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中國行
文化中國行丨遼寧丹東鴨綠江口:“鳥浪”何以壯觀?
新華社沈陽10月9日電 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鳥浪”何以壯觀?
新華社記者宋佳、馮子雄、高爽
金秋時節,記者來到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灘涂之上,候鳥或停歇,或覓食。潮水奔涌,鳥群隨之起落,形成一陣陣壯觀的“鳥浪”。
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的壯觀“鳥浪”。(鴨綠江口濕地保護中心供圖)
今年7月,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遼寧丹東鴨綠江口作為提名地之一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靠近俄羅斯遠東地區和美國阿拉斯加等繁殖地,位于黃海生態區最北端,是黃(渤)海遷徙線路上重要的停歇地和補給地。”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說,鳥類在這里補充足夠的能量,對繁衍和種群延續至關重要。
9月下旬,候鳥南遷開始進入高峰期。堤岸邊,工作人員架起的觀測屏幕上,一只大杓鷸正用長長的彎嘴鉤出灘涂洞穴里的寬身大眼蟹。“可以觀察它的體形,剛來的時候腹部是扁扁的,在鴨綠江口補給充足的能量后,遷飛時會變得圓圓的。”雷光春告訴記者。
“你看灘涂上全是寬身大眼蟹。”丹東市林業和草原發展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白清泉指著屏幕說,鴨綠江口濕地底棲生物量大、漁業資源豐富,不僅有大杓鷸愛吃的蟹,還有斑尾塍鷸、大濱鷸愛吃的蛤蜊等,食物非常充沛,可支持50萬只以上水鳥停歇補給。
候鳥在這里停留少則一個月,多則兩三個月。“如果說候鳥在其他地方只是補給,到了鴨綠江口則是開始囤積脂肪。”白清泉以斑尾塍鷸舉例,它們剛到達時體重二三百克,飛離時可達五六百克。
這是今年9月拍攝的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受訪者供圖)
白清泉是當地人,26歲開始和鳥“打交道”。談及鴨綠江口濕地,他很是感慨:“這幾年,海水變清了,生態變好了,候鳥變多了,‘鳥浪’也更壯觀了。”
前些年,鴨綠江口濕地保護曾面臨各種挑戰。孤山葦場位于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洋河口核心區,曾是丹東市第一家造紙企業的所在地。因為收割管護不當,春季部分蘆葦倒伏水中腐爛變質,導致水質受到污染。后期,附近居民在這里建造養蝦池,不時揚入飼料和藥品,水質污染加重。
人類各種活動影響濕地生態,威脅候鳥棲息地,保護刻不容緩。
2015年開始,大洋河口核心區開展退養還濕工程;此后,《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施行,對濕地建設、管理和保護等作出具體規定;2019年,為了恢復濕地生態、修復灘涂及淺海環境,丹東市啟動“藍色海灣”行動……
多措并舉下,這幾年,鴨綠江口濕地生態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遷徙水鳥數量逐年增多。
如今,登上孤山葦場瞭望塔遠望,陽光映射下的濕地閃耀著片片光影,鳥群在空中盤旋,發出陣陣鳥鳴聲。
這是9月24日拍攝的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新華社記者 宋佳攝
最新調查顯示,保護區內共監測記錄到鳥類324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8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58種。“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斑尾塍鷸,這里能觀測到的種群數量,占全球三分之一。”雷光春說。
與此同時,保護區加強日常管護:組建日常巡護隊伍、將地理信息系統用于相關管護工作,在監測水鳥的基礎上開展環境監測等其他科研監測。不僅如此,還與復旦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科研,更新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
記者了解到,目前,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展示中心已完成內部布展設計,計劃于2026年建成對外開放。“它將成為鴨綠江口濕地示范展示基地、地區科普教育基地、地區學校第二課堂基地。”丹東市林業和草原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劉洋說,希望以此為窗口,多角度展示獨特的地質地貌與生物資源,讓公眾走近、了解、保護自然遺產。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