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廣西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搬”出新生活講“款”解民憂
“我想咨詢以后領取高齡補貼的事兒。”
“奶奶您帶小孩子坐下來,慢慢說。”
8月26日,“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八桂大地展新顏”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廣西第三大、柳州市最大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南站社區。恰巧一位70歲侗族老人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咨詢,工作人員石蘇秀趕忙起身迎接。
和各族群眾打交道,是石蘇秀工作的常態。她告訴記者,南站社區安置點搬遷群眾分別來自全縣14個鄉鎮,超2萬人,主要居住有侗、苗、瑤、壯、漢等各族群眾,其中少數民族群眾人口占比達94.52%。“多的話每天要接待幾十位群眾,少的話也有三五位。因此,學習三江桂柳話是大家工作必備技能。”
貼心為民,讓群眾安家即安心。據了解,近年來南站社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五穩”為舉措,推動互嵌式社區建設,切實讓搬遷群眾感受到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溫暖。
“我們通過穩就業、穩升學、穩服務、穩根基、穩治理讓群眾‘安得下’。”南站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社區居民吳益華表示,社區建有4所幼兒園,在校學生5000余名。通過茶園、三江縣生態產業園、殘疾人集中就業基地等帶動就業,不斷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吳益華感嘆,“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比在山上住好太多了,老人看病、小孩上學很方便。自從粵桂協作開展以來,廣東企業會來我們當地招工,有時我們也輸送勞動力到那邊接受就業培訓。”
不同民族文化在南站社區交流融合,社區居民間難免有矛盾糾紛。對此,負責南站社區片區的民警楊柳深有體會。“因為食物晾曬、小巷停車等問題,群眾之間會產生小摩擦。”她表示,鼓樓成了離不開的調解場所。
鼓樓有何特殊之處?據了解,侗族群眾喜歡在鼓樓里議事,當地都是“無鼓樓不成寨”。走進鼓樓,請來款師和金牌調解員,敲鼓示意,矛盾雙方就能心平氣和坐下來。楊柳解釋,侗款是侗族同胞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調整人際關系而約定俗成的行為規則,款師在當地屬于有威望的人物。“根據當地習俗來調解,成功率會很高。”
今年4月初,泗聯村村民因用山泉水問題與南站社區部分居民產生爭執,并存在沖突升級的隱患。
楊柳走訪得知糾紛后,第一時間向雙方當事人了解情況,并聯合當地寨佬、鼓樓款師等力量,讓雙方在鼓樓里開誠布公商量解決辦法,最終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并簽訂調解協議書。
“我們運用具有侗鄉特色的治理方法,提升了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同時也增進了警民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為民族團結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了解,楊柳所在的程村派出所不定期在鼓樓進行“款”組織活動,由一名或幾名款師向群眾“講款念誦”,使群眾把“款”牢記于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法律,今年以來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70起。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