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聚焦
最欣同氣與同舟
——葉圣陶誕辰130周年紀事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民進在京舉行七屆二中全會。葉圣陶(中)、雷潔瓊(左二)等在民進七屆二中全會期間親切交談。
1978年2月,作為民進的代表,葉圣陶和兒子葉至善一起出席全國政協(xié)五屆一次會議。
今年是葉圣陶誕辰130周年。
“人無百年不滅之形,而有千年不朽之心。”葉圣陶作為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和編輯出版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獻身教育;熱愛文化,傳承文明。他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文學作品流傳廣泛,編輯思想更是被譽為“躬耕書田,樂為他人做嫁衣”的典范。
“對于文藝,沒有一種不喜歡”
和葉圣陶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兼摯友顧頡剛評價他“對于文藝,沒有一種不喜歡”。在文藝方面,葉圣陶是一位真正的多面手,他著作等身,名作涉及文學各個門類。
1913年,18歲的葉圣陶開始創(chuàng)作文言小說,后來受俄國革命的激勵和《新青年》的感召開始創(chuàng)作白話文文學作品,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者之一。1919年葉圣陶在《新潮》1卷3號上發(fā)表短篇小說《這也是一個人?》,描寫江南一個普通鄉(xiāng)間女子“伊”的悲慘生活,這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勞動婦女的形象。
1919年3月,葉圣陶加入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傾向于新文化、新學術(shù)的團體“新潮社”。1921年1月4日,他與周作人、朱希之、耿濟之、鄭振鐸等12人發(fā)起,在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正式成立文學研究會,這是我國新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新文學運動已經(jīng)從一般的新文化運動中分離出來,形成一支獨立的隊伍。文學研究會收集葉圣陶在1919年2月至1921年4月間創(chuàng)作的20篇短篇小說,出版《隔膜》,被看作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顧頡剛評價這本集子“是匯刊個人的新體小說的第一部,是很可紀念的”。茅盾也評價說:“五四時期,圣陶是最早發(fā)表小說的一人。小說集《隔膜》等數(shù)種,實為中國新小說堅固的基石。”
葉圣陶的長篇小說《倪煥之》被學界視為我國現(xiàn)代長篇小說走向成熟的標志。這部小說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思考的教育史詩。它揭示了當時中國教育的種種弊端和矛盾,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在追求教育理想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與掙扎。
葉圣陶對我國近代兒童文學的拓荒性也是有目共睹的。魯迅評價,葉圣陶創(chuàng)作的童話集《稻草人》“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chuàng)作的路”。《稻草人》被很多學者認為是新中國第一本為兒童而寫的童話集,它突破了當時中國童話“言必稱丹麥”的局限,而葉圣陶也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童話創(chuàng)作的拓荒者。他創(chuàng)作的童話《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至今仍在語文教材中,被孩子們傳誦。
葉圣陶是20世紀30年代前半期在詩歌抒寫童真童趣的代表人物,他的兒童詩《小小的船》,詩句柔和溫馨卻具有穿透時空的強大之力:“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這是幾代中國孩子學習語言的啟蒙詩。
葉圣陶是一位詩人,早年寫舊體詩,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從事新詩寫作。1922年,葉圣陶與朱自清等人以“中國新詩社”的名義,創(chuàng)辦了我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身體力行地創(chuàng)作新詩并發(fā)表詩論。他與周作人、朱自清等合著的新詩集《雪朝》,于1922年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葉圣陶早期的詩論也為新詩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他強調(diào)觀察人生,潛入生命,脫離桎梏,舒展情思,至今也有很強的啟發(fā)意義。新詩、舊詩皆擅長的他,形成一種獨有的“清真深厚”的詩風,深得柳亞子、林宰平等名家贊賞。抗戰(zhàn)期間,他內(nèi)遷四川,先在中學、大學執(zhí)教,寫下了不少舊體詩詞,從不同角度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慘生活,歌頌了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不屈的普通群眾,被譽為“絕唱”和抗戰(zhàn)詞史。
“教是為了不教”
1912年,中學畢業(yè)的葉圣陶到蘇州言子廟小學擔任教員,開啟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談到怎樣當好小學老師時說:“絕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敏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yōu)椤∨笥选!?/p>
葉圣陶把“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看作是“準備認真當教師的人的起碼條件”。“小朋友頑皮的時候,或是做功課顯得愚笨的時候”,他總是“從觀察和剖析找出原因”“再從理由上加以對癥治療”,從來不搞體罰,絕無傲態(tài),和藹若朋友,和學生親密無間。
葉圣陶曾言:“我真正的教育生涯和創(chuàng)作生涯是從甪直開始的。”1917年至1921年,葉圣陶在蘇州市吳中區(qū)甪直鎮(zhèn)“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的經(jīng)歷,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成形時期。甪直“五高”的學制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葉圣陶先生任高小二年級教員,教國文。在這里,他自編國文教材,開啟了實踐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同時,為讓學生得到全面自由的發(fā)展,他帶領(lǐng)學生一起揮鋤破土,開辟了“生生農(nóng)場”;捐款在四面廳辦起了博覽室和利群書店,并開設(shè)詩文、書畫、英文通訊等各種學習專欄。在學校里造戲臺,將都德的《最后一課》、莫泊桑的《兩漁夫》等課文改編成話劇,將《荊軻刺秦王》改編成戲劇,師生一起排演;開設(shè)篆刻課,教學生刻圖章印記、刻竹板壓書……讓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里收獲成長。在每學期中、學期末的“懇親會”(即家長會)上,葉圣陶還會將學生的習作、試卷、字畫、雕刻、種植的瓜豆蔬菜陳列出來,并邀請家長和社會賢達參觀。
葉圣陶說,如果我當教師,絕不將我的行業(yè)叫作“教書”,若有人問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將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jīng)驗”。他在《小學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寫道:“兒童在學習里便知行合一,修養(yǎng)時,這樣的學校生活便是社會生活,而且更系統(tǒng),更有價值,更有改進的精神。他們并不覺得進了一個特殊的境界,游戲依舊,工作依舊,社交依舊,卻不知不覺得到了做社會中一員的經(jīng)驗。全社會都包含著這樣的人,社會便永永改進。”
“教是為了不教”這一觀點,最早見于1962年葉圣陶在《文匯報》發(fā)表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他在文中說:“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學生將來經(jīng)常要閱讀,老師能經(jīng)常跟在他們背后嗎?”
1978年3月,葉圣陶先生在一次座談會上發(fā)言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么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了,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復的事事物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
葉圣陶的三個孩子,名字分別叫至善、至美、至誠,在文學上都很有造詣。曾有人問葉至善、葉至誠,葉圣陶如何教他們的,葉至善答:“從來不教。”葉圣陶僅要求孩子們每天要讀些書,讀點什么,悉聽尊便。但是讀了什么書,讀懂點什么,都要告訴他。葉至誠說:“父親不管我的,都是只關(guān)系我個人的事,在這方面,父親給我極大的自主權(quán),有時候還在我喜愛的事情上幫我一把,譬如為我兒時集郵冊的楠木夾板雕刻篆字題簽,給我們兄弟幾個修改文章等等;而父親管我的,都是涉及他人的事,父親反反復復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之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事事處處要替他人著想。”
朱自清先生曾這樣評價葉圣陶一家:“圣陶兄是我的老朋友。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夠讓至善兄弟三人長成在愛的氛圍里,卻不沉溺在愛的氛圍里。他們不但看見自己一家,還看見別的種種人;所以雖然年輕,已經(jīng)多少認識了社會的大處和人生的深處。而又沒有那玩世不恭、滿不在乎的習氣。”
葉圣陶的教育思想以崇尚人格教育、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培養(yǎng)綜合素質(zhì)為核心,強調(diào)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提倡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身體等多方面的素質(zhì),被譽為“中國教育改革的先驅(qū)”。
現(xiàn)代教材建設(shè)的奠基者
葉圣陶對現(xiàn)代教材建設(shè)的奠基作用也受人矚目。
1922年,不到30歲的葉圣陶受當時的教育部禮聘,擬訂《新學制初級中學國語科課程綱要》。不久又受商務(wù)印書館聘請,與人合編初級中學教科書《國語》(6冊),這是葉圣陶第一次主編一整套正式的教科書。書中展示了他逐步成型的教科書編撰思想,“本書選擇宗旨,以具有真見解、真感情及真藝術(shù)者,不違反現(xiàn)代精神者為限,不規(guī)于前人成例”。他主張教科書要體現(xiàn)時代精神,課文要能誦讀,這些都是教材編制的真知灼見,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據(jù)已有的資料來看,從1932年的初級小學《開明國語課本》到1948年的《文言讀本》,他自編或參與編寫了十多套國文教材。其中有的教材,如《國文百八課》(同夏丏尊合編),編排體系、課文選取、教學指導諸方面都達到完善的程度。尤其《開明國語課本》,由葉圣陶先生編撰課文,豐子愷先生繪插圖。課本一上市,就引起了轟動,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贊譽,尤其受到小學教員的歡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鑒于葉圣陶在教科書出版界顯赫的成就與聲望,他被任命為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長(先后以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的身份兼之)。從1950年至1966年,他先后領(lǐng)導編寫出版了四套全國中小學統(tǒng)編教科書。作為新中國的第一本語文課本必須得有描寫新中國的課文,這類課文大多是葉圣陶親自撰寫,或者是同人寫了之后再由他修訂。
葉圣陶對課文的質(zhì)量要求又極高,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都要反復斟酌。每篇課文由他把關(guān)后,再請專人逐篇“誦讀”,用“誦讀”來檢驗“詞匯及語調(diào)”是否有過失。葉圣陶主張語文課文都要能誦讀。他認為只有“誦讀”才能傳達出“語言的節(jié)奏跟情趣”,“必須文字本身是活生生的語言”才適合“讀”。“如果文字本身是生打硬造的語言,是有骨骼沒有血肉的語言”,“讀”起來就不順,“總覺著這不像個語言”。通過“誦讀”使語言更規(guī)范化,使課文便于記憶和傳播,這是葉圣陶為編寫語文教材立的一個規(guī)矩。
在開明出版社工作期間,葉圣陶主持編寫出版了大批面對青少年課外閱讀的各類優(yōu)秀讀物。他與夏丏尊合著《文心》一書,別出心裁地用小說的形式將國文科的各項知識、文章讀法和作法打成一片,生動有致,讀之不忍釋卷。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他又與朱自清合編《略讀指導舉隅》《精讀指導舉隅》等書,以作家和學者的雙重眼光為青年們精選范文,并細心傳授了一套略讀、精讀課外書籍的學習方法。至于他主編的《中學生》《開明少年》等開明版雜志,更是民國后期影響最大的學生刊物,被千萬家長們視為“子弟雜志”“第二課堂”。應(yīng)該說,這些出版物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教科書”,承載著葉圣陶成熟的教育思想和奪目的理想光輝。
作為中國現(xiàn)代的著名作家,葉圣陶對教科書編輯出版還有一項特別的貢獻,他的大量作品長期作為范文入選各種國文、國語課本。目前可見到較早入選他作品的教科書有:出版于1923年商務(wù)版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初級中學第一冊》(《伊和他》),1924年商務(wù)版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第四冊》(《祖母的心》),1924年中華書局版的《新中學教科書初級國語讀本第一冊》(《隔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蘇州園林》《爬山虎的腳》等名篇也長期成為語文課本的保留“曲目”,成為影響100年來幾代中國人的經(jīng)典名篇。
開明書店成立20周年之際,葉圣陶曾賦詩一首:“開明夙有風,思不出其位;樸實而無華,求進勿欲銳;唯愿文教敷,遑顧心力瘁?堂堂開明人,俯仰兩無愧。”其中表達的不為追求經(jīng)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至今仍是我國出版工作的重要原則。
“我的職業(yè)是編輯”
葉圣陶創(chuàng)作了很多文學作品,但他卻說:“作家不是我的職業(yè)。”“如果有人問起我的職業(yè),我就告訴他:第一是編輯,第二是教員。”可見他認定“我的職業(yè)是編輯”,他最認可最看重的,也是他干了一輩子的編輯工作。
巴金說,葉圣陶是我一生的責任編輯。葉小沫回憶:“1923年的春天,我的爺爺葉圣陶經(jīng)朱經(jīng)農(nóng)先生介紹,進了當時的商務(wù)印書館工作,正式開始了他的編輯生涯,那一年他29歲。”
葉圣陶還在蘇州鄉(xiāng)立中學讀書時,就與人合辦油印小報《學藝日刊》,當時只有15歲。葉圣陶在商務(wù)印書館工作8年,主要在國文部編輯中學生的國文課本和國學叢書,曾經(jīng)代替鄭振鐸先生編過一段《小說月報》,還和金伯華先生一起編過一段《婦女雜志》。
慧眼識珠,提攜新人,樂于為他人做嫁衣,是葉圣陶在漫長編輯生涯中一以貫之的精神。巴金說:“倘使葉圣陶不曾發(fā)現(xiàn)我的作品,我可能不會走上文學的路,做不了作家;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貧困中死亡。”丁玲回憶葉圣陶指點他修改自己的小說的往事說:“要不是您發(fā)表我的小說,我也許就不走這條路。”施蟄存說:“1928年初我寫的小說《絹子》在革新后的《小說月報》上發(fā)表,這對我的鼓舞很大,從此我脫離了鴛鴦蝴蝶派刊物,擠進新文學運動隊伍。”張中行說:“在我認識的一些前輩和同輩里,重視語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則,鞠躬盡瘁,葉圣陶先生應(yīng)該說是第一位。”
作為編輯的葉圣陶不僅如他所寫的勉志聯(lián)“得失塞翁馬,襟懷孺子牛”一樣躬耕書田,并且慧眼識英才,這與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自己就是一位“多面手”相關(guān)。《小說月報》首發(fā)了不少新秀的作品,好幾位新人后來成了文學巨匠、名家。茅盾、巴金、丁玲、施蟄存、戴望舒等的處女作、成名作、代表作的公開出版,都離不開“幕后英雄”葉圣陶。
1930年,葉圣陶轉(zhuǎn)入開明書店。他主辦的《中學生》雜志,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讀物,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發(fā)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lián)盟”。在四川他還參加發(fā)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后援會”,支援抗日前線的將士。
“簣土為山寧肯后”
葉圣陶出身于城市貧民家庭,他追求進步,“有所愛,有所恨,有所為,有所不為”。受到沈雁冰、楊賢江、惲代英、瞿秋白等一批共產(chǎn)黨人的影響和感召,與中國共產(chǎn)黨同心同德,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自己在家國情懷、教育熱忱上的理想。
五卅運動期間,葉圣陶的寓所仁馀里廿八號曾作為左派的聯(lián)絡(luò)點。五卅運動后,葉圣陶以自己的筆為武器,創(chuàng)作短篇《夜》、長篇《倪煥之》以及童話《冥世別》等,控訴反動派兇殘的“大屠殺”,謳歌民眾的覺醒和抗爭。
九一八事變后,葉圣陶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發(fā)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lián)盟”。抗戰(zhàn)期間,他內(nèi)遷四川,先在中學、大學執(zhí)教,后繼續(xù)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寫下了不少作品,從不同角度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慘生活,歌頌了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不屈的民眾。在四川他還參加發(fā)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后援會”,支援抗日前線的將士。抗戰(zhàn)勝利后,他參加反對國民黨政府壓制民主、爭取出版自由的斗爭。
1945年10月16日,葉圣陶應(yīng)邀到重慶曾家?guī)r出席周恩來的宴請,日記中寫道:“聞周之名已久,見面尚是初次。其人有英爽之氣,頗不凡俗。”見到周恩來等中共領(lǐng)導人之后,葉圣陶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信仰更真誠了,這從他1949年3月1日寫的一首詩《自香港北上呈同舟諸公》中可以體會到:
南運經(jīng)時又北游,最欣同氣與同舟。
翻身民眾開新史,立國規(guī)模俟共謀。
簣土為山寧肯后,涓泉歸海復何求。
不賢識小原其分,言志奚須故自羞。
1949年1月7日,應(yīng)中共中央邀請,葉圣陶與夫人胡墨林乘永生輪秘密離滬赴港。葉圣陶在日記中記錄:“云彬來夜談,告以種種情形。”次日日記中說:“夏衍來,所談與士敏、云彬相同而加詳。謂昨日又接北方來電,詢余到否”,晚餐后,“荃麟來長談”。葉圣陶當時的心情激動而喜悅。他曾把自己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召喚,于1949年1月7日秘密離開上海,到同年3月25日到北京西郊機場歡迎毛主席進入北京的這段日記,取名“北上日記”,在1981年7月號的《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以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60周年。
葉圣陶是民進卓越的領(lǐng)導人,他滿懷著“簣土為山寧肯后”的情操,以堅定的政治信念、宏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家國情懷,為我國文學、教育和出版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作者系民進中央宣傳部部長)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