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赤心澳氹書忠誠
——我眼中的吳志良先生,兼評新實證主義散文《遇見》
不久前邂逅于《澳門日報》文學版作者饗宴活動后,筆者開始關(guān)注吳志良先生。
深夜,就著南國秋雨打窗欞時現(xiàn)金聲玉振鼓盈耳的音韻,展讀吳志良先生和他最新發(fā)表于《人民文學》的萬字長卷散文《遇見》,被他沉雄老辣的文筆、深邃
南國澳門響當當?shù)膬?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
先圣曰“君子懷德”。《論語》中的這句名言,說的是君子之道乃利人利他利天下,同時,君子之德風,來自于他的涵養(yǎng)修為,來自于博愛與善舍。宿命一點兒,君子以德性承受天命,蒼天總是依據(jù)一個自然人的德性水平來安排其社會地位的。
筆者引述孔老夫子名句比照吳先生,理由有二。
首先,他把自身追尋的理想看成一項光榮使命。吳先生是一位勤奮耕耘赤誠付出服務于澳門社會,而從不索取的人。回眸數(shù)十年前北外的大學時光,置身知識的海洋,全身心鉆研求證學問,學業(yè)有成時懷揣知識分子夢想進一步赴南歐深造,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初積淀。光陰荏苒,日月遞嬗,終于有一天帶領(lǐng)澳門文化藝術(shù)方面軍的時候,面對沉甸甸的工作責任,他思忖著怎樣
人盡皆知澳門基金會在特別行政區(qū)的作用。吳先生肩挑的是基金會主席的重擔,也是知識分子理想人格。當然,他還有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lián)合總會會長、澳門學者同盟創(chuàng)會主席、澳門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主席等諸多職務。誰也不會懷疑,這些帶著“文化”元素的職
這只是澳門基金會發(fā)展過程中無數(shù)成就的縮影。基金會多年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的井噴式作為,一再吸引世人乃至全球的目光。凡到過澳門的
其次,吳志良先生是一位懷揣家國深具大愛的時代鼓手。馬克思曾說過,勞動是光榮的。吳志良先生對澳氹濠境
擁有家國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吳志良先生,他的個性人格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十數(shù)次走進位于塔石廣場的中央圖書館,林立成行的書架上,隨手一抓,就拿到了最少10多冊他的著述。筆者震驚:平素里工作繁忙的他,竟會有這么豐碩的文字成果。其中奧妙
時間回到他當年懷揣理想初來澳門工作的時候。深度浸淫東西方文化的吳志良先生根據(jù)自己的專長,很快找到自己發(fā)展前行的路徑,一門心思投入再投入,把一腔家國情懷傾注在本職工作崗位上。澳門知識精英界知道,吳志良先生身體力行,親自站在澳門文化藝術(shù)對外大宣介前臺,實實在在推動澳門成為東西方文明互鑒交融的范本,幾乎所有相關(guān)活動都有他的身影。這中間的辛苦完全可以想見。筆者努力想象吳志良先生從來不知疲倦業(yè)余時間挑燈夜戰(zhàn)鉆研求證學問的情景。吳志良先生有葡語背景,歐洲文明的精髓包括葡語國家的文化,
回頭再說說他最新發(fā)表于《人民文學》2024年10月號的散文《遇見》。
筆者相信這部作品任誰遇見都會眼前一亮。
王國維曾說:“文學之事,其內(nèi)足以
之前在澳門中央圖書館,也見到一些公開文本介紹說他是歷史政治制度和語言文字方面的學術(shù)專家。當全面了解作者后,就徹悟原來做起文學這活計來,他也得心應手,文筆也同樣自然,大方典雅!這也就詮釋了《遇見》這部作品一時間洛陽紙貴被文學界和大眾追捧的緣由。
非常巧合的是,北京一位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的兄長,得知筆者公派南國工作,立即推薦了《遇見》一作的網(wǎng)上鏈接,囑筆者好好讀讀,以對東西方文明擁抱于澳門數(shù)百年打開解讀的窗口。筆者趕緊第一時間回他,吳先生日前剛剛也推來了關(guān)于這個作品的鏈接,已專門到外網(wǎng)計算機上下載打印出來,正品讀學習呢。的確,筆者本人從吳先生工余對澳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播揚傾注的心血中,看到了歲月衍進中的澳門,也看到了東西方文明碰撞聚合誕生的新軀體—— 一部人文歷史交集的東西方互動長卷。對于作品《遇見》,作為普通讀者,筆者更看中的是字里行間傳達出的人文氣息。作者將發(fā)生于澳門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方人物相互間思想的碰撞,
超過萬字的歷史題材實證散文《遇見》,展現(xiàn)了從歷史縱深處走出的一個鮮活立體的澳門具象。作品結(jié)構(gòu)的嚴謹,布局的得體,寫本的新穎,人物敘事以及在時間節(jié)點上的環(huán)環(huán)緊扣,無不營造出寫作形式獨特和洋洋大觀的
筆者反復咀嚼揣摩,用心扒梳,發(fā)現(xiàn)作者僅援引的文獻和詩詞作品就有70處,這些先賢留下的經(jīng)典文獻和詩詞作品,組成了澳門歷史的緯線,成為歷史切面上跳蕩的珍珠。如從開篇引述澳門觀音堂(又名普濟禪院)詩碑序言“撫煙霞之變幻,慨邦國之興廢”,到利瑪竇與湯顯祖新奇而各自對對方充滿疑竇的思想碰撞;從出洋學西方之長技而返國效力的容閎,到康有為、梁啟超發(fā)揮澳門“近內(nèi)地,通海外”優(yōu)勢,創(chuàng)辦《新知報》開啟民智喚起民族精神的行動;從孫中山與飛南第之間傳遞人性光輝和樸素深摯人文情懷的偉大友誼,到共和國成立日濠江中學,杜嵐帶學生升起的五星紅旗等等,一幕幕歷史人物事件,讓人感慨萬千,扼腕嘆息,淚濕襟衫。又如以時間順序延展出的經(jīng)線,自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lǐng)馬六甲并始伸欲望于廣州沿海,1513年葡萄牙人歐維士率船隊抵達珠江口要求登陸貿(mào)易,1517年佛郎機夷人突入東莞,1520年葡萄牙使節(jié)皮萊資在廣州學習中國禮儀后獲準赴京城,1556年葡商索薩致信路易斯親王經(jīng)過3年不懈努力,葡人獲準可在廣州外海濠境等島嶼公開互市甚至“入城貿(mào)易”……1839年林則徐巡閱澳門,1898年清政府內(nèi)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祭出血腥殘忍,撲滅戊戌變法,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擬聘飛南第做顧問,1987年《中葡聯(lián)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零時《義勇軍進行曲》中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徐徐升起,以時間為順序密集鋪陳了足足29個歷史事件之多。這樁樁件件史實的具體
筆者是被加上“序曲”“尾聲”一共8個部分的全文梯次遞進吸引的。文章開局借黃仁宇先生《萬歷十五年》的敘事牽引法,將讀者迅速帶進故事情境,顯出不同凡響。如文章主體部分的9位人物,在波瀾起伏大時代的人生際遇,歷史巧合地必然“遇見”,最終佐證并歸于東西文明交流交融互證互鑒相得益彰的主題,且以孤瞰全球的人文景觀,屹立于香山澳,成為熙來攘往者仰望的高標。
筆者感到作者的這部萬字長卷散文,其實是在走探索新實證主義的寫作之路,這對于文學百花園的繁盛,意義是很大的。恍然覺知這一路走來,作者學貫中西的語言文字天賦和人文學術(shù)研究精神,于本次寫作時是派上了用場的。
筆者在想,澳門何其幸哉,遇見了一位溫良敦厚、聰慧敏行的苦行僧、傳道士!筆者還想,在當下或者未來的某一天,聲名鵲起的澳門某所大學會成立一門顯學,一門研究當代文化的學系。因為有將等身著作供奉于大眾
復又想起先
編輯: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