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委員說
張興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三次提及新質生產力。強調“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我國工業領域,令人過目不忘的實踐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業界普遍認為,一國的汽車行業在全球市場所處的地位,往往也是衡量該國工業化水平的關鍵指標。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國產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已超3000萬輛。更為令人振奮的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推動著中國新能源車企突破性、躍升式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三電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先進制造等諸多核心科技方面,已經形成了核心能力,正朝著依靠高端技術和智力資源的新模式轉變,而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數字孿生技術等突破性技術,也為中國車企在全球先進制造競爭中領先,提供了強大驅動力。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代表性企業,始終將用戶安全視為“最大的豪華”:不僅保留了傳統汽車的被動安全,更有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的智能主動安全,這種主動安全包括動力安全、隱私安全、網絡安全、健康安全、數據安全等要素。
成績屬于過去,挑戰則需要積極應對。當前全球汽車行業很“卷”,技術博弈、市場競爭激烈。環顧國內,我國汽車供應鏈企業整體呈現散而多、小而弱、盈利能力差的格局,集成化程度不高,為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多重挑戰。
為此建議,有關部門應圍繞中國零部件行業進行深入調研,識別出有潛力成為行業龍頭的供應鏈企業,并會同發改委、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為這些潛在的龍頭企業提供生產要素支持,以及研發和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支持。同時,可出臺相關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供應鏈企業對規模較小的供應鏈企業進行整合、兼并和重組,從而進一步壯大實力較強的企業(小的供應鏈企業可以作為二、三級供應商),最終形成龍頭企業的行業地位。
中國汽車工業經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汽車人才輩出。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汽車專業技術及應用人才更是加速涌現,支撐了中國汽車產業連續多年的蓬勃發展。而與傳統汽車充沛的人才儲備相比,具備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及應用能力的新時代汽車人卻非常匱乏,涉及研發、制造、采購、營銷、服務、維保等的智能化、電動化全鏈條人才都很緊缺。
為此建議,以政策鼓勵高校及職業學校設置智能化及電動化相關專業學科,加大招生比例,并對這類學科的設置、師資配備、學生就讀及就業提供補貼。同時,建議強化人才職業發展頂層設計,完善國家電動化、智能化職業鑒定工種,并及時建立新工種的評價體系。當學校教育進入社會后,通過拓寬和延展電動化、智能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等相關政策,引導構建多重發展路徑,暢通電動化和智能化人才、技術工人的成長通道。可以由車企結合用戶需求,提出教學建議并輸出人才需求,根據產業現狀及前景展望等配合教材教案編撰,配合提供相應的實習機會。同步開展“訂單式”精準培養,鼓勵校企合作開設“訂單班”,將教、學、實作各環節打通,從而形成全鏈條閉環式的人才隊伍培育體系,為中國汽車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