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人物

鄭保衛:追夢新聞六十年 矢志不移終遂愿

——我的六十載圓夢新聞之路

2024年10月31日 14:44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1964年,我從福建漳平一中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今年整整六十年。這期間我“三進人大”,從啟夢福建、筑夢北京到圓夢人大,再到續夢廣西,經歷了60載難忘的追夢歷程。

一、 啟夢福建:跨進新聞專業大門

1945年我出生在山東,但我的中小學時代是隨父母在福建度過的,可以說我追夢新聞的理想揚帆和事業起步都是在這里。

當記者一直是我的理想。記得1961年初中畢業那年,中考作文的題目是《我的理想》,我寫的是想當記者。我在文中闡述了兩條理由:一是我喜歡走南闖北四處奔波,周游祖國山河,遍覽神州大地,記錄時代變遷;二是新聞工作可以為百姓代言請命,為社會伸張正義,所以新聞工作很適合我。這篇作文得分很高,我覺得這是閱卷老師對我職業選擇的肯定。1964年我從福建漳平一中畢業,如愿以償以第一志愿考上了夢寐以求的人大新聞系,從此,跨進了新聞專業大門,踏上了長達六十年的追夢新聞之路。

大學生活緊張而又愉快,我和同學們都很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大家都在努力學習,希望能夠盡快掌握各門知識,學到專業本領。細心聽課、廣覽書報,相互交流,熱烈討論,成了我們每日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

尤為幸運的是入學不久,我便被推薦為大學生合唱團成員,參加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通過參加演出,使我更加深刻體會到在毛主席領導下,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艱難歷程及其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更加明確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從而激勵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不負時代,永遠向前。更為難忘的是,那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15周年,10月1日,我參加了天安門的國慶盛典,第一次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留下了美好記憶!

入學第二年,趕上了系里分專業。當時新華社投資20萬元要與人民大學共同創辦新聞攝影專業,希望學校能為其培養“文武兼備”(既能寫新聞,又能拍照片)的攝影記者。經過報名和審批,我們20名同學成為人大新聞系歷史上第一批新聞攝影專業學生。當時除了課堂學習外,課余時間我們總喜歡挎著相機四處拍照,那時人大校園里常常能見到我們的身影。為了盡快熟悉攝影業務,學校還安排我們到新華社攝影部實習。在圖片車間,師傅們手把手地教我們,使我們很快便掌握了從沖卷到洗印再到圖片制作的全部業務流程,對新聞攝影技能也有了初步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我們的專業興趣,了解了新華社的傳統。

遺憾的是正當我們憧憬著成為新華社攝影記者的美好未來時,后來發生的那場運動使我們的大學生活脫離了正常軌道,學業被中斷了,畢業分配也受到影響。根據當年的規定,中央直屬單位不接收大學畢業生,留北京,進新華社或其他新聞單位是不可能了,同學們都分到了外地。1970年我被分到了遼寧大連五十六中當了中學教師,而且一干就是八年。雖然不能專業對口搞新聞,心里有些失落,但出于對學生和家長的責任感,我的工作很投入。那些年,我教過語文、政治,當過共青團書記,最后還做了副校長,被評為區、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這期間,我還受大連市委派帶領大連五十六中王冬梅等知識青年[1]到遼寧省昭烏達盟(即現在的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白銀查干公社紅旗大隊插隊,在那里同牧民和知識青年們一起放牧、收草、種菜、打井、撿牛糞,經歷了一年草原牧區生活的艱苦鍛煉,留下了我一生中一段難忘的記憶。

但即使這樣,我內心深處對新聞的熱愛與追求卻始終沒有改變,總盼望有機會能夠重新實現新聞理想。

二、 筑夢北京 邁上新聞教育講臺

機會還真來了!1978年國家恢復高校招生,我毫不猶豫地參加了研究生考試,并榮幸地被錄取為人大復校后的首屆研究生,由此開始了我筑夢北京,為延續新聞理想繼續奮斗的新階段。

三年研究生學習十分艱苦。我們幾個研究生都已過而立之年,大家不分平時和假日,盡可能地多讀書,多學習,總想把被耽誤的時間補回來,總想為將來從事新聞工作多做些知識和能力儲備。入學后,我師從甘惜分老師研究新聞理論。甘老師給我確定的具體研究方向是“馬克思恩格斯新聞理論與實踐”,他交給我的第一個任務是通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幾乎每天的活動空間都是宿舍—教室—圖書館一條線,沒白沒黑地日夜讀書,做卡片,整理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報刊活動和新聞觀點。

1981年10月,我順利完成了學位論文答辨。在甘老師的建議下,一心想當記者的我,畢業分配時選擇了到大學教書。當時我想到自己當記者只是圓個人的記者夢,當老師可以幫助成百上千的學生去圓記者夢。畢業后我先是在國際政治學院新聞系任教,1986年又調入新華社新創辦的中國新聞學院工作。這期間學校安排我到新華社國內部政治新聞編輯室當記者,使我對如何從宏觀上認識新聞工作的性質地位,正確把握新聞輿論導向,實現新聞宣傳工作改革創新,有了很多切身體會,增長了許多知識經驗。

1992年,我被任命為中國新聞學院研究生部主任,從此投入了很多精力進行教學管理和學生工作。由于有著良好師資和充足生源,加上平時的嚴格管理,中國新聞學院學生質量很好,每到畢業分配之際都供不應求。那些分到新華社或社外新聞媒體的學生許多都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有的還走上領導崗位,成為中央和省市宣傳部門及新聞媒體的負責人。個別突出的畢業生,還被選為全國黨代會代表,評為“百佳新聞工作者”,獲得“長江韜奮獎”和“中國新聞獎”。作為老師和研究生部管理人員,我真為學生們的成長和進步感到高興。

然而令人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有著鮮明特色和明顯優勢,正處在發展高峰期,在國內已經很有影響,在國際上也有了一定知名度的學校,1998年卻決定停辦。當時中國新聞學院一些領導希望我留在轉制后的新華社教育培訓中心,或是轉入新華社其他部門工作,并為我安排了局級領導職務,但是出于20多年來與新聞教育所結下的那份情緣,我最終還是毅然選擇離開新華社。

三、 圓夢人大 登上新聞學術高地

2002年春天,我被作為引進人才從新華社調入人民大學,由此開始了我人生中的又一個重要階段。學校聘我擔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基地”)主任,為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科研平臺,使我登上了全國新聞學學術高地。后來我又被聘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有更多機會謀劃一些全國性學術活動,為新聞學學科建設做更多工作。

自此,我以基地主任和學科召集人的身份積極搭建學術平臺,設計科研項目,組織校內外專家、學者,圍繞新聞學學術研究如何為促進學科建設、傳媒改革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咨詢服務和學術支持這一中心任務開展科研工作,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同時著手創建全國性新聞學術研究機構,舉辦各種學術會議,出版理論研究著作,為擴大新聞學學術影響,提升新聞學學科地位,促進新聞學學科發展做了一些工作,受到有關部門的肯定和學界同行的認可。

2004年,我受教育部委托率團到加拿大成功取得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舉辦權,兩年后順利主辦了“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好評,擴大了我國傳媒經濟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2005年,我和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黨委書記雷躍捷教授與莫斯科大學新聞系主任扎蘇爾斯基教授,建立了由兩國三校共同主辦“21世紀中俄大眾傳媒發展學術研討會”的會議機制。研討會后來連續舉辦了十屆,成為中俄兩國新聞學和傳播學學者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專業平臺;

2008年,我以基地主任身份創建了全國新聞學研究會,作為新聞學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陣地。研究會通過每年舉辦中國新聞學術年會和青年骨干教師師資培訓班,組織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學術成果評獎活動等,將全國新聞學者聚在一起,研究如何保衛、創新和發展中國新聞學,逐步使新聞學掙脫“新聞無學論”禁錮,變成了一個受學界和社會關注的學科;

2009年,在時任人大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倡導下,我跟學院領導聯合全國14所民族地區新聞院校共同創辦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迄今論壇已經舉辦了十五屆,在民族地區產生了積極影響,為促進民族地區各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也為組建我國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團隊,形成我國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學派進行了積極探索;

2010年,我代表基地聯合樂施會共同創建了我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氣候傳播研究機構——“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正式亮出了“氣候傳播”的旗幟,開啟了我國氣候傳播研究進程。十多年來,項目中心始終秉持國內與國際“兩路并進、雙向使力”的理念,為實現氣候變化全球共治,推進氣候傳播在中國,乃至世界真正“形成氣候”,在氣候傳播理論研究和社會推廣,特別是在國際傳播方面,我從2010年墨西哥坎昆會議開始,陸續十年出席聯合國氣候大會并舉辦氣候傳播國際邊會,講述中國氣候故事,闡述中國氣候立場,表達中國氣候主張,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2011年,我受教育部社科委委托,作為首席專家主持撰寫了《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十二五”戰略規劃研究報告》。2015年,又倡導創建了“中國新聞學傳播學學科發展論壇”,為全國新聞學傳播學學科建設與發展搭建起全國性研究平臺,組建全國性學術共同體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2013年,我聯合美國耶魯大學共同在人民大學舉辦了迄今為止由高校主辦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氣候傳播國際會議”,為全球氣候共治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那些年我還利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聯合全國知名新聞院校共同舉辦一系列研討會,如建黨9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新聞學百年等,擴大了新聞學的社會影響,使新聞學被“新聞無學論”排斥和矮化,逐漸發展成為一門“顯學”。

針對學術界有人散布“新聞無學論”,說什么新聞學是“白開水一杯”,有人則提出“用傳播學取代新聞學”,用以貶低和排斥新聞學,我明確指出,“新聞無學論”的要害是否認中國新聞學的科學性,并強調中國新聞學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獨立的理論和知識體系,并且已經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經完全具備條件。我呼吁要正確評價和積極維護中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促進中國新聞學的學科發展,防止出現傳播學沖擊和取代新聞學的情況,由此被學界稱為“保衛新聞學學者”。

那些年我自己在科研領域也取得一些成果和進展:我先后承擔了《中國共產黨80年新聞思想研究》《新形勢下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研究》《媒體格局變化與傳媒核心競爭力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概念體系研究》等一系列國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級重大課題;先后出版專著、編著、譯著和教材3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內容涉及新聞學與傳播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與實踐、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與新聞實踐、傳媒改革、新聞教育、新聞倫理、新聞法制等多個領域;20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項,在學界和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主編的《新聞理論新編》,被列入“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被許多新聞院校選定為教學用書,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主講的新聞理論課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和國家精品課程,等等。

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研究方面,作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聞學科專家,和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聞傳播學科首席專家,我主編和參編了多部教材,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活動與新聞思想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論著導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新聞實踐與新聞思想研究》等著作。我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史》一書,系統梳理了中國共產黨80年新聞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程,全面總結了黨的新聞工作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受到學界廣泛關注,榮獲吳玉章人文社科獎。2014年,我又受聘中宣部、教育部和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首席專家,并承擔了主編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編教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的任務。

為了系統呈現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研究成果,我還從1981年研究生畢業40多年來所發表的200余篇相關研究論文中,精選了58篇文章,總共90余萬字,編輯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中國化研究》一書,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23年10月出版)。在學院和出版社組織的出版座談會上,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辛廣偉稱此書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領域的“集大成之作”。我想這是對我幾十年持之以恒系統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新聞實踐與思想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2015年在我70歲那年,我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到此,從1964年讀本科,1978年重返校園讀研究生,再到2002年調回母校工作,我前后“三進人大”,在此學新聞,教新聞,研究新聞,前后學習、工作累計二十多年時間,從夢想楊帆到筑夢、圓夢,在追夢的路上別無旁騖,一路奔走,堅持了半個世紀,想到年輕時所確立的新聞理想已圓滿實現,我的心中充滿無限欣慰和愉悅。

四、 續夢廣西 助力民族新聞教育

原本想退休后好好休息一下,然而沒想到2017年年底廣西大學要聘請我擔任特聘君武榮譽教授兼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雖然我知道到廣西工作會遇到不少困難,但多少年結下的“民族情結”,最后還是接受了聘任要求。

2017年12月27日,廣西大學為我舉行了隆重的聘任儀式。當我手捧趙躍宇校長頒給我的院長聘書時,覺得沉甸甸的。我非常感謝廣西大學對我的信任,為我提供了一個能夠繼續為追逐新聞理想發揮余光余熱的平臺。

2018年元旦后,我帶著新的使命和任務到校履新,由此開始了一段續夢新聞的歷程。通過跟學院領導班子成員的交談,以及同一些老師學生的座談,我感覺到大家的心勁都很足,都希望能夠盡快改變現狀,實現新的發展。說實話,這讓我很受鼓舞和激勵,當然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我想,我既然接受了院長聘書,就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作為院長應該承擔的使命與責任,同大家一起把學院建設好發展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和思考,我認識到當下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發展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無論是從國家對廣西發展的戰略定位,還是從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之后廣西大學的發展勢頭看,只要全院師生員工進一步明確方向,精準定位,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整合好各種資源,注重內涵式發展,就一定能夠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最終實現學院確立的“立足廣西、服務全國、輻射東盟、面向世界,努力建成學科布局合理、具有南疆地域特色的教學研究型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發展目標

我想,我從事新聞教育近40年積累了許多經驗和資源,形成了一些教育理念和辦學思路,可以為推進學院發展、學科建設、隊伍打造和學術攻關等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當然,要實現學院發展目標,關鍵還是要靠全院教職工和學生們的共同努力。我愿意充分尊重并全力支持學院領導班子成員的工作,調動各位班子成員和全體老師同學的積極性,攜手前進,共同奮斗,一道去實現學校為學院所設定的發展目標。

經過一番調研后,我覺得學院師資隊伍基礎不錯,有著很好的發展潛力,只要激勵老師們的進取精神,引導大家奮發向上,便可以使他們得到快速提升和進步。于是,我對老師們提出了“志高、心靜、學深、業精”“八字致語”。即鼓勵他們確立高志向、高目標、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靜下心來,排除各種干擾,認認真真教好書,踏踏實實做研究;自覺加強理論修養,增強知識涵養,做深學問,使自己成為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專家;勤奮敬業,精于業務,使自己成為所承擔教學及其他各項工作領域的行家。

對學生我則用“鑄魂、勵志、厚學、重習”的“八字致語”來激勵大家。即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頭腦,鍛鑄靈魂,使自己真正成為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優秀新聞人才;要磨礪意志,堅定志向,自覺自愿地去經風雨、見世面,受鍛煉,努力把自己鍛造成一個能吃苦、肯耐勞、敢擔當、有作為的時代新人;要勤于學習,多看書、多思考、多積累,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掌握將來從事新聞及其他相關工作所需要的各種理論知識;要勤于實踐,做到多練筆、多動手、多實戰,努力增強應用能力,使自己成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專家型、全媒體型新聞人才。

為了進一步明確定位,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我同班子成員一起對原有的學術資源進行了整合,盡可能發揮廣西地處邊疆、南向大海、毗鄰東盟,以及有11個世居少數民族的地緣優勢及民族特色,提出了設立“一院四中心”的學科建設思路。即建立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院,下設四個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民族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東盟傳媒與中國—東盟區域傳播研究中心、氣候與健康傳播研究中心,將老師們都整合其中,與相應的教學機構盡可能實現對接與聯通,使老師們可以把研究成果用來更好地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服務。經過幾年的努力,如今四個研究中心均已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學院整體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得到較明顯提升。

從幾十年新聞教育和新聞學術研究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新聞教學、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培養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的,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德才兼備的優秀新聞人才,應該是我國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科建設的根本目的與最終目標。

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把堅持和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教育和研究,作為廣西大學新聞教育和新聞學術研究的首要任務及重要特色,希望通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教育和研究來幫助全院師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

為此,我強調要做強做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研究和宣傳工作,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成為新聞學專業教育與學術研究的“中心環節”與“核心內容”,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專業課程及研究方向,而且要實現貫穿本科和研究生教學、教育全過程,和實現老師、學生全覆蓋以及所有專業課程全覆蓋。

我提出要毫不動搖地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統率新聞教學、教育與研究,并希望能夠利用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這個平臺,做點實實在在的工作。另外,為了營造良好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和研究環境,學院組建了全國高校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書屋”,在學生中創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原著閱讀小組,牽頭舉辦了全區新聞院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知識競賽。此外,受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委托,我還到全區12家設有新聞學專業的高校新聞院系,給老師學生巡回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講座。

總之,我希望通過多種形式,努力把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教育和研究的重鎮,并且要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研究在全廣西新聞院系遍地開花,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學生中真正“入耳、入腦、入心”,讓學生真正成長為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黨和人民放心的優秀新聞人才。

2019年,同時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背景下我國氣候傳播的戰略定位與行動策略》和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共產黨新聞政策變遷研究》兩個項目的立項,實現了廣西大學以及全廣西新聞院系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零的突破”,提升了學院新聞學科的整體水平。我還率領由東盟傳媒與中國—東盟區域傳播研究中心的老師組成的代表團出訪了越南、老撾,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為學院擴展學術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創造了條件。

為慶祝黨的百年華誕時舉辦一場全國性新聞學術研討會,是我多年來的愿望。我希望能夠通過學術研討,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輝煌歷史,總結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百年奮斗的光榮傳統,闡釋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百年形成發展的理論精髓,闡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百年傳承發展的歷史貢獻,為深化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與實踐研究,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作出新的貢獻,這是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最好禮物。

2021年初,我以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的身份,聯系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60余所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和研究機構的負責人,與他們協商在南寧共同舉辦“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思想與新聞實踐學術研討會”。2021年5月22—23日,研討會在廣西大學隆重舉行。

研討會把“傳頌百年偉業,書寫時代輝煌”作為主題詞,是想表達這樣一個理念: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百年來在傳播黨的政策主張、記錄時代風云、推動社會進步和守望公平正義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后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身風云變幻的新時代,處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要繼續努力,在黨的第二個百年開始之時,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為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研討會開得很成功,受到了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和老師同學的認可與肯定。成功舉辦了這次研討會,了卻了我40多年來研究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一樁心愿,我由衷地高興。

四年時間一晃而過,2021年底我的院長聘期屆滿。2022年1月4日學院為我卸任院長和從事新聞教育40周年組織了一次座談會。學院黨委書記唐興在會上傳達了廣西大學校長趙躍宇教授在我聘期屆滿述職報告批示中的一段話:“鄭保衛先生四年中踐行初心承諾,以院為家,不顧年歲之高,率先垂范,勤勉耕耘,不僅將自身深厚的學術積累毫無保留地以新的豐碩的學術成果方式迸發貢獻出來,夯實了我校新聞學科的內涵發展和創新發展,而且在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擴大學校學院學科的影響力上特別注重凸顯‘西大人’角色和身份,在學術指導和學生培養上特別體現了‘大先生’風范,為推進學院學科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不愧為學校引進杰出學者的優秀代表?!?/p>

唐興書記在講話中談到我在廣西大學的四年中作為首席專家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雙立項”,實現了廣西大學乃至全廣西新聞院系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零的突破”,同時帶領學院老師獲得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十多項,提升了學院新聞學科的整體水平,使其進入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我由衷感謝校領導和學院領導對我四年工作的積極評價,特別是趙校長稱我為“大先生”,體現了校領導對我四年工作的認可與肯定。不過在我看來,四年中我之所以能夠在廣西大學做出一些成績,不是說我個人有多大能耐,而主要是靠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靠學院班子的精誠合作,靠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這幾年我在廣西碰到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梢哉f是歷史的眷顧,才使我有了發揮余光余熱的“用武之地”。

我慶幸自己趕上了好時代,慶幸自己能夠目睹我們的黨歷經百年風雨,領導國家和人民克服艱難險阻,戰勝一切敵人,從勝利走向勝利,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壯舉。而自己能夠置身這一盛世之中,并且能夠貢獻一份力量,真是太幸運了!

我想,這是我親身經歷的真實感受,也是我受聘廣西大學幾年來始終在努力工作的動力所在。

五、 總結與思考

六十年追夢新聞,一路充滿艱辛和汗水,也飽含幸福和喜悅!雖然這期間經歷過曲折,學業被迫中斷,耽誤了十年大好時光,但我卻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滾滾浪潮,有幸重返母校讀研,并由此走上了新聞講臺,登上了學術高地,開始義無反顧地沿著新聞追夢之路迅跑,因此我算得上是一個幸運者!

細細想來,我能夠一路走到今天,在追夢新聞的路上有所作為,并取得一些成績,作出一些貢獻,離不開組織的培養和領導的關愛,師長的教誨和學生的信任,以及家庭的教育和家人的理解。

組織的培養和領導的關愛——

自1981年研究生畢業進入國際政治學院新聞系任教,繼而調入中國新聞學院,受聘中國傳媒大學,調回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后來受聘廣西大學,我所經歷的幾個工作單位,黨組織和校(院)領導一直在關心我、培養我、鍛煉我,使得我能夠始終緊跟時代步伐,堅定政治立場,保持自信自強,永遠積極上進。

特別是2002年作為引進人才調回人大后,學校給了我許多名分和職務: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人大工程新聞學科首席專家,以及中央聯系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這些職務和名分為我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我走向更大更高的學術平臺創造了良好條件。后來,我被聘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中央馬工程新聞學科專家、國家教材委思政專家委員會專家,擔任了全國新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理事長、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等,都與人大的地位以及我在人大的職務有著密切關聯。我常想,沒有組織的培養和領導的關愛,沒有人大作為后盾,我后來就不可能做成那么多事,取得那么多成果。

尤其是在科研方面,我的幾個重大項目研究都離不開學院和學校領導,以及一些有關單位領導和專家的關照與支持。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是在趙啟正院長倡導和直接領導下辦起來的,這個項目連續舉辦了15屆論壇,在民族地區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從一成立就聘請趙啟正院長擔任顧問,他指導我們用公共外交理念開展國際氣候傳播,不但拓展了我們的研究思路,也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他還主動聯系政府主管氣候變化工作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請他支持我們開展工作,這使項目中心一成立便進入了國家平臺。

時任人大校長陳雨露教授一直在關心項目中心的工作,從如何定位,叫什么名稱,怎么開展工作都提出了具體建議,使我們的工作很快上路并且作出了成績。2014年我跟他一起受邀到比利時出席歐洲學院主辦的主題為“中國改革對歐洲和世界的影響”的學術研討會,我在會上作的《中國的生態建設與氣候傳播》的發言受到歡迎。他后來說,我們經常講“國際性”,鄭保衛教授的一個氣候傳播項目不經意間到了聯合國氣候大會舞臺上,影響很大,效果很好。他的鼓勵給予項目中心工作很大支持。

項目中心顧問委員會主任解振華高度評價我們從媒體與傳播的角度介入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研究,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我們項目中心的工作。他多次出席我們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辦的國際氣候傳播邊會,并作主旨演講,充分肯定項目中心作為高校智庫機構所起到的獨特作用與貢獻,給我們很大鼓勵。

而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杜祥琬院士,屈尊接受我的邀請擔任項目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誠心誠意地幫助我們,他參加了我們在國內外舉辦的許多氣候傳播學術活動,利用我們提供的講臺傳播氣候變化知識,宣傳氣候治理理念,成為我們項目中心名副其實的“首席專家”。他的慷慨支持,一直讓我感激不盡!

還有一事讓我非常感動。2017年廣西大學要聘我,而當時我已被人大返聘。當廣西大學校領導帶著聘任合同來人大與我見面時,我找到時任人大新聞學院院長胡百精,希望他能理解和支持。他說你的返聘是學校定的,你要應聘廣西大學需要報告劉偉校長。正當我為難之際,百精告訴我,他請示了劉校長,校長表示,學校支持鄭保衛教授去廣西大學支援民族地區新聞教育。這樣一來我從“個人應聘”變成了“組織派遣”。百精也說,學院也支持你去廣西大學,并表示要跟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立對口支援關系。這個結果讓我非常滿意,廣西大學更是格外高興。

師長的教誨和學生的信任——

追夢新聞60年,我始終信心滿滿,勁頭十足,因為一直有我深深尊敬的師長們的不倦教誨與熱心鼓勵。我忘不了是福建漳平一中的老師引領我走上了追求新聞理想之路。我的高中班主任黃杏泉是語文老師,他有意識地在語文方面指導和幫助我提高,培養我對寫報道,搞宣傳的興趣。高考前夕,他一再鼓勵我報考人大新聞系,成為我追夢新聞并開始楊帆起步的第一個引路人。

1964年,我如愿考上人大新聞系,進入了新聞專業大門,開始了我的追夢之旅。遺憾的是由于后來的運動阻斷了我的追夢新聞之路,給我留下了遺憾,而這也成了我后來重返人大新聞系攻讀研究生的動力。讀研期間以及后來走上新聞教育崗位之后碰到了許多好老師,他們給了我許多指導和鼓勵,使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平穩、踏實。

我的研究生導師甘惜分老師與我相識相交長達半個世紀,是他幫助我確立了從教新聞的職業方向,引領我跨進了新聞理論和馬新觀研究的學術之門,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績,我由衷地感謝他。2015年元旦我去看他,他贈我一幅字:“立足中國土,請教馬克思”,我知道他是在激勵我繼續學習和工作。那年他已進入百歲之年,我也年近70,如此諄諄教誨,讓我感慨不已!

方漢奇老師是我在人大學習工作幾十年始終尊敬的師長。我讀研究生時聽的第一堂學術輔導課就是聽他講怎么收集、整理和運用資料。2002年我回到人大擔任基地主任后,聘請他擔任了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這些年他不顧八九十歲高齡,參加了我主持的許多重要學術活動,包括他不太熟悉的氣候傳播研討會也會親臨會場,真心給我助力,讓我十分感動!

藍鴻文老師是新聞采訪寫作課老師,但他卻喜歡研究新聞理論和新聞史,我們有很多共同的學術興趣。他還是我碩士學位論文的答辯老師,我與他交往很深。我回人大任教后,他經常跟我交流學術觀點,探討理論問題。2009年,我幫他完成了他花費多年心血編寫的《范長江記者生涯研究》一書,也學到了他的治學精神和學術品德。

項德生老師是我本科時的輔導員,20世紀80年代調入鄭州大學新聞系,從此我們成了學術上無話不談的朋友。他思想開放、思維縝密、治學嚴謹、工作認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2018年是他80誕辰,我幫他整理出版了《僅僅是起點:項德生新聞論文集》,并以“是老師,更是朋友”為題作序,回顧了我跟他半個世紀的師生情緣,他為此激動不已!

在我一生的求學經歷中,遇到的好老師還有很多,像人大的老系主任羅列、余致浚、何梓華、秦珪,以及張隆棟、傅顯明、成美、鄭興東、張之華老師,還有新聞攝影專業的孫峰、肖緒珊、馬運增、徐國興老師等,這些老師都是我新聞追夢路上的引路人,他們給我知識,給我力量,引領我成長,指導我進步,伴我度過了幾十年的學術人生。還有人大新聞學院和新聞基地的領導和同事,他們都給予我許多支持和幫助。

回望60年走過的新聞追夢之路,無數學生的身影便會一個個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從大連五十六中到國際政治學院、中國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廣西大學,在我從教50多年所走過的這幾個學校中,一直都有那么多勤奮好學聰明可愛的學生跟隨我一起學習、研討和工作,伴著我一起度過了我從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漫長時光。

我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許多人都是聽了我的課,看了我的書走進了新聞學大門,成為跟我一起追夢新聞的媒體人和高校老師的。從1995在中國新聞學院招收第一個研究生起,近30年中我指導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有120多人,其中博士生56人、碩士生61人、博士后3人,還有6名訪問學者。他們一直在關心我,幫助我,陪伴我。我的很多課題都是在他們的參與和支持下完成的,我主辦的各種研討會也都是他們忙前忙后、盡心盡力。他們的支持與信任增強了我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我總想著多為他們的成長進步操點心,出點力。他們也很自覺地傳承我的新聞觀點,加入到我一直在倡導的“保衛新聞學”的行列之中,其中不少人成為這些年我始終在致力打造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科研團隊中的同事和幫手。

可以說,培養出這么多有識有才有德有為的學生,是我最值得驕傲的學術成就,也是我最大的一筆學術財富!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學生們幫助和陪伴我走完了漫長的60年新聞追夢之路,成就了我豐富多彩的學術人生,我從心底里感謝他們!

家庭的教育和家人的理解——

我出生在山東一個貧窮小村莊,父親年輕時就參加了革命,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火考驗。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父母的教育成了激勵我成長進步的重要因素。平時父親總是教育我要有革命事業心和責任感,干工作要有政治頭腦和政治眼光,要多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工作。父親在晚年還戴著老花鏡一筆一地給我寫信,叮囑我在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政治方向,注意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而母親給我更多的是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即教我如何待人和處事。她總是叮嚀我要有愛心,要講誠信,要懂得感恩,要學會寬容,等等。

父母親對我的這些教育可以說影響了我的一生。幾十年來,我始終不忘用這些教誨來對照和檢查自己的言行,盡可能不辜負他們的期待,做一個有遠大理想、有良好道德、有寬容心態、有敬業精神,愿意自覺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人??梢哉f正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涵養了我的思想品格,成為我一生執著追求新聞理想的強大思想動力。

60年一路走來,我最后之所以能夠圓夢新聞,可以說我愛人姜秀珍的理解和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幾十年我和她經歷了八年兩地生活,到一起工作后又幾經調動,她忍受著分離帶來的無助和困難,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我,主動承擔起了撫養子女和承擔家務的責任,始終作我的堅強后盾,使我能夠別無旁騖,放心工作。

六、 結語

回顧60年新聞追夢之路,我感慨我們的時代,也感慨自己的人生!在這60年中,我的前半生雖然經歷了一些坎坷,但這些經歷都是些財富!而后半生可以說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1978年,在我33歲的時候,國家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我得以成為高?;謴驼猩螳@益的第一批研究生,可以說我是踩著改革開放的鼓點跨上新征程的。而三年的研究生學習在我后來的新聞圓夢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關鍵性的。

應當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我們每個人實現自己的事業理想和人生價值搭建起了廣闊的舞臺,使我們真正有了發揮自己才能與智慧的空間。因此,我想個人的每一點成績和進步都應該歸功于黨,歸功于國家,歸功于人民。

而當自己把個人的夢想匯入到全國人民共同追求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時,便會感到自己的個人夢想會變得更加豐實、厚重和有分量!

特別是在這六十年中,我“三進入大”,正好趕上了人大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三個特殊時期,在我筑夢、追夢和圓夢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進人大,正值國家經歷三年困難時期后開始出現經濟好轉、教育復蘇大好局面,新調入人大擔任黨委書記兼副校長的郭影秋,正在協助吳玉章校長謀劃著人大新一輪發展的時候。這一時期全校師生人人精神飽滿,個個意氣風發,都在齊心協力地為學校的發展努力奮斗。老師和同學們那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那種一心為國家、為人民工作和學習的認真態度,真讓人感動!只可惜,那場運動打亂了正在實施中的發展計劃,使老師和同學們陷入了彷徨和苦悶之中。作為這一歷史時期的親歷者,我既感受到了前期學校的發展和變化,也目睹了后期學校遭受的破壞和創傷。

第二次進人大,正趕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之際,歷經十年磨難的人民大學正處在老校長成仿吾和老書記郭影秋帶領下艱難復校的時候。這一時期全校師生都憋著一股勁,決心借助國家振興教育與科學發展的好政策、好環境,把在那場運動中學校停辦所造成的損失補回來,推動學校的復興和發展。剛復校時,由于校園還被外單位占著,不但宿舍擁擠,而且缺少教室、食堂和圖書館。為了及早開課,剛剛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的老師和同學們,發揚當年人民大學前身陜北公學“艱苦創業、勇于擔當”的辦學傳統,克服困難,因陋就簡,開始了不尋常的學習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我們這批人大復?;謴驼猩笮氯雽W的學生們,用自己夜以繼日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對科學的理解、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改革開放事業的全力支持。

第三次人大,恰值跨入新世紀后,國家在全面實施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進入“211”和“985”工程的人民大學,在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帶領下,以“人民、人本、人文”為辦學追求,以“大樓、大師、大氣”為理想標桿,以“真情、真想、真干”為奮斗精神,規劃和設計新的發展藍圖的時候。人民大學以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速度在發展,在前進。“世紀館”“明德樓”“文化大廈”“立德樓”等新建筑拔地而起,通州新校區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學與科研的質量和水平躍居全國前列,創辦“世界一流、人民滿意”大學的目標和思路越來越明晰,師生們的自豪感和喜悅感溢于言表。作為一個有著前兩段經歷,晚年得以重返母校工作的我,置身于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能夠目睹學校的飛速進步,能夠為學校的更大發展盡一份力量,感到由衷自豪和欣慰!由此,更加激發了我要以“三真”精神,即要以“帶著真感情,真想做點事,真能干成事”的精神投身工作的信心。在擔任基地主任的十三年中,我始終在努力工作,真正干成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為學院和學校發展,為中國新聞學和傳播學學科建設盡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感覺歷史總是那么偏愛和眷顧我,給我的筑夢、追夢、圓夢和續夢提供了難得的平臺與機會,讓我能夠甩開膀子,為實現新聞理想矢志不移,不懈奮斗!(鄭保衛)

注釋:

[1]1973年,我曾教過的大連五十六中王冬梅、武冬梅等九位同學給遼寧團省委寫信,主動要求到艱苦的地方鍛煉,受到團省委領導的肯定和支持。在他們的帶動下,大連知識青年開始掀起到昭烏達盟(今內蒙古赤峰市,當時屬遼寧?。┎尻牭臒岢?。作為學校共青團組織負責人受大連市委派作為帶隊干部,帶領包括王冬梅等九位同學在內的第一批大連知識青年到昭烏達盟克什克騰旗白音查干牧區插隊鍛煉。從1974年7月到1975年7月,在那里經歷了整整一年的草原牧區生活。

編輯:位林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亚洲视频 | 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 |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套图 | 日本精品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 日本免费在线观看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