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要聞
全國政協委員周鴻祎:贏得全球大模型產業之爭,要打贏兩場關鍵“戰役”
“過去十年,互聯網行業經歷了更為顯著的技術革新,其中對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回顧世界互聯網大會十余年間的發展變化,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感觸良多。
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邁入第11個年頭。站在“下一個十年”的新起點上,世界互聯網大會將繼續書寫怎樣的烏鎮“網事”?一系列創新亮點又將傳遞怎樣的信息?記者采訪了即將啟程奔赴“烏鎮之約”的周鴻祎委員。
“互聯網印記”中的變與不變
今年,《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出版了十周年紀念版,書中記述中國互聯網十年“蝶變”成長時,談及了一個十年變與不變的話題。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革命性機會和更加旺盛的市場需求,影響了包括制造業、醫療健康、金融、教育及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而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分別頒發給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更表明人工智能對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同樣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周鴻祎介紹道。
“其中,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未來整個國家、社會以及各類數字化業務里的重要組件。”周鴻祎舉例稱,大模型可以被比作“電動機”,裝上四個輪子可以變成汽車,裝上扇葉可以變成風扇,這意味著大模型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和可擴展性,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和應用場景進行定制和改造。
“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使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周鴻祎進一步介紹,中國的AI企業可以憑借先進的算法和豐富的數據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與國際企業展開競爭;中國的智能網聯車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層面已經開始領先全球;政府部門和傳統企業可以通過定制與業務相結合的專業大模型,提升辦公與生產效率并大幅降低成本。
十年,夢想與網絡互聯,但總有一些東西沒有改變。
在周鴻祎看來,第一,雖然今天最熱門的技術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但大模型是生產類工具,要盈利還是要用到很多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第二,互聯網行業創業創新的精神不變,無論是初出茅廬的新人,還是深耕傳統互聯網多年,都依舊在創業創新的路上一往無前;第三,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不變。即使技術、應用場景等不斷變化,但關注用戶需求、從用戶角度出發打造產品和服務的理念是互聯網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第四,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和平臺,對實體經濟服務的本質不變。
“以人為本、智能向善”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主線
那么,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即將開啟“下一個十年”的新篇章之際,“以人為本、智能向善”傳遞了哪些信號?
“以人為本,凸顯了關注重點向以人為中心的轉移,這表明在科技的發展過程中,要以滿足人的實際需求、解決人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而不是單純追求技術的先進性而忽略人的需求。”周鴻祎闡釋道。
“智能向善,則意味著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時代,不僅要重視技術的進步和效率的提升,也應更加關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算法安全以及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問題,這與360提出的安全、向善、可信、可控原則不謀而合。”周鴻祎表示。
贏得全球大模型產業之爭,要打贏兩場“戰役”
如今,依托一張“網”,數字觸角延伸至各個角落。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力越來越多的產業實現智能化發展。
“從企業活力、政策紅利、研發能力、應用場景等維度看,中國已經躋身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第一梯隊’。”周鴻祎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作為一種賦能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數轉智改”相結合,推動產業數字化向智能化升級,這是邁向數字經濟頂峰的關鍵。
他同時坦言,我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要贏得全球大模型產業之爭,首先要打贏兩場“戰役”。
第一,通用大模型之戰。大模型是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性技術,大模型發展應發揮舉國體制優勢,與國外通用大模型展開競爭。
“第二,應用場景之戰。”周鴻祎表示,要把大模型和各種應用場景結合。中國的工業種類齊全,場景眾多,用大模型推動一場新型工業革命具備很多優勢。
周鴻祎表示,打贏應用場景之戰可總結為6個方面:第一,人人智能,即讓大模型提升個人能力,工作生活提效,輔助創意生成;第二,萬物智能,讓智能硬件搭載大模型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第三,傳統產業“數轉智改”,讓大模型幫助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第四,未來產業,讓大模型推動自動駕駛、具身機器人等技術加速商業化進程;第五,A
I for science,以AI為研究范式,幫助人們取得基礎科學的突破;第六,大模型安全,利用“以模制模”的思路解決大模型的幻覺問題、內容安全等問題。
用人工智能重塑安全,用“模法”打敗魔法
“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深入應用,其涉及的數據量、算法復雜性和應用場景的廣泛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發展方向和安全把控更涉及社會經濟、安全等方面。”周鴻祎表示。
如何化解人工智能帶來的安全挑戰?周鴻祎提出,人工智能安全問題的底座是網絡安全、技術安全、算法安全、數據安全。“要采取‘以模制模’的方式,用‘模法’打敗魔法,即用人工智能重塑安全。”
“所謂用人工智能重塑安全,是指經過大模型的賦能,促使數字安全更加智能化,實現包括自動檢測、自動研判、自動溯源、自動追蹤攻擊者、自動評估影響面、自動處置、自動驗證和自動報告等,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安全運營閉環。”周鴻祎解釋說。
“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向善、可信、可控,是人工智能發展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周鴻祎表示,如今,AI技術迅猛發展,合理的監管能夠對人工智能帶來正向的推動作用。他建議,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的建立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就要明確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等多元主體的法定權利、義務,確立行為的合法邊界及法律責任,防止人工智能的濫用。同時,應加強頂層設計,協同推進,促進政府和企業聯動、科技和產業聯動,形成多方面的合力,以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本報融媒體記者 周佳佳 劉乙潼 徐康輝)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