也隨之發生轉變。在人才培養上,1954年版畫與油畫、中國畫正式進入高等藝術學院教育體系。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率先開設版畫專業,版畫創作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版畫創作研究進入富有學術探索性的階段,并在現實生活與藝術真實、本體語言特征等方面引發理論爭鳴。在創作導向上,如果說過去黑白木刻意在批判現實,揭露黑暗,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如何通過版畫表現人民當家作主就成了最富有時代特征的命題。對此,許多版畫家大膽嘗試,以鄉村生活表現勞動人民的質樸,以青年形象展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并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探求版畫的本土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表現出新中國版畫家在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念上的新追求。趙延年和其他版畫家一樣,脫去了戰斗精神的藝術表達,在新時代中將形式與內容相結合,進行主要以記錄祖國現狀、歌頌新生活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他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創作的版畫作品《和時間賽跑》(1954),其畫面在整體的暗色調中留下幾處白色的光點,細細看去亮點周圍都是正在忙碌的工人與車輛,以醒目的明暗對比營造出勞動者日夜不停歇的火熱工業建設場景,展現出新中國經濟建設高潮中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熱情;《辦嫁妝》(1954)是趙延年在新年畫運動中的重要作品之一,靈動寫實的人物刻畫將人們的喜悅神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刀法上,作者使用大量細密的線條形成了豐富的光影效果,更加烘托了在喜事來臨前籌備嫁妝這一充滿生活氣息的場面的幸福氛圍,反映了社會進步和國家經濟發展給農村生活帶來的變遷與進步,也為我國傳統婚嫁習俗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記錄。
搶 米(版畫)27.5×26cm 1947年 /趙延年
趙延年曾在回憶中談及魯迅,他自言曾在14歲時看到同學常攜帶一本燙印著《魯迅全集》字樣的厚書,雖不知書中內容,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在魯迅逝世20周年之際,趙延年作為上海美協的專職創作干部參與到籌建魯迅紀念館的創作活動中,在這次創作活動中,專程的考察與研究讓他對魯迅先生有了比較系統的認識,創作了《抗議》(1956)《離家》(1956)等與魯迅相關的版畫。次年,趙延年從上海《華東畫報》調入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任教。任教期間趙延年一方面紀念為革命犧牲的英烈,熱情謳歌社會主義新中國,創作有《紅旗不倒》(1959)《心里話》(1965)《征途》(1979)等作品。另一方面,他開始為《風波》《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魯迅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陸續創作插圖。
作為版畫界公認的新興木刻運動導師,魯迅先生深受版畫家們敬仰,他們紛紛以魯迅形象為原型開展創作,較為知名的作品有曹白于1935年創作的《魯迅像》、力群于1936年創作的《魯迅像》、黃新波于1936年創作的《魯迅遺容》等。在眾多同題材作品中,趙延年于1961年所刻《魯迅像》受到了魯迅追隨者最為廣泛的認同,被認為是鮮活的、有力量的。這幅《魯迅像》刀法大膽簡潔,線條硬挺有力,黑白對比鮮明,用充滿力之美的視覺語言以形寫神,活現出魯迅在其所處的歷史時期“橫眉冷對千夫指”抗擊黑暗的“硬骨頭”形象。
對于趙延年在“其他版畫家轉向創作抒情風景和小品時,依然恪守版畫傳統,注重藝術提煉,追求主題的神圣和審美的崇高境界”,李允經在《中國現代版畫史》一書中用“在中國版畫史上具有黑白木刻大師的地位”來評價他。趙延年的創作以塑造人物藝術形象為主要題材,堅持求真寫實的藝術特點,同時融入個人的情感與認識,將藝術創作融入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中。20世紀70年代后,趙延年的魯迅題材藝術創作從魯迅形象進一步延申至魯迅文學,深入探求魯迅精神內涵,對魯迅小說和散文進行插圖刻制,《阿Q正傳》木刻插圖是他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說里魯迅對于阿Q的外貌描寫并不具體,為了塑造阿Q的人物形象,趙延年花半個多月的時間前往紹興的田間地頭進行寫生,積累了大量的真實人物形象速寫,并對原著反復揣摩,結合人物性格特點對形象進行再創造的藝術處理,使創作貼近精神內涵而又真切感人,牢牢把握人物的“形”與“神”,成功凸顯了阿Q鮮活的形象特點。在雕刻技法上,他使用了大刀闊斧的平刀突出黑白版畫的視覺沖擊力與張力,又在細節處使用點與線進行豐富,利用光與影、虛與實,在形成強烈對比效果的同時使畫面具有回味與想象的意蘊。這一階段趙延年的版畫堅持以魯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的創作理論為指導,并創造出一整套獨具風格的大平刀刻法,將“自己的藝術語言融合進去,使之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藝術作品”。
趙延年先后為魯迅創作有《抗議》(原題是《1933年魯迅到德國領事館遞交抗議書》)、《離家》(原題是《魯迅離家赴南京》)、《魯迅像》(原題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以及《阿Q正傳》《狂人日記》《離婚》《死》《祝福》等魯迅文學作品插圖,與魯迅相關的版畫作品近200幅,占全部版畫創作的四分之一。這也使得趙延年成為20世紀50年代杰出的有代表性的版畫家。
回望趙延年的藝術人生及其所處的時代,無論是宣傳抗日,還是在戰地寫生,亦或是為魯迅文學繪制插圖,他都很好地將新興木刻運動的斗爭精神融入其中,在創作實踐中繼承并發揚魯迅“版畫是大眾的,版畫是戰斗的”文藝思想。正如他所言,“藝術作品只有和時代脈搏緊緊相連,才有它真正的生命力。”毫不夸張地說,趙延年是新興木刻運動中戰斗力最為持久、戰斗精神最為堅毅的斗士。
(段曉東就職于浙江省美術館,崔圓珺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月霞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