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新能源之都書寫“新”篇章
——江蘇省常州市加快塑造產業新優勢觀察
“常州在全國率先構建起‘發電、儲能、輸送、應用、網聯’的產業生態閉環,新能源發展基礎堅實、優勢明顯。我們將繼續支持江蘇、常州等制造業大省、大市,鞏固優勢、勇挑大梁,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9月,2024新能源產業發展大會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出席活動并致辭。
會上,正式發布了“常州·中國新能源之都”產業名片,標志著常州城市和產業發展開啟“新”篇章。
近年來,常州依托產業底蘊,把握產業風口,深耕新能源產業賽道,2023年,常州新能源產業產值超過768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居全國第3、投資熱度蟬聯全國第1。去年底,江蘇省印發《關于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常州高質量推進太陽能光伏、動力及儲能電池、新型電力裝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創新升級,打造“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如今,一座引領長三角、全國領先、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正在崛起。
集群式發展布局
一塊鋰電池能帶來多大市場?答案是:千億級。2023年,常州動力電池產業實現產值超1770億元。在產業格局中,“鏈上32環,常州覆蓋31環”。也就是說,平均每1秒鐘,常州“燈塔工廠”生產線上,就有一塊動力電池下線。
集群式發展布局是常州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特色,也是成就千億級產業的重要因素。
位于常州市金壇區的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獨角獸企業,也是動力電池領域龍頭企業,以其為中心點,車程20分鐘內就能找齊供應商。電池隔膜由距離7.6公里處的企業供應,材料由距離9.2公里處的企業提供,智能設備由距離3公里處的企業供應。“得益于常州強大的產業鏈供應鏈基礎,今年我們動力電池的營收、裝車量和毛利等重要指數均大幅提升。”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王志坤表示。
目前,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10中有4家布局常州,動力電池銷量接近全國1/5。金壇區以動力電池產業為核心,集聚一批優質上下游企業,擁有規上企業超過100家,產業鏈完整度達97%。
一塊塊動力電池生產完成后,就從蜂巢能源裝車,“駛向”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的理想汽車常州基地。
今年10月,理想汽車第100萬輛新車在常州基地下線,歷時58個月,開創了中國豪華品牌最快達成百萬輛的紀錄。
2016年,理想帶著3頁PPT落戶;2019年,第一輛理想ONE正式下線;2021年理想ONE下線數量突破10萬臺;2022年,理想L系列推出,產量持續增長,30萬、50萬、100萬……
理想汽車勢如破竹地崛起,既歸功于“挑戰成長的極限”的企業精神,更離不開強大的汽車供應鏈。“我們正是看中了常州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武進區政協委員,理想汽車制造副總裁、常州基地總負責人李斌說。
從電機電池等核心零部件到智能駕駛硬件設備,常州強大完善的產業鏈展現出非凡的產業支撐力。目前,有32家常州本地供應商進入理想汽車一級供應商名單,同比提升45%。理想L系列近地化供應水平已經接近60%,到2026年有望提升至70%。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達3440家,居全國首位,鏈條規上配套企業也已超過600家,著力打造“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萬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
創新點串珠成鏈
研究成果從平臺落地到產業挺立,需要“走”多久?
在常州,一樓之隔,這是從科研成果到試驗產品的距離;一路之寬,這是從上游企業到下游企業的距離;一園之內,這是從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距離。
天目湖畔,創新潮涌。漫步在常州市溧陽高新區,面前仿佛鋪開一張環環相扣的“產學研地圖”,每“打卡”一處,“創新密碼”便逐漸浮現。
走進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在各種光譜儀、分析儀等專業儀器命名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在進行電芯與材料的測試與分析。“這是一款半固態動力電池包,它的能量密度是現有磷酸鐵鋰的兩倍,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000公里,目前已經實現量產。”科研人員正在介紹最新成果。
研究院自成立以來,積極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已成功孵化中科海鈉、衛藍新能源、天目先導等多家硬科技公司,吸引超60家科創企業,包括3家潛在獨角獸和9家瞪羚企業。
“常州高質量邁入GDP萬億之城之后,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迎來窗口期、突破期,全市上下要充分認識到,這是使命之所在、大勢之所趨、發展之所需。”今年,常州市政協圍繞“加快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展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市委書記陳金虎與委員們面對面交流,并要求各板塊、相關部門認真梳理、學習吸收,推動協商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座城市的發展高度。當前,新能源行業來到更內卷的下半場。常州前瞻布局研發平臺,用科技創新“破解發展瓶頸”,讓創新源泉競相涌流——
抓住國家所需和產業所長的結合點,龍城實驗室積極融入工業母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聯合產學研用181家單位組建新能源產教聯合體;清潔能源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完成光伏太陽能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平臺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深度融入“傳統產業蝶變升級、新興產業裂變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有效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2023年,常州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第17;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38%,位列江蘇省第三;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6.2%,位列全省第二。根據《常州市科技創新平臺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三年內,常州將組織實施相關技術領域項目超100項;引導重點產業領域建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3-5家。
產業化向綠而行
“這里不僅能充電,還能實現‘光儲充放’。”去年開始,常州的“光儲充放”一體化示范站陸續運行,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液冷超充樁”,讓新能源汽車最快可以實現“充電3分鐘,續航200公里”;V2G雙向充放電一體樁則可以實現電價低谷時充電、電價高峰時放電,真正實現“新能源車用新能源電”。
如今,進入新能源之都建設“下半場”的常州,發力推動“生產制造端”向“場景應用端”轉變。常州將聚焦“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不斷豐富場景應用,構建綠色低碳“全鏈條”,全力爭創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
為此,常州專門成立了新能源集團,統籌城市開放場景資源,讓城市成為新能源“發儲送用網”各環節的“試驗場”;在全國率先推出新能源場景地圖,涌現出超級充電、光儲融合、微電網等十大類豐富場景;在江蘇省率先推進近零碳園區(工廠)和新型智能微電網試點。
今年以來,常州市政協先后組織委員走進新北薛家天恒光儲充站、永安行氫能自行車、天合光能創新展示中心等,就“加快新能源應用推廣”開展專項民主監督;赴高鐵新城綠色智慧綜合能源站、新橋星星充電公園、五星智慧充電站等開展新能源應用示范場景專題調研,為新能源應用的“常州方案”獻計出力。
從2021年聚焦“雙碳”熱點開展深度調研,到2022年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到2023年提出以資本賦能新能源產業發展,2024年持續建言創新平臺建設……市政協連續三年圍繞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設開展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開展各類協商議政活動28次,詳細調研100余家新能源企業,形成相關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320余件。
“市政協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聚焦城市定位和‘532’發展戰略,持續圍繞中心大局、積極履職盡責,為新能源之都建設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市政協主席戴源表示。
■記者手記
匯智聚力建設新能源之都
任何一座城市的崛起,都離不開一個戰略性、引領性、支柱性產業的拔地而起。同心發展新能源產業、聚力建設新能源之都,常州政協組織和廣大委員功不可沒。
常州歷來重工恤商,有著深厚的實體經濟基因。2021年,“雙碳”成為熱點,市政協迅速聚焦,思考如何將國家宏觀政策與地方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組織撰寫一系列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肯定。2022年,市委將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列入年度協商計劃,市政協圍繞“領跑新能源裝備產業賽道,打造國際知名新能源之都”開展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協商,前瞻性地提出了打造新能源之都的遠景目標。
市委、市政府充分吸納政協協商建議,吹響了打造引領長三角、全國領先、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的奮進號角。政協協商成果切實轉化為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宏偉藍圖。
此后,市政協圍繞支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打造充換電設施常州新模式等議題,持續建言,助推新能源之都乘勢而上。聚焦重點協商意見落實情況,采用提案監督、專項監督、協商議事等多種形式,持續跟進、促進轉化,確保新能源之都建設的目標任務不折不扣落地見效。
今年以來,在包括全市各級政協在內的方方面面的協同發力下,常州先后出臺“新能源之都10條”,確保各項政策落細落實;發布《常州市氫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傾力打造“常州氫灣”;實施“龍城英才計劃”新能源專項,促進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成功舉辦世界新能源博覽會,進一步打響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品牌,新能源“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常州”的理想正逐步照進現實。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