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時政
跟著習主席看世界|習主席到訪的這一國度為何被稱為“熱帶中國”
當地時間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抵達巴西里約熱內盧加里昂空軍基地。習主席發表書面講話指出,巴西社會學家弗雷雷曾將巴西稱為“熱帶中國”,中國人民對巴西同樣抱有友好情感。
中國和巴西之間距離約為18800公里,堪稱相距“最遙遠的國度”。但是,浩瀚的太平洋并沒有阻隔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熱情。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市內的蒂茹卡國家森林公園里,有一座風光獨一無二的觀景臺,名為“中國亭”。它是為紀念曾經在這里種植茶葉的中國茶農而修建,如今,“中國亭”已成為當地的知名景觀。
19世紀初,首批中國茶農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巴西種茶授藝。在里約熱內盧植物園古茶樹前的石碑上,有一段以葡萄牙文和中文鐫刻的文字:“此為中國—巴西友誼的見證。”在古茶樹旁邊,還生長著一棵代表“巴西味道”的“巴西莓”。兩樹并肩而立,見證著這段“中巴茶緣”。
2014年7月16日,習主席在巴西國會發表演講時回憶起這段跨越山海的情誼,形容兩國人民種下的是希望,收獲的是喜悅,品味的是友情。
巴西是拉美地區華僑華人移民歷史較長、人數較多的國家。中國先僑還在巴西修建鐵路公路、開采金礦、經商,為巴西社會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兩國間顯著而深刻的文化相似性,是構筑中巴關系的堅實基礎。
1959年,巴西社會學泰斗弗雷雷為一家學術雜志用英文寫下文章《為什么是熱帶中國?》的第一版。在文章中,他創造性地將巴西稱為南美洲的“熱帶中國”。
半個世紀之后,這篇文章及其他研究成果被整理為《熱帶中國》一書。這本書開創性地探討了中國對巴西的諸多影響,深刻剖析了巴西社會的東方特性。
作為幅員遼闊的國家,中巴兩國人口眾多、民族構成多樣,且都擁有豐富悠久的文化歷史。20世紀,中巴都經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洗禮。相似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歷程拉近了中巴兩國人民的距離。
“熱帶中國”的概念提出一個多甲子,至今仍然在學界影響深遠。
2024年9月,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資深教授、研究學者弗朗西斯科·福特·哈德曼的新書《我的熱帶中國:旅行日記》在巴西舉行首發儀式。
這位72歲的巴西知名學者曾六度訪華,并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擔任客座教授,對中國文學和文化充滿研究熱情。
在哈德曼看來,弗雷雷提出“熱帶中國”概念,或許是他意識到兩國的“跨文化親和力”。哈德曼則通過在中國的親身見聞與感受,“建立了一個真實存在的‘熱帶中國’的信念”。
哈德曼說,今年是巴西和中國建交50周年,兩國雖然相距遙遠,但他相信文學的力量,相信兩國民眾共有的喜怒哀樂情感,“能夠激起共鳴”。
2024年8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來自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在慶祝中巴建交50周年招待會上表演舞龍。
如今,“熱帶中國”概念已成為中巴文明交流互鑒在觀念領域的主要成果之一。“中文熱”“中華文化熱”在巴西持續升溫。目前,巴西高校已設立12所孔子學院,數量居拉美國家之首,部分中小學將漢語課列入正式課程。中醫藥逐漸走進巴西人生活,針灸和耳針治療被納入巴西國家醫保體系。中巴人文交流日益活躍,兩國共同舉辦了中拉文化節、金磚國家電影交流節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
正如習主席在書面講話中所說:“兩國雖然遠隔重洋,但彼此吸引,遙相呼應”,“我相信,這次訪問將進一步增進兩國戰略互信,深化雙方各領域交流合作,引領中巴關系開啟下一個‘黃金50年’”。
總監制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魯楊
設 計丨郝鳳林
校 對丨李丹 孫曉媛 宋春燕 梁雅琴 閆田田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支 持丨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