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委員履職故事
傾心育人賦能發展
——訪全國政協委員丁華鋒
丁華鋒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湖北省委會副主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武漢市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2023年度好提案獲得者。
奮進征程,強國之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軍號角在春天里聚集四方。
2024年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丁華鋒有幸在現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丁華鋒認為,“教育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高校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我們要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持之以恒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推動高等教育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雙向賦能。”
丁華鋒做著密密麻麻的記錄筆記。會后,帶著這些“精神大餐”,結合在全國兩會上的所聽、所見、所感,他以飽滿的熱情與大家分享,當好貫徹兩會精神的宣講員和行動者。
卓越引領夢想 為就業“痛點”開“藥方”
2023年,丁華鋒成為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踏進新的領域,并沒有讓他感覺陌生和不適應。
今年1月,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提案工作條例》和《政協全國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年度好提案評選辦法(試行)》,全國政協辦公廳公布了2023年58件好提案名單,丁華鋒的《關于建立高校和行業發展聯動機制,解決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痛點”的提案》位列其中。
“第一次寫提案就被認可,主要還是緣于在校多年關注學生就業和從事‘新工科’教育工作。可以說,這是一個長期醞釀的過程。”丁華鋒滿臉微笑且略顯自豪地說:“這有些像當年我讀博期間第一次投稿就被頂刊直接錄用的經歷。我的導師很驚訝地說,不可能沒有任何修改就直接通過吧。”
取得中、德雙博士學位和德國“洪堡學者”的丁華鋒在第一批北京市特聘教授政策的感召下回國。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向他發出院長邀請后,丁華鋒又毫不猶豫地舉家返回闊別已久的家鄉湖北。他說:“家國情愫始終無法割舍,能用盡所學回報國家和家鄉的培養,也是我的心愿。”
作為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丁華鋒長期從事智能裝備和機器人機構創新設計與先進控制及新裝備整機研制方面的工作。他發表SCI論文12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50余項,其中10多項轉化應用到企業。同時,他擁有軟件著作權24項,出版Springer專著2部。
2022年,丁華鋒榮獲國際機構學和機器科學聯合會(IFToMM)“卓越成就獎”。目前全球僅有10來位杰出科學家獲此殊榮。
丁華鋒深知,畢業生的就業是人生夢想的開始。多年教學和科研經歷讓他甚為了解,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主要在于結構性矛盾這個供需“痛點”。在他看來,供需矛盾具體表現在畢業生求職期望與市場實際需求的矛盾、高校畢業生專業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校企合作存在“堵點”等方面。為此,他開出了“藥方”:建立高校企業聯動機制。
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大學生?丁華鋒建議,從制度層面規劃,由教育主管部門以及高校有關方面專家,共同組成畢業生就業創業培養指導委員會,統籌推進行業發展、產業升級、產業集群建設與高校布局、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以及人才培養的協調發展。
“推動高校實現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辦學。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制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丁華鋒介紹,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目前與烽火通信等40余家企事業單位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學院還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培養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兼具的新工科領軍人才。
令丁華鋒感到欣喜的是,提案提出當年,教育部頒布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名單》,旨在深化工程碩博士產教融合培養體系改革,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企業“卡脖子”技術攻關,探索實行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
2023年6月,湖北省啟動該行動試點工作。11月,由丁華鋒帶領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主導和牽頭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卓越工程師學院獲準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培養的碩士生要求在企業實踐時間累計不少于1年,博士生不少于2年,入選卓越工程師學院的研究生將由來自高校和企業的導師共同培養,畢業時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考核,將不以發表學術論文作為研究生畢業及申請學位的前置條件。
目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卓越工程師學院已圍繞緊缺戰略礦產資源勘查與智能找礦、智慧能源與數字油田開發、先進光纖通信及智能光電傳感、數字化高端裝備研發與制造等領域,與國內多家單位共同開展首批聯合培養試點項目。
匠心筑夢“新工科” 學以致用結碩果
在德國做學者期間,德國重工科、重實用的教育理念令丁華鋒印象深刻。
回國擔任院長后,他把“新工科”建設落實到了人才培養能力提升上,將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新工科人才。
與他《關于建立高校和行業發展聯動機制,解決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痛點”的提案》一脈相承,丁華鋒認為,高校要更多承擔起培養高素質新工科人才的社會責任,在承接國家戰略需求培養人才的同時,要多與企業合作,加強產教融合,打造全方位人才培養機制,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這些新工科人才不是紙上練兵,學完知識通過項目制教學,真刀真槍干,通過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丁華鋒親自示范,并擔任學校第一批校企合作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牽頭人,帶領學生將理論成果應用到工程實踐中。
韓磊是丁華鋒的博士生,在被確診腦瘤后,學習信心深受打擊。丁華鋒第一時間趕往醫院看望,并在其住院期間多次看望并鼓勵他要勇敢、樂觀面對疾病,還在線上線下悉心指導他完成關鍵科研任務。在丁華鋒的關心鼓勵支持下,韓磊以堅強的毅力,全程參與丁華鋒主持的我國首臺自主知識產權大型正鏟液壓挖掘機的研制工作,并一起申請發明專利5項。
不僅大型正鏟液壓挖掘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國外的長期壟斷;韓磊的勵志故事,也激勵了眾多學子追逐青春夢想。韓磊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2020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并獲2020年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被《新聞聯播》報道。
丁華鋒帶領他的研究生團隊與三一重機合作先后研制出我國首臺自主產權的85噸級大型、300噸級巨型正鏟挖掘機;與湖北天騰重機聯合研制出國內首臺自主產權的井下無軌膠輪可移動式吊臂車和新型撬毛臺車;與江蘇和信機械聯合研制出移動式大直徑鉆孔搶險救援裝備;與武漢中儀聯合研制出了新型管道機器人。他們研制的裝備成果已在多個企業投入使用,產生經濟效益近億元。
作為院長,丁華鋒在本科生卓越班實踐課“機電裝備設計與實踐”和研究生“機械工程碩士創新與創業”課程中,根據世界高端裝備業的最新發展成果,積極調整授課和實踐內容。
作為導師,他開展項目式啟發式教學法,連續多年開展“本科生進實驗室”“本-碩-博”貫通培養的育人體系,建立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端裝備核心機構創新中心。
他指導本科生獲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研究生獲國家發明專利40余項。他指導的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互聯網+”大賽、世界機器人大賽、中國工程機器人大賽等比賽中獲國家獎20余項,省級以上獎勵50余項,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重點項目10余項,而丁華鋒也獲得2022年湖北省教科文衛優秀創新獎。
建言新質生產力 智數賦能強國夢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給我們極大的鼓舞,深感重任在肩,未來可期。”對于長期與企業打交道的丁華鋒來說,體會更深。
新質生產力成為兩會的熱詞。丁華鋒也因在小組討論中的積極發言,成為媒體采訪關注的對象。從新聞聯播的同期聲發言,到新華社客戶端的專題訪談,丁華鋒積極發聲。他表示,近年來我國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全球競爭加劇、西方國家對我國采取技術封鎖等諸多挑戰,傳統產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和變革。在當前背景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挖掘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為此,他建議: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具備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點,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與此同時,打造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新型能源基礎設施等現代化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支撐持續科技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
“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壯大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兩會上,作為機器人領域的專家學者,丁華鋒對數字人才培養發出聲音:“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發布‘文生視頻’工具SoraAI技術變革再次震撼世界。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數字人才缺口約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代所需,我們到底該如何培養數字經濟人才,適應各個產業向‘新’升級?”
當前,我國數字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師資體系還處于空白狀態,缺乏系統理論支持、成熟的課程、教材、教具。全民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參差不齊。基于此,丁華鋒建議:“加強數字技能基礎教育,加快推進把信息課(計算機素養)作為基礎學科納入中小學課程,增設信息學基礎學科,并列入中高考范圍。大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設置上要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權,鼓勵計算機、信息專業和商學、人文、社會學進行交叉融合跨專業、跨學科學習,設置更為自由靈活的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動方面,支持數字經濟核心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實施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多種形式開展數字人才培養。”
與此同時,他建議創建多層次的數字技能資格認證制度,探索推動數字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技術職稱有效銜接。聚焦數字經濟重大創新平臺,建立關鍵核心技術事業單位人才特殊調配機制,會同編制部門建立事業編制人才“周轉池”。“我相信,加強數字人才培養力度,將更好發揮數字經濟對就業創業的提振作用,創造出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推動社會人力資源的‘數字化’升級。”
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后,丁華鋒得以通過接觸更大的舞臺,站在國家角度思考發展大計,他說自己最高興最有成就感的是,能將所學所思所言,通過政協參政議政的平臺和渠道反映出來。他說:“政協委員的作用不是決定決策,但一些建議能影響和被吸納進相關政策文件的制定中,也是委員主體作用發揮的體現。”
編輯: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