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3年第二期 2023年第一期

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4年第六期

君子之光,其暉吉也——論吳長江藝術的中式美學

2024年12月08日 13:56  |  作者:胡瀟方  |  來源:《畫界》2024年11月第6期 分享到: 

10月26日至12月22日,“直面高原—吳長江‘西行’繪畫研究展”在四川美術館舉行,展覽通過70余件作品及手稿文獻等梳理吳長江45年青藏高原寫生創作的恢宏歷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吳長江先生深入青藏高原,從情感深處將自己融入西藏人民,以現實主義為創作方法,逐步形成兼具詩意與省思的藝術生命軌跡。吳先生的藝術與為人是高度合一的,這與含蓄、博大、強調精神性的中式美學也是高度契合的。

1-120-215

德尕才讓(水彩)105×75cm 2024年 /吳長江

一、 天人合一的藝術理念

吳長江是一位文人型的藝術家,他有著深厚的文化史、藝術史修養,他的博學多聞和對人類命運的悲憫之情成為其藝術面貌最為重要的人文底色。吳長江家中有非常多的藏族文獻資料,他也曾到日本和西班牙長期交流學習,深厚的歷史文化修養讓吳長江對于高原的關照更接近于一種中國古人的“澄懷悟道”。

西方藝術非常講究圖式,即所謂的“風格”,而中國藝術則更注重“性情”,這種“性情”來自于藝術家本人,其本質是藝術家精神層面的修為及其個人特質。中國的文人藝術家尤其講究“修身”,他們通過藝術去親近自己的靈魂,展現自己的思考,但這種思考并非邏輯性的推演,而是一種直面人生的智慧和哲學觀的表達。

從“圖式”的層面看,吳長江的“風格”無疑是略顯“單純”的,早期的石版畫還留有關于高原人民勞作場景的描繪,后期的炭筆和水性顏料作品則只保留了高原人物的肖像;然而從“性情”的層面看,畫面中的藏族同胞職業不同,性格各異,但都是吳長江追求圣潔靈魂,超越自我生命,與宇宙相融合的一種方式。他曾說過“畫藏民就像畫我自己”,而所謂“單純”的圖式并未減弱作品的力量,反而增添了一種神圣和肅穆感,藝術家用自身的敏感去體驗生命的溫度,從中體味“道”;觀者在其中也并不僅僅滿足于一場視覺的盛宴,而是體味到了一種來自人類靈魂深處的認同和震顫,這也正是許多人在吳長江作品中看到“詩意”的原因之一。

1-120-216

白瑪拉毛(水彩)77×57cm 2024年 /吳長江

老子講“為腹不為目”。西方藝術注重視覺性,所以特別注意“目”,中國藝術關鍵在“腹”,即內在,強調人的整個生命與世界的交融。時常有人問吳長江,為什么數十年如一日一次次地到高原常駐創作,而不是“采風”式的拍攝照片再回畫室加工,吳長江講到了照片的“平”。正是因為照片只關注到了“目”的方面,而中國藝術的特征是關注全部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國人很喜歡講“氣”,既是“氣流”“氣氛”也是“氣質”“氣場”:高原稀薄的空氣、大地與陽光的震顫、體力與意志力的挑戰,這些都是吳長江創作的一部分,及至與藏族同胞的眼神與心靈交流,最后由他們提筆簽下自己的名字,整個作品才顯得生動與完整。

在吳長江《高原的召喚》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常被引用:“當我置身于這神秘的青藏高原之中,在廣闊無垠的草地上行進,似乎周圍的一切都在移動。白云在上升,草地上升,我的軀體在上升,我心中充滿了升騰的渴望和激動。處在那樣一種博大與蒼涼之中,我感受宇宙所蘊含的巨大引力,并在感受自然力量的同時自己也反省著人生行進中的每一步。”這與中國古人的宇宙觀也是高度統一的,體現了中國哲學渾然與天地同的精神。

在吳長江的早期石版作品中那種來自高原獨有的細膩光感,后期作品中高原人性靈的表達,站在吳長江的作品面前,讓人仿佛真的置身于天地間,這種強烈的現場感是僅通過讀圖所無法取代的。

1-120-217

曲巴(水彩)105×75cm 2024年 /吳長江

二、 平淡天真的審美追求

吳長江所接受的早期學術訓練無疑是非常西化的,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西方傳入的技術與觀念,表現在版畫上則為“三版”技術的進步和版畫語言的轉向。彼時作為中央美院學生的吳長江,以他的畢業作品《西藏組畫》為代表,用扎實的素描功底,以及石版顆粒所呈現出細膩豐富的視覺變化描繪高原生活情景與感受,強化版畫制作性的同時充分拓展了石版印刷早期的創作語言。吳長江對于中國石版畫的技法創新、教學方法及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無需多言,但我看到的是他在技術達到一定高度后,不斷做減法的能力和魄力。

中國禪宗主空寂,由禪宗發展出的中國傳統美學講求“平淡天真”。至道是精煉的、平易的、簡樸的,平淡才能“趣高”,自然才能“天真”。在吳長江早期的作品中,我們還能看見青藏高原的典型符號:氈房、牛羊、雪山。近年來,吳長江從炭筆速寫轉為水性顏料的“現場創作”,背景則逐漸轉為純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情感表達更加直接,其所營造的呼吸感,猶如中國山水畫,是一種“可望可游可居”的狀態,讓浮躁的內心獲得一種久違的安寧和深刻的震撼。同時,他的藝術語言也在不斷地精簡、提純,最終凝結成為對“道”和宏大氣象的追尋。

古人云“技近乎道”,當某項技藝到達巔峰后,再進一步就接觸到了“道”,也就是天地萬物的規律。“技”只不過是一種抵達“道”的手段,“庖丁解?!币埠?,“詹何釣魚”也好,各種“主義”也好,“道”是藝術家的終極追尋,從作品中體悟“道”也是作品最終能打動觀者的重要原因。因此,放棄對“技”的執著在吳長江這里仿佛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1-120-218

昂青多加(水彩)77×57cm 2024年 /吳長江

三、 和而不同的創作方法

很多人都曾分析過吳長江的“現場創作”,認為這是當代現實主義創作中的一個創新。在我看來,吳長江的“現場創作”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寫生”。“寫生”作為一種藝術家常用來觀察世界的方法,在中西方有很大的差異,潘公凱先生在《中、西傳統繪畫的心理差異》一文中曾將其概括為“巨細表象”和“概略表象”。素描作為一種舶來的畫種,屬于“巨細表象”,而中國人不太對景寫生,只看看走走,憑回憶來默寫,并在其中投入大量的主觀成分,也就是“概略表象”,即所謂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在吳長江的“現場創作”中,我體會到了由“道”的追尋出發,將西方素描寫生技法與中國寫生精神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追求,這種融合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的創新,更是一種文化自信和哲學思考的體現。

2005年后,吳長江常用真人等高的尺幅刻畫人物的正面肖像,這種刻畫更為精細,表達更為厚重,作品中可以看到對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飾紋理的精確捕捉,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具有強烈的現場感和真實感,記錄了可親可感的當代藏族人民真實的生存狀態。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他的作品無疑具有“巨細表象”的外觀;而進入21世紀,伴隨著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種情形中,吳長江不斷回到青藏高原,在牧民身上反思當代,營造當代人的精神家園。面對當代人文化歸屬感的追問,他一次又一次地向西而行,在青藏高原體認人類文明發展最原始的本質問題和藝術最樸素的情感表達,從一個側面記錄現代社會的發展、藏族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當代中國人精神風貌的變遷,這同時又具有“概略表象”的內涵。

吳長江的“現場創作”吸收了西方藝術的寫實技巧,將其與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相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這種語言既傳達出高原人民的生活狀態,也反映出藝術家對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既保留了西方藝術對細節的精確捕捉和對光影的敏感處理,又融入了中國藝術對意境的追求和對自然精神的表達,體現了古人“和而不同”的哲學觀。 正如吳長江在《時代呼喚“中國氣派”的美術創作》中所言,“它是中國藝術家在作品中體現的精神層面上的綜合特征,是一種源于中國人內心的大氣磅礴的文化氣象”。正所謂在細節處精深,在氣象上宏大,這正是吳長江所追求的“中國氣派”。

“君子之光,其暉吉也”。吳長江是一位有著生命光輝的藝術家,他帶著文人特有的文化歷史觀與社會責任感,用赤子之心將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高原。他的創作不僅僅是對青藏高原和藏族人民生活的記錄,更是對人類精神、文化和宇宙觀的深刻反思。通過他的畫筆,我們得以窺見一個藝術家如何將個人情感、哲學思考與對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融為一體,創造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普遍價值的藝術作品。吳長江以其藝術生涯對中國傳統美學和當代藝術實踐的深刻探索,展現著“中國氣派”的當代魅力。

(作者系四川美術館策展人)


責任編輯:張月霞

2

未標題-1


編輯:畫界 邢志敏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影片在线看 | 午夜a级日本一区 | 亚洲新福利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