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評論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我國縣城數量眾多且各具特色,在資源稟賦、人文歷史、經濟社會基礎等方面都不盡相同,縣域經濟發展也呈現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不能簡單“一刀切”,要立足實際、分類統籌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強。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加強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壯大縣域經濟。”這為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因地制宜、精準定位,切實增強縣城特色發展實力。我國縣城數量眾多且各具特色,在資源稟賦、人文歷史、經濟社會基礎等方面都不盡相同,縣域經濟發展也呈現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要立足實際、分類統籌。為此,一要明確功能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全面把握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等不同類型縣城的功能定位,尊重各類型縣城的發展規律,分類引導、分類施策,補齊各類型縣城城鎮化短板弱項,推動財政轉移支付、建設用地供給、公共資源配置進一步傾斜,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安全需要,推動縣城有機更新、形成特色。二要深挖地域文化,實現特色化發展。在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中,要將文化文物保護與縣城功能提質升級結合起來,注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建設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縣城。三要完善治理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切實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大膽創新縣域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用好用活“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搭建數字化治理平臺,培育和發展縣域內社會組織,鼓勵公眾參與基層治理,建立起全面且高效的縣域治理體系。
產城融合、智慧創新,全面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縣域經濟業態多元、潛力巨大,對于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區域協調平衡發展具有基礎作用。壯大縣域經濟,就要有效構建縣域經濟現代化產業體系,激活產業發展潛力、形成全新增長點。為此,一要積極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主導產業。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發展基礎,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統籌培育本地產業和承接外部產業轉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要進一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加快構建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依托特色專業鎮建設,重點發展農資供應、技術集成、倉儲物流、農產品營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要積極培育科技支撐提升產業發展智能化。強化科學技術支撐,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力量,通過技術轉讓、技術租賃等模式,融入區域“人工智能+”行動,加快傳統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提升先進制造業、電子商務、物流運輸、農牧種業等發展水平,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同時,強化科技人才支撐,出臺優惠政策有序引導各類科技人才回鄉創業、下鄉創業,探索與高等學校、大院大所建立結對合作關系,鼓勵科研人員開展彈性服務。三要積極推動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發展綠色化。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縣域產業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做好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承接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發展生態旅游、民俗文化、休閑觀光、醫療康養等產業,打造綠色生態產業鏈和供應鏈。
城鄉互動、要素融通,有效提升縣城輻射帶動能力。縣城位于“城尾鄉頭”,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為此,一要推進縣域國土空間一體規劃。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堅持縣域城鄉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功能互補,圍繞“縣城—鄉鎮—村”不同層級定位,統籌縣域農田保護、生態涵養、城鎮建設、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健全縣域空間規劃銜接協調機制,推動形成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的城鄉融合發展形態。二要推進城鄉要素配置市場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根據不同要素屬性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促進各類要素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為持續在城鄉之間流動。三要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公共資源向鄉村覆蓋。在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的基礎上,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投建運營機制,以鄉村公路、農村水利、能源保障為重點,形成分級分類多元化的投入和建設體系,有效保障縣域內關鍵設施城鄉同質同標。大力推進縣域公共服務全覆蓋,使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全力實現縣域內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無差別、生活品質無落差,提升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梁麗萍系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科技學院院長)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