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2024網絡中國節·中秋

文化中國行|中秋時節話中秋

2024年09月17日 19:34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太原9月17日電  題:中秋時節話中秋

新華社記者王學濤

金風送爽,桂花飄香,又是一年中秋時。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二仙掌村村民張小女已備好粗月餅,只待皓月當空,將其與蘋果、葡萄、石榴等水果擺放在農家小院的方桌上,燃香敬拜。之后,她會將“大團圓”月餅切成小塊,分給賞月的家人們。

“每年八月十五都拜‘月婆婆’,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張小女說。

賞月、拜月、吃月餅——72歲的張小女從小就這么過中秋節,如今這些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秋節(澤州中秋習俗)的重要內容,在晉東南、豫西北、冀南等地廣為流傳。

這些傳承至今的習慣是中秋習俗流傳千年的精華。

中秋節的起源與古代月亮崇拜及祭月密不可分。據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是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三秋之半,故得“中秋”之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早在唐朝時賞月之風大興。臨軒玩月、泛舟望月、飲酒對月……賞月是古人過中秋必不可少的節目。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提到,中秋時節新酒、螃蟹、水果新鮮上市,富貴人家和普通百姓都要尋一處好地方賞月,兒童嬉戲打鬧,夜市里人們狂歡到天亮。

中秋節的底色是歡快的,但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難免會有人觸景起相思。唐代詩人白居易用“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表達思鄉之情;中唐詩人王建一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道盡對友人的思念;宋代大文豪蘇軾醉酒后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傳遞對親人的深情祝愿。

如果說唐宋時期愛賞月,明朝則重視拜月和團聚,這是一件充滿儀式感的事。中秋夜,人們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叩拜,祈求月神賜福。男子愿蟾宮折桂,女子盼美麗容顏和美滿生活。

這時月餅成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既可當供品,也是親友間相互饋贈的佳品。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這樣描述中秋節:“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可見當時的月餅較大,需全家分而食之。

張小女制作的“大團圓”月餅體現了當地特色。澤州粗月餅看上去像一個鎖著花邊的圓形面餅,內包兩層冰糖、花生、葡萄干、核桃仁等雜碎餡料,表面裝飾圖案,或蒸或烤而成。講究的圖案比較復雜,但張小女喜歡在村口拔棵野草,洗干凈后,印在上面,充滿野趣。

“現在市場上賣的月餅口味有幾十種,但3個兒女還是吵著要吃媽媽做的粗月餅。”古稀之年的張小女一臉驕傲地說。

除賞月吃月餅外,中國各地還有豐富多彩的中秋習俗,例如福建廈門的中秋博餅游戲、江西安福縣的中秋燒塔習俗、香港的舞火龍節慶儀式等,帶給人們節日的歡樂和祝福。

隨著時代變遷,一些中秋傳統習俗在淡化,傳承方式也在由家庭傳承向社會化傳承發展。人們通過社區、景區等公共平臺樂享中秋傳統文化。星空論壇、文藝晚會、祭月大典、社火表演、打制粗月餅……今年中秋節假期,“中國賞月名山”晉城玨山景區推出系列活動,游客可免費觀看和參與。

中國民協中國民間文化創新發展中心副主任常嗣新說,中秋節傳承著綿延千年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認同,雖然習俗在演變,但團圓是永恒旋律,更是中國人普遍的美好愿景,在盡享親情友情中增進家庭和民族的凝聚力,涵養家國情懷。

編輯: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理论久久久久 | 九九久久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日本亚洲优女 | 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