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湖北
湖北省陽新縣政協:一線協商繪就“同心圓” 共同締造奏響“幸福曲”
人民政協網陽新11月4日電(記者 王晶 謝阿愁 宋寶剛 洪琳 汪凱 信鑫)11月4日,由人民政協網承辦的“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媒體記者團走進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深入采訪了解“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成果。
陽新縣
陽新縣政協主席徐德世向記者介紹到,近年來,縣政協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和省市政協有關安排部署,充分發揮基層政協貼近一線、貼近群眾優勢,努力提高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水平,以高質量協商推動共同締造工作走深走實,助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以“五有”標準在全縣打造60個“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平臺,建成涵蓋縣、鎮區、村(社區)、界別四類協商網格。
泉井灣
泉井灣,位于長江中游南岸、父子山脈東麓,隸屬陽新縣白沙鎮山口村,是一個具有500余年歷史的古村落,全灣180余戶850余人。村內有古井,清甜甘冽,“泉井灣”得名于此。
“良薦河水更清了,空氣更清新了,群眾的笑容也更燦爛了。”據白沙鎮黨委書記江書強介紹,以白沙良薦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為切入點,鎮里充分發揮政協協商平臺作用,運用共同締造理念,探索建立了“支部牽頭—委員協商—理事會主導—人人參與”的工作模式,在全鎮范圍內累計拆除破舊房屋、旱廁1500余棟,建設“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200余處,種植綠化植物3萬余棵,發展白茶產業5000余畝,一幅宜居、宜業、和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山清水秀的泉井灣大地上徐徐鋪陳開來。
采訪團一行還走進陽新縣城東管理區新塘社區,柏油路面寬闊整潔、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民居庭院鱗次櫛比,一幅鄉村振興的畫面展現在眼前。記者了解到,新塘社區是陽新縣政協“一線協商·共同締造”示范點,近年來,該社區依托社區協商平臺,以改善群眾身邊小事難事實事為切入點,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協商全過程,確保協商選題準、落實細、效果好,讓居民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摘得“省美麗建設示范村”“省綠色示范村”“市宜居村莊” 等榮譽。
新塘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亮介紹,近年來,縣政協“一線協商”平臺聚焦產業發展,深入開展調研,因地制宜提出產業發展新思路,并積極協助開展招商引資、招智引才工作,幫助新塘社區按下產業發展“快進鍵”。社區通過“黨支部+龍頭帶動+合作社+土地入股+勞力參與”模式,發展臍橙、藍莓等果蔬產業1600畝、花卉苗圃200畝、茶葉1500畝,養殖業300畝,走出了一條居民增收和集體經濟增長的“雙贏路”。
之后,采訪團一行來到了大泉社區。該社區屬于村居結合社區,常住戶3210戶,總人口10292人。轄區殘疾人105人。大泉社區“殘疾人之家”被確立為縣政府重點協商案例,同時也是縣政協“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優秀示范平臺。
陽新縣興國鎮大泉社區黨總支部書記明麗華介紹了“殘疾人之家”在政協委員幫助下的創建始末。她說,“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5名縣政協委員深入居民家中調研,詳細了解社區內殘疾人情況,組織縣殘聯、蓮花湖濕地、交運局、應急局、新農康公司、大泉社區等單位集智聚力,投資8萬元,建成了180平方米的殘疾人之家,集文體活動室、康復訓練室、閱覽室、休息室于一體,星期一至星期五長期對外開放,每天來的殘疾人有20多人,社區經常開展知識講座、技術培訓、健康體檢活動,為殘疾人提供醫療、康復、護理等全方位服務,無縫對接小微產業和轄區小作坊,讓20多位殘疾人參加了就業,每個月可以增加收入1000余元,社區免費提供了午餐,讓他們玩在社區,吃在社區,休息在社區,通過政府支持、民政支撐、殘聯配合、企業慈善、鄉賢捐贈方式解決了可持續性經費問題。
老人在社區接受身體檢查。
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青年網、央廣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法治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10余位記者參加采訪活動。
(活動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