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委員履職故事
民生為大 家國情懷
——訪全國政協常委黃宇光
黃宇光(右二)在皖南醫學院2024屆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宇光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北京協和醫學院麻醉學系主任、教授。
某日,北京協和醫院,廣播里突然傳出急促的聲音:“請麻醉科主任速到XXX手術間!”
頃刻間,黃宇光以百米沖刺速度沖進了手術間。在他面前,是一名頸動脈體瘤術后血腫壓迫氣道、進行性呼吸困難的患者。患者血氧逐漸下降,麻醉機監護儀發出刺耳的報警聲。
“換可視喉鏡!”沒有猶豫,黃宇光決定用可視喉鏡進行插管,以期在水腫出血的組織中尋找聲門,但口腔內的解剖結構完全無法辨識,盲探插管誤入食道,這時,患者的氧飽和度已經掉到了60%。
看著患者青紫的嘴唇,黃宇光深吸一口氣:“再來一次!”他拿起可視喉鏡,放進患者口腔……
整個手術間鴉雀無聲。
可視喉鏡屏幕中隱約看到一個水腫變形的懸雍垂,口咽部的解剖結構依然因為充滿血液而無法辨識。忽然,在咽后壁的一堆組織中冒出一個氣泡,黃宇光眼疾手快地向氣泡冒出的方向插管并迅速連接呼吸機……
“插管成功!”手術間里一陣歡呼。
然而,發生在手術間里的這一幕,不僅患者和家屬無從體會,就連醫院非手術科室的醫生,也難以完全了解麻醉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承擔的艱巨任務。
“麻醉醫生是干什么的?”面對常常被問到的這個問題,從醫41載的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黃宇光的答案是莊嚴且具有扎實行動力的:“全程呵護患者的生命安全!”
竭盡全力呵護生命安全
有手術的早晨,黃宇光6點就出門了。7點半早交班,8點前進入手術間,接下來,就是緊張有序地工作。
多年來,北京協和醫院的麻醉科醫生已經形成了一種工作默契:早開臺、不拖拉、緊銜接。
這天早晨九點,黃宇光剛結束一臺手術,匆匆趕往辦公室。看到等待的記者,他招呼道:“來,嘗嘗這個,我家鄉的特產。”只見他從辦公室抽屜里拿出了幾包安徽蕪湖豆腐干,遞給記者,他自己也打開一包,三兩口就吃完了。
看著黃宇光遞過來的安徽蕪湖產的豆腐干,不由想到他的母校——皖南醫學院,那里是他醫學之路的起點。
1977年8月,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時,黃宇光正在安徽省當涂縣烏溪公社金莊大隊后湯生產隊插隊當知青。對要不要參加高考還有所猶豫的他,被父親的一番話點醒了:
“如果只是做農活,你可能連一頭牛都比不過。孩子,你應該用更智慧的方式服務社會。”
于是,經過高考檢驗的黃宇光,進入皖南醫學院開啟了5年的學醫時光。畢業后,他被分配到皖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當時醫院給我兩個選擇:婦產科或麻醉科。那時候的婦產科患者,看到男大夫,從病床上爬起來就跑!我想,那就麻醉科吧。”陷入回憶的黃宇光忍不住笑了起來。
選擇了麻醉專業,就要在麻醉領域闖出一片天地。為此,工作后的黃宇光又憑著一腔努力考入了北京協和醫學院。
黃宇光至今還記得,老專家們在協和老樓的病房通道里,專注閱讀英文專業書籍或醫學期刊的畫面。“那種對醫學無盡的熱愛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協和,黃宇光接觸到了前沿的醫學研究成果、先進的醫療技術,感受到了濃厚的人文關懷,他領悟到:“一名好大夫,要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讓病人在就診中感受到關懷和溫暖。”
也因此,有一件事,始終壓在黃宇光心頭。
那是初到協和不久,在他值班時,病房里收治的一個十五六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需要進行房室隔缺損修復手術。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很多醫療耗材會用酒精消毒后反復使用,手術所要用的動脈測壓管路就屬于反復使用的耗材之一。那一次,由于反復消毒的耗材老化,手術過程中出現了意外。雖搶救及時,孩子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他左手的部分功能喪失了,因此留下了終生遺憾。
這樣獨特的經歷和感受,也成為了黃宇光這一代人努力學習、投身專業、致力醫學發展的動力。
誠然,僅看最近十年多來的發展成就,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衛生體系,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到13.6億人;醫保跨省異地直接結算正在加快推進;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門診報銷比例達到50%;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軟硬件不斷改善……
如今,再說起醫學的發展,黃宇光飽含自信:“中國手術麻醉的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均持續走低,已經接近或趕上發達國家水平。這一跨越,是國家政策體系日益完善、醫療衛生事業持續進步的生動體現。”
不再是幕后英雄
由于手術環境的特殊要求,非手術科室的醫生是進不到手術間的。因而,對于麻醉醫生的工作,“不僅是社會普遍認知不足,即便是醫院非手術科室的醫生們認知都是不足的。”也因而,麻醉醫生常常被稱為幕后英雄。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麻醉醫生從傳統的手術室走了出來,走向臺前,為病患提供更為周到的醫療服務。
“患者因疾病而痛苦,醫生給他們診斷病情,進行治療。雖然診斷和治療是出于醫療目的,但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疼痛,比如分娩鎮痛、胃腸鏡和支氣管鏡檢查、微創診療等。”在黃宇光看來,麻醉醫生的使命不僅在于減少或消除疼痛,更在于要竭盡全力呵護患者的生命安全。
2018年,黃宇光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在這個新的角色中,他將多年積累的麻醉知識經驗與政協委員的職責緊密結合。
分娩鎮痛是麻醉學的重要應用領域,然而2018年我國分娩鎮痛的普及率尚不足10%,更讓他擔憂的是,我國麻醉醫生數量嚴重緊缺。
于是,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第一年,他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件提案《我國分娩鎮痛比例低,麻醉學應獨立開課》,建議加大對麻醉科醫生的培養,并在醫學院校本科階段開設麻醉學。
他的呼聲得到了積極響應。
2018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提出,優先發展分娩鎮痛工作。同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分娩鎮痛條件下的自然分娩醫療水平。2019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印發第一批國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名單的通知》,全國遴選出912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2022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再次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其中專門提出要擴大分娩鎮痛試點范圍、提升分娩鎮痛整體水平。
這些政策的實施,使得無痛分娩逐步被大眾所熟悉并接納。我國分娩鎮痛率從2018年的不足10%上升到了2022年的53.2%,婦幼專科醫院達到85%以上。這讓黃宇光感到振奮和欣慰。然而,他也深知,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多個維度入手。
黃宇光在調研中發現,分娩鎮痛專項收費項目執行不夠完善,將分娩鎮痛與自然分娩或剖宮產打包收費的形式,使得醫院分娩鎮痛工作開展越多,賠付就越多,客觀上造成院方不愿意積極開展分娩鎮痛醫療服務。為此,他建議,將分娩鎮痛納入醫保獨立支付。
如今,部分省市地區已逐步將無痛分娩相關費用納入醫保范圍。2022年5月,浙江省印發《關于助力“浙有善育”促進優生優育工作的通知》,宣布將分娩鎮痛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江西、上海、貴州等地也先后宣布將無痛分娩納入醫保。
“分娩鎮痛與常規手術不同,分娩產程通常需要持續十幾甚至二十個小時以上。因此,在分娩鎮痛過程中專科護理和對母嬰安全呵護也顯得尤為重要。”黃宇光說,全國麻醉醫師10.5萬人,而麻醉專科護士不足2.5萬人。基層麻醉專科護士隊伍嚴重短缺,導致無法滿足孕產婦舒適分娩的需求。
2023年,黃宇光提交了一件《關于加強縣域醫療機構麻醉專科護士培養,推進分娩鎮痛護理在基層普及全覆蓋的提案》,建議加強基層醫療機構麻醉專科護理隊伍建設,增設麻醉護理編制,提高基層麻醉專科護士的待遇和晉升機會,以此提高麻醉專科護理專業隊伍的吸引力。
7年來,他不斷為分娩鎮痛發聲,提交提案,從多維度提出可行性建議。作為一名“麻醉人”,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幫助到更多需要無痛分娩的媽媽們,黃宇光感到特別滿足和高興。
讓生不痛苦、逝有尊嚴
剛開始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履職時,坐在會議室里的黃宇光還常常一心二用:一邊開會,一邊還在思考醫院里的麻醉病例。
隨著履職的深入,變化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國家的萬千關切,民眾的深切需求,不僅局限在麻醉。我應當以更加開闊的胸襟,去傾聽、理解各個群體的需求與渴望。”
于是,靜下心來的黃宇光認真參會、積極履職,從麻醉這個原點出發,關注了與之有關的婦女分娩鎮痛、老年人就醫、幼兒托育等現實問題。
“當前的發展重點,已經不在大城市大醫院了,而在基層。”如何讓基層醫院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做好醫聯體分級診療?具體的思考被他寫入了《關于加大基層醫療衛生健康支持力度,避免大醫院“虹吸現象”》的提案當中,也融匯在他的多次發言中:“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是健康中國的重要抓手,建議明確規定三甲醫院幫扶基層醫療的規劃指標和具體任務,優先幫助基層醫療機構培養青年人才。加強過程監管,明確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醫療幫扶做到有項目、有時間、有任務、有要求。”
而如何讓患者就近有醫療資源的可及性,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有專門的友好型醫院?這是拿到“老年卡”的黃宇光和作為政協委員去基層調研的黃宇光在深入調研、思考后形成的又一提案——《關于鼓勵支持部分二級醫院轉型老年康復醫院,為老齡友好型社會提供醫療綠色通道和健康保障的提案》。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以及占總人口的比重的持續增長,直面老齡化問題刻不容緩。”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關注安寧療護問題的黃宇光認為,對于不能治愈的生命終末期患者,以家庭為基礎的安寧醫療可以提升生命質量,建議進一步完善社會相關保障機制,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人生。
在他辦公室的書柜里,有一張舊證件,上面“麻醉科黃宇光 2859”的字樣依稀可見,仿佛在講述著他護航生命41年來的職業道路。
為生命護航的41年,黃宇光最大的感受就是:“當患者需要我們,我們要能夠發自內心給患者以體諒和同情,能夠用專業技能給他們以支撐和呵護,能夠讓他們轉危為安,即便我們不能治好患者的病,也要盡力讓患者少一點兒痛苦,多一點兒尊嚴。”
從北京市政協到全國政協,回望履職這21年來的步履,黃宇光頗為感慨:“在進入政協之前,作為一個專家學者會比較執著,總覺得自己做的事最重要。但在政協這個平臺上,深入調研,與各行各業杰出人士交流,拓寬了我的視野,在我的心中悄然種下了‘民生為大、家國情懷’的種子,激勵我以更加寬廣的胸襟,去關注國家發展,去傾聽人民聲音。”
策劃:解艷華
記者:馬嘉悅
攝像:汪凱
后期:余研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