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實踐探索
擦亮特色品牌 提升協商質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不斷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安徽省蕪湖市政協著眼“導向明、覆蓋廣、層級多、模式新、實效足”目標,全力擦亮“協商蕪優”履職品牌,豐富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地方實踐。
突出務實性導向,讓協商議政更加精準。“協商蕪優”品牌在構建之初就堅持把“反映群眾呼聲、服務中心大局”作為優勢和導向,讓政協履職更接地氣、更合實際。增強“靶向度”,優化重點協商方案生成機制,完善年度重點協商課題“2+6+N”選題制度,市政協黨組研究部署,各專委會初步遴選,邀請市直部門、政協委員、專家教授、界別代表召開會議,充分聽取意見,做到緊盯中心議大事、抓住重點督要事、傾情民生辦實事。提高政協提案“含金量”,認真落實“提案不在多而在精”要求,開展“我的提案故事”主題培訓,組織委員精準選題、深度調研;進一步明確、完善、細化立案要求和流程,嚴格執行立案標準,加大“撤并轉”力度,實現“量減質升”的目標。研究制定《關于加強和改進民主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強“服務性”,不斷拓展協商式監督的廣度、深度和效度,先后圍繞法治化營商環境、住宅小區物業整治等展開民主監督,常態化開展視察調研監督、隨手拍“微監督”,助力提升城市美譽度。
構建立體式平臺,讓協商路徑更加順暢。“協商蕪優”品牌從健全制度化協商平臺入手,大力構建“請你來政協,有事好商量”工作平臺、界別工作站、委員工作室“三位一體”工作新格局,努力實現委員工作室這個“點”、界別渠道這條“線”、好商量平臺這個“面”和界別群眾這個“體”的深度融合。依托“好商量”平臺,促進委員與部門的深入交流。設立28個界別工作站,堅持分類指導,統籌界別協商計劃,明確黨派團體界別重點推進協商議政、團結合作和凝聚共識;專業界別則聚焦與界別關系密切的重點課題開展建言資政、民主監督和政策宣傳,通過形式多樣、豐富生動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聚共識、固團結作用。成立37個委員工作室,明確深入開展宣講、凝聚思想共識、集中群眾智慧、反映群眾訴求、參與基層治理、促進共同發展等6項具體工作內容,提升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
拓展全方位渠道,讓協商聯動更加緊密。“協商蕪優”品牌以強化聯動破題,通過“千名委員訪百企進萬家”、界別“我為人民城市建設商一事”“協商在村居”等3項品牌協商活動,實現協商的縱向多層覆蓋、橫向廣泛拓展,促進協同配合出實效。加強上下聯動,深入開展“千名委員訪百企進萬家”活動,統籌市縣兩級政協2000余名委員聯動履職,深入到企業和群眾中去,做到既為企優環境、為民辦實事又協助黨委政府做好政策宣講、解疑釋惑、化解矛盾、凝聚共識的工作。加強左右互動,建立專委會與界別“雙進入雙入職”制度,每個專委會對應聯系2到4個界別,共同謀劃、一體開展界別“我為人民城市建設商一事”活動,聚焦民生需求展開“一事一議”精準協商,讓城市充滿“煙火氣”“人情味”;加強密切協作和協商形式創新,采取“會場+現場”“固定+移動”“集中+分散”的模式,聯動市縣區政協開展“協商在村居”工作,組織委員走進戶外廣場、車間工地、農家小院、田間地頭,開展“納涼協商”“圓桌協商”“廣場協商”“田野協商”等。
堅持數字化賦能,讓協商空間更加廣闊。全方位推進“網上政協”和“網下政協”兩種形態共同發力,實現“數字之智”和“協商之治”兩大優勢融合疊加。發揮共享集成新優勢,建立健全知情明政、調查研究、參政議政等數據庫。構建協商建言新方式,開發履職二維碼,委員可進行“碼”上協商、“碼”上監督、“碼”上評價,界別群眾亦可掃碼直接參與協商活動、反映意見建議。打造融合互動新模式,推動信息化應用,探索“線上+線下”“云端+屏端”“場內+場外”等協商場景,廣泛吸收與議題相關或對議題感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其中,促進參政議政更加充分。
聚焦高質量成效,讓協商環節更加完整。從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轉變,群策群力做實“下篇文章”,著力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提出“清單式”建言,對市政協重要協商履職成果,梳理出重點突出、內容具體、方法明確的建議,以清單形式提供黨政部門,助力科學民主決策;加強聯合督辦,建立常委會定期聽匯報跟蹤辦、主席會議成員集體督辦、專委會分工具體辦等督辦方式,黨政部門、政協委員和界別群眾共同參加,推動“單邊辦”變“聯動辦”;開展常態化回頭看,定期調度、全程跟蹤,持續推動成果轉化,不斷提升協商質效。
(作者張峰系安徽省蕪湖市政協主席)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