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委員履職故事
李秋梅:以編織為“媒”
李秋梅(右一)正在講解手工編織。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秋梅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市兩級政協委員,青峽繡女手工編織協會會長,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技藝(編結)代表性傳承人。
李秋梅有好幾個身份。
她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和青銅峽市兩級政協委員,是青峽繡女手工編織協會會長,是吳忠市利民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校長,同時也是青銅峽市婦聯兼職副主席,還是自治區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
手工編織是李秋梅的工作,也是她的生命。一根鉤針,一段棉線,挑拉拽扯、靈巧翻飛,成就了她的傳奇人生。尤其是成為政協委員以后,她以編織為“媒”,以委員會客室為“家”,推動解決很多民生問題,成為社區群眾的“娘家人”,也成為把人民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實踐者。
從擺地攤到上講臺
1994年,李秋梅從寧夏鹽池縣嫁到100多公里外的青銅峽市。但沒多久,她和丈夫都下崗了。
人總不能閑著。李秋梅嘗試了開飯館、賣服裝,但生意都不咋地。于是,她撿起從奶奶和姑姑那兒學來的技能,盯準了手工編織這個活計,還花費1萬多元到北京、上海學習。最后,李秋梅把首飾賣了3600元,擺上地攤,開始走上手工藝品的發展路。
熱愛是很奇怪的東西,之前不管做什么,李秋梅都只想著能不能掙到錢,但一做起編織就完全不一樣了。有時候做完一件作品,她才感覺到眼睛花,腰酸背疼,手指頭也腫起來了,但做的時候卻完全感覺不到。
半年后,旁人口中“商場門口那個擺地攤的女人”,開始小有名氣。
2009年,李秋梅湊錢開了一家純手工制品的小店。2015年成立公司,注冊“青峽秀女”商標,借助青銅峽市婦聯舉辦手工藝品制作技能培訓班等相關政策支持,李秋梅迅速提高了技能水平,開始能夠給人授課,手工編織的名氣在當地越來越大。
2016年12月,青銅峽市青峽繡女手工編織協會成立,李秋梅當選會長,在她的努力下,協會以“協會+車間+手工女能人”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青銅峽市黃河樓、南苑、唐源、漢源等社區的困難群眾從事手工加工生產和家政服務活動。
“一人富了不算富,帶領婦女群眾共同致富,才更有價值和意義。”懷著這樣樸素的想法,李秋梅面向各類困難婦女群眾有針對性舉辦絲帶繡、編織、刺繡、串珠、家居清潔、直播帶貨等技能創業就業培訓班。截至目前,累計舉辦培訓達280多期,培訓城鎮居民3萬余人次,其中培訓婦女、殘疾人2.1萬余人次,帶動1200余名城鎮居民成功就業創業。
棉線的一頭是執著,一頭是回饋。從擺地攤到站上講臺,從“自治區三八紅旗手”到第四屆“寧夏巾幗創業之星”,李秋梅先后被評為“自治區城鄉婦女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
李秋梅手中的一根根絲線編織的不僅是自己的夢想,更是千萬家庭的希望。在她的帶動和幫助下,越來越多婦女和殘疾人拿起針能繡花、拿起線能串珠、拿起鉤針能編織,用巧手編織著自己的“美麗人生”。
巧手織夢潤民心
2021年11月,李秋梅成為青銅峽市政協委員。一個月后,李秋梅又成為吳忠市政協委員。李秋梅說:“作為政協委員,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反映并解決老百姓的疾苦、宣傳黨的政策、當好黨委和政府的“連心橋”——這一樸素的生活理念成為她履職的方向。
2022年6月,在青銅峽市政協的推動下,李秋梅委員會客室正式成立。
會客室順利“開張”,怎么才能有“生意”呢?李秋梅陷入了思考:“人民政協為人民。為老百姓辦實事總不會錯。”
在青銅峽市政協的大力支持下,李秋梅委員會客室建立后,首先將小區居民反映最強烈的房屋建設、青少年缺少運動場所等問題列入重點協商事項。隨著問題的逐一解決,一時間,會客室成了社區居民的“開心室”“聊天室”,李秋梅也成了社區群眾的“娘家人”。暖意融融中,會客室逐漸成為傳達政策、凝聚共識、收集社情民意信息的有效平臺。
在會客室,有社區群眾反映,小區存在高空拋線、樓道內電動車充電、自行車亂停放等問題。李秋梅將群眾關心的社區環境衛生、生活服務關懷等需求寫成社情民意信息提交政協,并邀請物業公司、居民代表一起協商,尋找社區治理“金點子”,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民生問題。
特殊群體就業是會客室近年來一直關注的重點。在李秋梅委員會客室,總能見到很多殘疾人的身影:七八個殘障女工圍成一圈,熟練地用毛線、藤條編織著背心、玫瑰花、中國結等各式各樣的物品,旁邊桌子上擺滿了密密麻麻的編織成品。
“我原來沒有工作,是會客室給我提供了這個平臺,讓我學會了多種技能,有了穩定收入,我感到很自豪。”患有精神二級殘疾的楊學花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她現在也走上講臺成了講師,在自治區各級殘聯舉辦的活動中為殘疾人講解手工編織的技巧。
“這些殘疾人,剛開始月收入僅20多元,現在月收入基本在500-1200元之間,最多的可以達到2000多元。”青銅峽市殘聯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分付出,一分收獲。近三年來,李秋梅累計撰寫了10多件提案和多篇社情民意信息,還開展了10余場“有事好商量”協商活動。其中《關于提高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的建議》被評為青銅峽市政協優秀提案;《關于進一步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建議》的社情民意信息被自治區政協采納,辦理單位青銅峽市文廣局、教育局非常重視,目前,“非遺”進學校活動已經輻射青銅峽城市、鄉村15所學校,培養學員累計2.6萬余人。
“都說我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其實是他們改變了我的人生。”從非遺傳人到政協委員,李秋梅感慨萬千,她還說:今后將繼續發揮自己在基層一線的優勢,積極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為當地的民生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