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協商花開香北疆 同心聚力向未來>新聞動態
紅山區首個經濟商圈政協委員工作室成立后,成效這么多!
赤峰市紅山區橋北商圈位于橋北街道、英金河畔,主要由眾聯時代城、維多利摩爾城、龍騰國際廣場商業綜合體組成,商業體量25.3萬平方米,入駐個體商戶700余家,日均人流量1.8萬人、營業額60萬元,對推動紅山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紅山區政協堅持把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為履職盡責的首要任務,探索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文教科衛體委員會深入商圈進行走訪調研,并召開座談會聽取商圈發展的現狀和困難,在經過充分研究和剖析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首個區域性委員工作室——橋北經濟商圈委員工作室。工作室堅持以促進商圈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特色,打造集凝聚共識、收集民意、協商建言、助力發展于一體的平臺,以更具針對性、更高水平的履職機制和工作措施為助力橋北商圈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架起“連心橋” 促凝心聚力
學習是人民政協的一項優良傳統和基礎工作。紅山區政協通過組織學習、開展教育、廣泛宣傳等方式,著力提高專委會委員和界別委員的思想認識,增強對黨的大政方針的認同和擁護,對各級黨委決策部署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通過組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100余人參與,引導廣大政協委員和界別群眾努力以共識聚力,營造團結奮進、同心作為的濃厚氛圍。另一方面針對商圈企業家委員和機關干部就如何提升業務能力以及履職基本功進行專題培訓,邀請專家委員開展委員講堂、專家講座,并引導開展心得分享、成果轉化等活動,不斷樹立政協委員、商戶和界別群眾對商圈發展的信心,凝聚起促進商圈發展的思想和行動共識。
敞開“民意窗” 聽基層聲音
委員工作室是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的有效途徑,也是政協委員知民情、解民憂、聚民心的重要平臺。通過結合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和商圈商業活動實際,引導委員就業態擺布、品牌營銷、場景布置、商展活動等開展問卷調查和走訪交流,收集到商戶在經營中存在的困難,比如“受網商平臺沖擊客單量持續下降”、“在營大型商業項目已飽和,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以及群眾對商圈發展的意見,比如“開展節假日春游點、露營地等項目”、“發展夜市經濟”等建議30余條。通過多途徑、多渠道、多角度收集民意和訴求,積極拓展反映社情民意平臺,建立和充實“民意信息庫”,針對性地匯集民情、收集民意,動態推動每一份社情民意可達黨政部門、回應民情民意。
擔當“代言人” 善協商建言
針對商圈內商戶和群眾反映的困難問題特別是制約商圈高質量發展的堵點痛點,組織廣大委員和界別群眾協商建言。邀請有關企業代表、街道負責同志,召集專委會委員和界別組委員實地查看商圈業態集聚、商圈經濟發展、商圈文化建設情況,召開各類專題座談會3場,參會人員結合實際,就如何助力商圈經濟高質量發展展開深入討論,提出“做好基礎服務工作”、“推廣數字化銷售模式”、“加強各平臺合作聯動”等可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并通過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向黨政部門反映。目前已向上級政協和黨政部門等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2篇,涵蓋了廣告投放、夜市經濟、冷鏈物流、文旅商融合、消費券發放等與商圈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主題,為如何發展商圈經濟提供參考。
做好“活力泵” 為發展助力
助力商圈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橋北商圈委員工作室建設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切實發揮好赤峰市首個區域性委員工作室典型示范作用,紅山區政協探索跨界融合,主動借用“外腦”,把各界別委員、群眾和各相關部門邀請到工作室參觀、學習、聯誼,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聚人流來引商流,營造活力迸發的商業氛圍。結合橋北商圈資源稟賦,以協商思維聚集文旅、人力、產業各方面資源要素,委員“幫辦代辦”,爭取到商務局、市監局、城管局、文旅局等部門的政策支持9個,營造了優質的營商環境。促進工作室協商成果轉化,推動政府消費券有效使用、觀光車開通、活動宣傳等問題有效解決,力促商圈經濟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紅山區政協將著力提高對商圈委員工作室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委員工作室從“建起來”向“用起來”、“活起來”轉變,積極探索跨界融合的具體做法,更好地釋放專門協商機構的潛能和效能,力爭將橋北商圈委員工作室打造成履職特色品牌、取得顯著協商成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