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委員履職故事
甘當為“僑”鋪路——記全國政協委員施乾平
施乾平在“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論壇上作發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施乾平
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二屆山東省政協常委,中國僑商聯合會監事長,金恒豐科技集團董事長,德邁國際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山東省濟南市的德邁國際產業園。見到施乾平的那一天,這座城市的秋天已經快結束了。記者面前的施乾平身姿挺拔,端正地坐在辦公桌后,話語間溫文儒雅,自有一股靜氣。
在兩個多小時的采訪中,施乾平說的最多的是,感謝改革開放和國家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支持。感謝之情發自肺腑,結合他的個人經歷,這種感謝就很容易理解。
從舉步維艱到行業標桿
施乾平1999年創辦金恒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公司生產的打印機目前已經銷往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回憶起創業的初衷,施乾平坦誠地表示:“當初做打印機的時候,并沒有太大的野心,也沒什么宏偉的目標。”
而“沒有什么宏偉目標”的施乾平和他的金恒豐,僅僅用了10年,就從工業打印機領域的“闖入者”成為占據主要高端市場的占有者。
“作為技術密集型的打印機產業,其特殊性與技術密集度絲毫不亞于汽車制造,集合了激光成像、精密自動控制和精密機械等關鍵技術。當時售價百萬元以上的高端工業打印機,90%以上依賴進口。”施乾平說,從那一刻起他有了新的夢想,就是研發高精度UV環保打印機,在這個領域把民族品牌立起來,盡快擺脫依賴進口的困境。
2006年,施乾平敏銳地發現歐美國家開始陸續頒布法令,要求生產節能環保的打印機,于是果斷決策——深耕高端環保打印機細分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掃蕩全球,裁員浪潮來襲,施乾平趁勢將細分打印機市場的主要研發人員招入麾下,為公司注入新鮮血液。
2010年,公司成功研制中國第一臺5米寬UV數碼打印設備后,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這么多年,我遇到過資金、人才、技術等很多困難,但最困難的是中國的消費者對國產品牌沒有信心,特別是高端產品。”
施乾平告訴記者,那時面對相似價格與品質的高端打印機,國際品牌仍是消費者的第一選擇。
于是,施乾平2013年8月邀請近200位企業負責人匯聚泰山腳下,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噴印行業高端論壇——“泰山論道”。
“我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讓大家在觀點碰撞之后逐漸形成一個共識,打破固有的品牌印象,關注更為重要的品質、成本和服務。最終,接受這個觀念的有6家公司。”施乾平說,相比參會的200多家,這個數字可能會令人泄氣,但他覺得更多的是欣喜,因為這意味著改變的開始。
“就從這6位客戶入手,我們不僅出售打印機,還針對每家公司的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制發展戰略。大到公司定位、內部管理,小到產品質量控制、市場宣傳造勢。”施乾平說,送給客戶的贈品是一份全套的咨詢策劃。他的真誠與用心在此后打動了更多人。
重視質量、腳踏實地、勇于創新,是施乾平一直奉行不渝的發展原則,從自主研發生產環保工業打印機開始,施乾平對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始終樂此不疲。成功打破國外壟斷后,施乾平思考的是如何將企業做大做強,成就民族品牌,同時能夠在更多產業前沿技術領域應對創新者的挑戰。“現在雖然市場占有率高,但并不是可以高枕無憂,產品是一直更新換代的,總有人會趕上來。”
自2023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后,施乾平更加積極地圍繞科技創新奔走呼吁——履職兩年來,他提出多件提案,建議通過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商業機密保護、營造科研創新良好環境、盡快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等舉措,強化對民營企業科研創新的精準支持,建立完善良好的科研創新制度;
在“深化魯港澳合作,助力山東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專題調研上,施乾平倡導積極與港澳創新科技中心和科技人才合作,學習借鑒世界領先技術,借助港澳加大科研成果專利申請,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力求在基礎性重大研究上取得突破……
從探路者到鋪路人
對于海外僑胞而言,夢想的舞臺是一張世界地圖,而最美的風景在回家路上。從下海創業,到回國打拼,再到回歸故土投資興業,對這句話,施乾平感觸極深。
“我是一個民族情結很強的人,金恒豐的發展折射出一個民族品牌的成長過程,而其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
“回望這么多年走過的創業之路,每一步都像摸著石頭過河,跌跌撞撞,如履薄冰。”曾在海外打拼20余年的施乾平深知海外創業的不易,也深感祖國崛起為華人事業發展帶來的空前機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國創業、就業。
雙向奔赴,是在闖世界與創家鄉中同心同向。“改革開放讓我走向世界,又從世界回歸家鄉。下一步,我將從家鄉起航聯通世界,為家鄉發展貢獻微薄力量。”懷著一顆回報祖國、回報家鄉的赤子之心,施乾平把事業的重心轉回了國內,把服務家鄉建設作為新的人生追求。同時,他也“希望更多的華僑華人能夠把目光轉向國內,共同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貢獻力量”。
2017年,乘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春風,施乾平在濟南、煙臺分別投資建設了德邁國際信息產業園和德邁國際雙創產業園。他決心用自己創業的經驗,幫助更多回國創業的華僑華人少走彎路,助力新興企業加速成長。
“德邁國際信息產業園由工業打印機產業鏈、僑商創業投資聚集區、高新科技總部組成,目前已入駐300多家企業,聚集眾多僑商、海歸創業人員和高新技術企業,促成當地政府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達成多項合作。”施乾平說,產業園中還特別打造了“僑商之家”。
除了“僑商之家”,這個產業園區里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魯新僑·界別同心匯。
“我們以省市政協部分港澳臺僑委員會委員為主,吸納部分留學歸國創業人員,依托‘僑夢苑’‘新僑創新創業基地’‘北方華僑國際中心’‘僑商之家’等陣地,組織集體學習、政策解讀、宣傳推介、公益慈善等活動。”從提出創建申請的那一刻起,施乾平就自覺把責任扛在了肩上。他說,“如今,這里是僑胞之家、新僑之家,有事沒事常來聚聚,有困難一起來商量解決。”
這些年,施乾平深刻體會到營商環境的優化和僑務引智引資體系的完善。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提交了《關于發揮華僑華人優勢 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提案》。在準備提案的過程中,施乾平借助“僑商之家”“僑胞之家”等平臺進行了深入調研,盡量把情況摸準,把問題分析透,確保意見建議更具操作性。
作為僑聯界全國政協委員,施乾平的履職實踐有一條清晰的主線,那就是廣泛聯系海內外僑界人士,積極開展對外交往,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智慧和力量。
一邊建言資政,一邊積極推動并陸續開展了“訪僑企、送服務”金融服務發展銀企對接會,新僑創新創業懇談會、同心沙龍送政策等系列活動,施乾平在履職與本職工作中的積極作為,深受僑界歡迎。
向調查研究求智慧
擁有全國政協委員與中國僑商聯合會監事長的雙重身份,施乾平注重履職與工作的有機結合,“立足本職多作貢獻的同時,用專業力量通過政協大平臺,能夠影響一部分決策,不斷改善人民生活,這是我的幸運。”
“履職建言,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失真。”自成為政協委員那一刻起,施乾平就對自己提出這樣要求。
如何才能做到實事求是、不失真?在施乾平看來,關鍵在于做好調查研究。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專題調研,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雙周協商座談會、界別協商會、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作為中國僑聯宣講團成員參加線上線下專題宣講……調研履職逐漸成為施乾平的日常。
“今年5月,我隨全國政協專題調研組赴廣西南寧、北海等地,圍繞發揮海外僑胞作用,積極參與助力‘一帶一路’‘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課題進行了深入調研。”施乾平說,這次調研是對于自己提出的、被全國政協列為重點督辦提案的《關于支持“一帶一路”國家“小而美”民生工程 促進民心相通的提案》的充分肯定,更加堅定了他積極建言資政的信心和決心。
今年10月,在隨全國政協專題調研組圍繞“深化魯港澳合作,助力山東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后,施乾平的思考逐漸走向更深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高質量發展以及對外開放要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把山東市場廣闊、產業體系完整、科教實力雄厚等優勢,與港澳國際聯系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科技創新領先等優勢結合起來。”施乾平說。
眼下,施乾平正在抓緊推進由中國僑聯批復的“北方華僑國際中心”建設,搶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等機遇,引進符合樓宇經濟特點的僑商企業或企業總部,努力打造僑團江北總部基地、僑商僑企創新創業示范區、濟南對外開放新地標。
無論企業做得多大、路走得多遠,如何更好地幫助國內企業與住在國華僑華人建立溝通合作交流機制一直都是施乾平最牽掛的事。
“海外和國內有的標準不一樣”“在當地沒有成熟的經銷渠道”……調研中,施乾平認真搜集問題,一一記錄。他發現,越來越多國內企業借著“一帶一路”建設東風,計劃發展海外業務,但由于對當地情況了解不透、信息對接不暢等原因,面臨很多共性問題和挑戰。
“數千萬華僑華人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有著獨特的作用和優勢。其中一大特點就是有國際化視野,資源豐富,一直活躍在科技創新、區域發展、經貿合作、文明交流的前沿。”
在施乾平看來,華僑華人可以發揮內外聯動的優勢作用和對外經貿合作的橋梁紐帶作用,創新拓展海外聯誼,積極搭建創新創業合作交流平臺,推動中外政策溝通、經貿聯通。
通過調研分析,施乾平提出“著手建立連接中國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華僑華人的溝通合作平臺建議”。
“我愿以一顆匠心一直努力,成為開放發展的拓路人、鋪路人,做好交流合作的架橋人,努力成為民生民意的代言人。”施乾平的語氣中所流露出的,是堅定和決心。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