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構建長江流域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流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空間單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善治國者必先治水,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解決方案,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嚴格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水是流域生態環境的關鍵控制性要素,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本質上是以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作為邊界條件,對取水、供水、用水、排水行為或過程進行引導和約束。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引導產業、人口、城鎮發展布局,促進流域生產要素、環境資源優化配置,持續推進流域生態、生活、生產空間格局協調優化。
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基礎性作用。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著前置性、引導性和基礎性作用。要遵循流域整體性、系統性規律,保持流域左右岸、上下游、干流支流等空間相對完整性,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把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等生態環境“硬約束”,落實到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統籌推動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流域要素系統治理,實現精準施策、科學治污、依法管理,顯著提高生態環境精細化差異化管理水平。
不斷強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法規、政策、標準協同。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形成強有力的外部約束和不竭的內生動力,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可靠保障。流域沿線各地要在長江保護法的引領下,結合地區實際,制定出臺更加具體、富有特色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地方性法規。持續強化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協同,創新區域協同立法模式,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建立完善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發全流域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制定科學合理的橫向生態補償標準,要積極探索開展綜合生態價值核算計量:既要充分考慮流域上游生態環境現狀、治理投入、機會成本、水質改善收益等因素,也要充分考慮流域下游經濟發展情況、居民生活水平、支付意愿等因素。積極拓展橫向生態補償方式,以貨幣補償為基礎,同時加強探索產業協作、對口援助、共建園區、人才合作等“造血型”補償方式,探索建立跨區域排污權、用水權、用地權等市場交易機制。
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監測監管體系。深化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智慧監管,持續完善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切實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制定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構建長江流域一體化生態環境數據共享交換體系,提高長江流域省市間數據共享能力。構建一套科學完善、流域統一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保護工作的監測與評估體系,定期開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引導各地加快補齊生態環境治理短板,切實履行生態保護修復責任。建立完善跨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機制,持續強化跨區域聯合執法力度,推動流域沿線各地司法部門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實現全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一盤棋”。
推動建立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協同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長江流域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制度、黨建聯盟等的作用,推進建立責任共擔、合作共治、效益共享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共同體。建立起區域、部門共享的統一信息平臺,提升生態環保的時效性及準確性,并為政策的制定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完善科學有效的溝通協商機制和績效考核制度,強化區域內各方組織協調、協同領導,綜合統籌各方利益和訴求,有效實現及時發現問題,科學制定方案,高效解決問題。運用好績效考核制度,確保協同治理的成效。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流域協同治理機制,形成全民參與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社會氛圍。
(作者均系重慶社會科學院生態與環境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董雨吉