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宏觀 金融 行業 國企 民企 人物 新資訊

首頁>經濟>宏觀

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做好“雙輪”驅動三篇文章

2024年11月04日 10:27  |  作者:李元麗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這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充分表明體制機制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突破口。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湖南省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李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具體路徑是做好三篇“雙輪”驅動的改革文章。

在李琳看來,第一篇文章就是“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依賴于突破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以及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以突破性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因此,李琳認為,暢通科技創新0-1、1-10、10-100的全鏈條通道,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的堵點與難點,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尤為重要。

“這就意味著,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推動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因地制宜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為此,應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聚焦世界前沿技術和優勢產業鏈中的‘卡脖子’技術,強化大中小企業融通和產學研用協同聯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強化科技創新成果源頭供給。同時要破解成果轉化中‘四大難題’制度壁壘,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質增效。通過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精準對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景牽引等舉措,促進科技成果供需匹配,打通‘不能轉’堵點;通過強化科技中介服務功能,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效能,解決‘不會轉’難點;通過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單列管理,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破除‘不敢轉’痛點;通過準確評價科技成果的多元價值,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評價考核制度,攻克‘不愿轉’困點。”李琳建議。

“新興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改造‘雙輪’驅動”則是李琳口中的第二篇文章。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但無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未來產業前瞻布局還是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都不能“一刀切”,應堅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原則。

對此,李琳表示,各地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建議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動態政策供給;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數改智轉”;同時要因地制宜完善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的金融支持機制。要準確把握未來產業尚處于萌芽初創期的成長規律,充分發揮創投資本、耐心資本的助力作用,推動未來產業快速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人才引育與用留“雙輪”驅動則是第三篇文章。正如李琳所說,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無論是顛覆性技術創新還是創新成果轉化,都以高素質人才為根本支撐。因此,堅持人才引育與用留“雙輪”驅動,在培育造就一大批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同時,創新人才流動共享機制,最大限度激活人才潛能,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李琳提出,一要以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人才需求為導向,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二要深入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拓展海外人才引進渠道,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引進具有前瞻戰略思維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三要優化人才評價與使用機制,激活人才潛能與創造力。“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就是要強化重質量、重貢獻的評價導向,建立健全‘問東家、問專家、問大家’的人才評價機制,暢通企業實用緊缺人才躍升通道。同時聚焦人才服務堵點,延伸人才服務觸角,緊盯人才生產及生活多維度需求,為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一人一策’優質服務,增強人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李琳最后說。(記者 李元麗)

編輯:秦云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精彩色站在线播放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韩国专区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在线观看精品综合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 | 日韩一本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